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走基層 看繁榮發展活力

2019年02月20日06: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基層 看繁榮發展活力(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編者的話

  用扎實足跡走過田間地頭,用敏銳目光觀察城鄉變化,用冷靜頭腦把握時代脈搏,用鮮活筆觸描繪奮斗圖景……春節前后,本報精心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從報社領導到普通編輯記者,深入生產生活一線,採寫了一大批生動、鮮活、接地氣、暖人心、充滿正能量的精品佳作,錘煉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很多報道反響熱烈、廣受好評。時光不老,奮斗常在。我們在此擷取部分記者“走”的感悟、“行”的體會,與讀者一起從“流動的中國”裡感受繁榮發展的活力。

  跟隨打工夫婦體驗騎行返鄉——

  春運路上有了更多暖色

  本報記者 王 玨

  風往身上灌、臉被吹得發麻,原以為騎行返鄉是件“拉風”的事,親身體驗后才感受到其中的艱辛和危險,但騎行返鄉勝在省錢。

  跟隨打工夫婦錢理章、莫鬆妹騎行返鄉,一路上最直觀的感受是道路變好了,走國道也不收過路費了,這是我國道路交通發展的縮影﹔他們行李不多,兩個紙箱打包了一些朋友送的新鮮蔬菜,一個塑料袋裝著幾件衣服,年貨則等到回老家買,這反映了物流的便捷﹔一路上,浩浩蕩蕩的摩托大軍並沒有出現,騎行返鄉的人在顯著減少,這呈現的是交通出行選擇的多樣化﹔沿途專為騎行人員設置的服務站免費提供食品飲水、摩托車檢測、在線地圖等服務,這折射的是社會公益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城鄉的變遷,就蘊含在一路的騎行體驗和日常點滴中。

  有人說,悲情敘事的春運或許一去不復返了,春運路上,有了更多暖色,我真實地感知了這些暖色。騎行路上的累和暖,就像每一天的日子,雖有艱辛卻不失希望。正是這一個個普通人和他們平凡的故事,構成了當下“流動的中國”。

  感受人才回鄉創業的激情——

  用真情記錄奮斗腳步

  本報記者 蘇 藝

  大年初五,寒風凜冽。我來到山東濟南章丘區文祖街道,卻感受到了冬日裡的活力:東田廣村的扶貧養殖基地裡,勃鴿扇著翅膀、滿架的黃粉虫即將銷往國外。“人才回鄉是帶動鄉村發展的‘火車頭’。”文祖街道辦事處扶貧辦主任張濤說,如今,150余名人才匯聚於此,與扶貧干部們一起扶危濟困、守望相助,讓奮斗成為這個村落振興發展的注腳。

  在石子口村,跟隨石子口鄉創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同山一路走、一路聊,感受村子的大變化。他拿到山東大學MBA學位后,選擇投身這裡。依托當地資源稟賦與文化遺址,他和村委班子一道,在山溝溝裡搞起鄉村旅游。看著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我深切地體會到人才對於山村的意義——這是一種從黨風到民風、從經濟到文化、從個人到群體的連鎖反應。

  回鄉創業的追夢人們,憑借一腔熱血與辛勤奉獻,給相對滯后的村落帶去新生。作為一名新聞人,我不斷被這真切的干勁兒感動著,也有了更多去走去看去感知的激情,去記錄這些奮斗者的身影、鄉村振興的足音。

  點贊崗位上的春節“逆行者”——

  假期堅守是道美麗風景

  本報記者 程遠州

  “過春節這麼忙,家人沒有意見嗎?”“哪有時間想那麼多,眼下最要緊的是不能讓一個加油站斷油。”在湖北荊州柳林洲油庫,油品調度員鄢光萍脫口而出。

  春節車多人急,一線保供十萬火急。鄢光萍管理著226座加油站的供需,用她的話說,“我是春節‘逆行者’”。

  新春走基層過程中,如鄢光萍般的“逆行者”,我見到了不少——離開尚在發高燒的小女兒去當臨時乘務員的漯阜鐵路女工馬璐璐,在江面寒風中攀爬50多米養護長江大橋的荊門橋工段橋梁工黃小利,在冰天雪地裡指揮交通的鄖西縣交警王華斌……在春節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裡,他們義無反顧地“逆行”,進入一年中最為繁忙的狀態,隻為保障我們回家的道路暢通無阻。

  當然不止春運工作者,“逆行者”之中,有戍邊的軍人,有堅守的醫生,有巡邏的民警,有忙碌的環衛工人,更有時刻待命的消防員……在春節的鞭炮聲中,在冬日的寒風裡,讓“逆行”成為一道美麗風景。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春節“逆行者”,他們也是萬家團圓的“守護者”,正是他們的無私付出,春節才有了你我眼中的闔家團聚。

  致敬扶貧第一書記——

  做鄉親們信賴的人

  本報記者 喬 棟

  在山西省和順縣李陽鎮菜地溝村再次見到第一書記李宏波,他還是身著迷彩服,“來來來,看看我們村新修的牛棚……”

  李宏波是山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科員,2015年被派駐到菜地溝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后,他創辦了“菜地溝鄉村之聲”,通過修路、發展產業,帶領菜地溝成功脫貧。像他這樣的第一書記,山西還有很多。

  第一書記們來自不同的單位,有著各自的脫貧思路,但有一點一樣:都是拋家舍業來到貧困村,用智慧和勤奮,給鄉村帶來改變。

  我在走訪時感受到,這些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常常與困難群眾打成一片﹔在村兩委與村民溝通中,扮演了“鲇魚”的角色,是村民最信賴的人﹔他們還是基層看世界的“眼睛”,將新媒介、新技術帶到鄉村,憑借在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為鄉村發展獻計獻策……

  作為記者,應該將更多筆觸對准這些奮斗在脫貧一線的第一書記們,記錄、呈現他們助推貧困鄉村擁抱新時代的故事,讓奮斗的旋律響徹祖國大地。

  探訪治理中的湖南毛裡湖——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本報記者 劉 毅

  2月1日,我來到位於湖南津市的毛裡湖採訪。煙波浩渺,碧波蕩漾。眼前的景致讓人很難想象,前些年這裡還是個一年四季都有綠藻、“牛都不願下水”的湖泊。

  毛裡湖是湖南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幾年前,津市開始強力整治“母親湖”,創建國家濕地公園。污染易,恢復難。當地一套水陸並進、疏堵並舉的組合拳打下來,毛裡湖水質大幅改善,穩定在Ⅲ類,局部達到Ⅱ類,成為飲用水水源地。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彭敏和同事們日益感到:“這個工作蠻有味!”

  靠水吃水,日子越過越美。沿著挂滿紅燈籠的小道,記者來到毛裡湖鎮中南村一個名為“漁樵湘裡”的農家樂。燒得旺旺的炭盆前,十幾位等待上菜的客人正圍坐在一起烤火。老板娘肖年春笑容滿面:“我們現在是用礦泉水煮湖魚,過兩年直接用湖水煮湖魚,味道會更好!”

  水,是發展觀的一面鏡子。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還有很多地方和毛裡湖一樣發生著喜人變化。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感知鄉村文明新風尚——

  鄉土裡滿溢醉人詩情

  本報記者 李 翔

  “夕陽已有些急躁,把你拖成長長的嘆號……”“走吧,跟太陽一起出發。用青春的步伐,去追逐光華……”走進山西翼城縣曉史村,幾位農民詩友正在88歲村民趙文台家裡朗誦詩歌,其中有須發皆白的老翁,有十多歲的學生娃,還有穿著圍裙的農婦……

  圍坐在院子裡,村民路玉香感慨地說:“現在日子好啦,不愁吃穿,不下地的時候就寫點詩歌,我出版了一本詩集,馬上還要再出一本!”

  街頭多個詩歌黑板報、村委會廣場牆壁上寫著農民詩作、村裡迎新春聯歡會設置詩詞頒獎環節,曉史村處處洋溢著鄉土裡的詩情。村裡現有農民詩人約80位,每年都自發舉行大小賽詩會二三十場,成了遠近聞名的“詩詞村”。他們的詩詞朴實無華,簡明真誠,教化村民、匡正村風,在當地引領起一股新風尚。

  廣闊農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素材,喚醒農民的詩情畫意、調動農村蓬勃的文化創造力,就能助推鄉村文化建設。正如曉史村黨支部副書記姚燕所說:“多一場賽詩會,就少一場賭博﹔多一些吟詩作對的人,就少一些打架斗毆的人。”當農民吟誦“誰不說我家鄉美”時,鄉村振興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觸摸鄉村振興的脈搏——

  脫貧路上鼓足精氣神

  本報記者 李家鼎

  新春前夕,我在吉林省鎮賚縣架其村駐村一周,探訪當地的鄉村振興故事。

  貧困,曾是架其村長久以來的主題詞。其實,架其村的自然稟賦並不差:人均耕地面積高達17.7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為何一個稟賦不錯的村子會陷入貧困?隨著採訪的深入,疑惑慢慢解開——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

  “人如果得了‘埋汰’的病,老天也治不了”,村支書呂鳳波的一句話切中要害。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架其村修房修路、發展產業,在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下,“懶漢們”也從“地裡的草都懶得鋤”到“想跟著明白人出去看看”。架其村完成了由貧到富的轉變,這種改變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更是精神層面的。

  經常外出務工的村民孫時軍告訴我,“我不留戀城市,將來要把城市人往農村引。”在城鎮化浪潮如此迅猛的當下,孫時軍給出了他思考后的“鄉村振興”圖景,令人感佩。

  不禁想,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也許有千千萬萬個孫時軍正在迸發這樣的靈感,描繪著各自家鄉未來的藍圖。我們需要更多地認知農村、感受基層,真實記錄他們奮斗、成長、轉變的故事。

  融合多種媒介傳遞“中國福”——

  互動中感受濃濃年味

  本報記者 李志偉

  一段段溫暖的文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春節期間,人民日報微博發起“十年對比挑戰”和“最美全家福”話題互動,話題閱讀量61.8億,474萬人次參與討論。網友用鏡頭定格春節的瞬間,也記錄了歲月的變遷。

  在微博話題裡,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大年初五,武警戰士譚俊澤在上海火車站執勤,雖然知道妻子和2歲孩子要從老家安徽亳州趕來團聚,但當孩子出現在眼前“求抱抱”時,正在執勤的他,隻給出了碰碰小手的回應。

  有人問,什麼是幸福?團圓是一種幸福,平安是一種幸福,國泰民安就是中國福。人民日報新媒體在春節發起“中國福”征集活動,232萬網友參與互動。網友在H5中手寫一個福字,許下新年願望,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福”專題頁上傳照片和短視頻。一個個融媒體產品,讓網友在互動中感受濃濃年味。

  時光荏苒,年味未變。融媒體時代,一張照片,一段文字,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在這個傳統佳節裡,無法阻擋的是歲月,永恆不變的是親情和愛。

  記者留言板

  安徽分社韓俊杰:跟基層群眾息息相通,捕捉平凡中的感動,我們一直在努力。

  重慶分社劉新吾:駐村干部一心為民,環衛工人豁達向上……在採訪對象面前,我是記者也是學生。

  雲南分社楊文明:感謝走基層,讓我有機會用筆記錄家鄉的變遷。

  總編室陳斌:住樓房,開轎車,賞戲曲……現在的農村變化很大,生活不比城裡差。

  黑龍江分社方圓:對我而言,新春走基層的意義在於,發現一些人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中國。

  湖南分社侯琳良:在採訪山東老張到湘西種菜的扶貧故事時,我望見了夜空裡的那輪滿月。2019,期待遇見更多好故事!

  江西分社任江華:在江西瑞金市華屋村採訪時,我看到了一面笑臉牆,那一張張笑臉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裡,是他們給我力量,催我奮進。

  青海分社姜峰:干旱、缺氧、嚴寒……青海油田離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太遠。扎下去,把“麥克風”交給一線勞動者,讓他們與讀者直接“對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

  安徽分社游儀:走基層,用心記錄老百姓幸福的味道,才能感受更多平凡和精彩。

  稿件統籌:吳 凱 劉涓溪

  版式設計:蔡華偉 沈亦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