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南方周末》2018總營收超億元 35周年,新起點再出發

杜一娜
2019年02月19日14:2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方周末》2018總營收超億元35周年,新起點再出發

  2月14日,春節長假后第一個出版日,《南方周末》推出了一期創刊35周年紀念特刊,名為《執子之手》,並寫道,這是她與讀者的第1825次約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誕生於金戈鐵馬之中、又常被后世寄寓愛情永恆的詩,從古老的歲月中緩步走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在這個壯麗的時代,成為我們這份創刊35周年特刊的主題。”這期報紙編首語如此寫道。

  在《南周人物》《南周鏡頭》《南周面孔》《南周同齡》《南周故事》等五大特刊版塊中,以人物為尺度,回溯這35年間中國大地上的時代面孔,丈量中國各領域的現代化進程。在這近50名人物裡,既有各領域的公共人物,也有時代洪流中的新聞人物,如柳傳志、董明珠、丁磊、聶衛平、賈平凹、易中天、鄒市明、韓寒、徐靜蕾、李宇春等,同時,還有《南方周末》的普通讀者,如與《南方周末》同齡的王冰、蘭斌,因《南方周末》見証愛情的陳華麗等,每一個人的故事讀來都讓人唏噓感嘆。

  1984年2月11日,一份名叫《南方周末》的報紙誕生在廣州,在豎排的報頭字下面,還附有橫排的兩行小字“南方日報星期六增刊”。從此以后,每周她都成為無數人的期待。從創刊時的“南方日報星期六增刊”,到如今的嚴肅時政周報,再到手機上的新聞APP,《南方周末》一直以新的姿態迎接變化的媒介環境。

  初心不變做新聞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從“特金會”到普吉沉船,從改革開放40年到汶川特大地震10年,《南方周末》一如既往地推出了大量的獨家報道與策劃,彰顯了巨大的公共價值。一些深具《南方周末》特質的調查報道,不僅推動了社會進步,也呈現了新聞細節之於文本的永恆魅力。正如紀念特刊所言,“在這個媒體環境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從未放棄新聞理想,從未遠離這一片土地。夢不休,行不止。”

  經過35年發展,《南方周末》早已不僅僅是一份報紙。目前,《南方周末》報系旗下有《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和南瓜視業等三大品牌內容機構,擁有超過5600萬的有效用戶。南方周末APP歷史積累下載量超過1700萬,官方微信關注人數超過240萬,此外,還有兩個粉絲量超千萬的微博號——1286萬的南方周末、1059萬的南方人物周刊,它們與“24樓影院”公眾號、“南瓜學堂”公眾號等共同構建起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南方周末》新媒體矩陣。

  2018年上半年,《南方周末》正式提出了“以內容付費工程統攬融合轉型工作全局”的戰略思路。同年8月23日,《南方周末》宣布會員制正式上線,成為全國第一家設立計量式軟性內容付費牆的報紙。9月27日,人民網發布的報告《互聯網付費閱讀助力內容原創》指出:“這意味著全免費獲取《南方周末》內容的時代已告終結,非付費會員每月閱讀量將受到嚴格限制。作為國內深具公信力的綜合性嚴肅媒體,實施付費會員制度,正是《南方周末》因應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之變的一項重要舉措。會員的付費支持,將成為《南方周末》堅持專業生產優質內容的核心保障,並構建一種富有《南方周末》文化的生活方式。”付費牆上線3個月后,《南方周末》又推出了自己原創的首款知識付費視頻課程——《故宮——皇帝的一天》,全網銷售超過1.2萬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南方周末》全面完成了內容付費工程的一期目標。然而,付費牆和知識付費產品的推出,不只是為《南方周末》帶來了全新的業務收入,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倒逼了《南方周末》內容生產流程的再造,將其傳統採編部門徹底推上融合轉型的快車道。當前,《南方周末》的報紙稿和網稿在考評上的差別已被徹底抹去,指揮棒已經指向了一體化發展的未來。

  多元發展顯成效

  2016年,由原《南方周末》電視部孵化而來的廣東南瓜視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南方周末》、上海燦星聯合投資。2018年5月,南瓜視業原創研發的文化教育公開課《同一堂課》播出后,受到廣大觀眾以及上級主管部門、中央媒體的廣泛好評,豆瓣上也保持著8.6的高分,並作為唯一文化教育類節目入選行業主管部門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名單。此外,近兩年來,《南方周末》還推出以原創為主的文創品牌“周MALL”,並通過關聯IP的開發和跨界試水,推出了“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圍巾,“未”系列等原創產品,均獲得市場的不錯反響。

  2018年,《南方周末》總營收超億元,逆市上揚。其中,非發行經營性收入增幅高達35%,整合營銷服務佔收入比例超過50%,新媒體平台營收佔比上浮顯著,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