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傳媒集團:融合路上我們一直在努力
長興傳媒集團由長興廣播電視台、長興宣傳信息中心、縣委報道組、“中國長興”政府門戶網站(新聞板塊)整合而成,成立於2011年4月,是全國第一家整合廣電和報業資源的縣域全媒體集團。目前,集團旗下有3個電視頻道、2個廣播頻率、1份報紙、2個網站,“兩微一端”用戶超65萬,有線電視用戶18萬戶,員工450余人,總資產9億元,2017年營收2.09億元。2018年目標營收2.28億元。
近年來,長興傳媒集團以媒體融合為核心推動力,以大數據為強勁引擎,向創新、融合、智慧、品質、文化、人才六大發展領域縱深挺進,加快打造現代互聯網智慧型區域融媒體集團。
強化用戶為本,做好融合文章,小媒體要有大格局
做好頂層設計。一是整合機構資源。2011年4月,按照中央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件精神,將縣級媒體的改革作為全縣文化體制改革的破題之舉,及時作出組建傳媒集團的決策。在原廣播電視台、宣傳信息中心、縣委報道組和政府網新聞版塊進行整合,克服利益調整、人事變動、資產重組等困難和考驗,組建了全國首家縣域全媒體傳媒集團,為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優化領導體系。貫徹黨管媒體原則,集團在黨委會的領導下,設立董事會、編委會、經委會,實行績效管理,形成職責權利清晰的領導體系。三是把握發展方向。縣裡成立媒體融合工作領導小組,縣委常委會定期研究媒體融合工作,每年研究並推進一批媒體融合重點項目,出台了《長興縣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實施意見》,明確媒體融合發展目標,對培育新興媒體、改造傳統媒體、加強區域媒體融合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優化激勵機制。一是強化績效考核評價。將長興傳媒集團納入全縣黨群考評組序列進行統一考核,綜合實績分和評議分,同時由長興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縣國資委、縣財政局四家單位聯合出台針對長興傳媒集團年度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辦法,既考核集團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對外宣傳、主題宣傳等方面成績,也按照企業化運作的思路,考核廣告營收、產業拓展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情況。二是完善薪酬晉升機制。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模式,將集團中層以上的收入與全年績效挂鉤,平均薪酬高出全縣其他單位干部平均薪資﹔強化集團班子結構專業化,將優秀管理中層和採編人員納入全縣副科級后備干部庫,先后將集團內部10多名專業人才提拔到領導崗位。7年間,長興傳媒集團五次獲得縣綜合考核一等獎。
抓好要素保障。一是加強人才保障。長興傳媒集團一直把握人才引進作為第一要務,並將高層次人才納入《長興縣名師名家培養行動目錄》,對於業務能力較強的人員,往業務骨干的方向去培養,並出台配套的特殊人才年金制和首席人員首席待遇制度,使員工獲得最大化的提升空間,有效穩定了人才隊伍。二是支持硬件建設。2007年,長興縣政府劃撥龍山新區地塊興建傳媒集團大樓,總投資1.5億元,開放式演播廳、600平方米大型活動演播廳等五個演播廳、非編系統、硬盤播出系統等硬件設施在當時全國縣級媒體中屈指可數。近幾年,還對電視高清轉播車、高清攝像編輯設備及“中央廚房”等進行了全方位改造。三是進行戰略投資。長興傳媒集團與航天五院共同實施信息資源平台研發項目,與縣國資委共同出資成立長興慧源有限公司,承接政府社會投資類信息化項目,打造具有復制推廣價值的運營模式和產品體系,建設運維雲數據中心,形成長興“智慧樞紐”。
爭取政策支持。一是強化項目運營。協調落實興國商務樓場所作為集團產業運營的基地。結合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建設,長興傳媒集團主動承接全縣智慧型城市的公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重點部門雲數據庫建設。全面推進以長興發布公眾號為核心的政務新媒體體系建設,由集團統一運維管理。二是強化深度合作。長興傳媒集團主動與鄉鎮就農事節慶等活動開展“一條龍”服務,從策劃包裝、搭台演出、廣告宣傳合作、制作播出全方位呈現,與部門共同策劃“紅綠燈前見文明”“警察故事”“娘舅來了”等專題節目,合作推出車展、房展、等各類展會活動。三是強化戰略合作。長興傳媒集團與航天五院等國內一流的大數據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全力打造打破縣域信息孤島的信息系統,率先在全省建成畝產效益大數據中心。同時,充分利用移動終端、新型傳播平台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重點打造信息資源匯聚平台、《掌心長興》政務民生APP,推動具有長興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
堅持用戶導向,更好引導群眾,小媒體要有大方向
長興傳媒集團始終堅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一功能定位。在8年的融合實踐中,長興傳媒集團由平台的簡單相加向系統的深度相融轉變,實現了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的蝶變。
傳播媒介有變,黨媒屬性不變。長興傳媒集團擁有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多種傳播平台,傳播形態也豐富多元。但不管傳播載體形態如何演變、如何多元,媒體融合堅持黨媒性質不會改變。集團在構建媒體融合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媒屬性不動搖,保証媒體融合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和發展。
體制機制有變,人才導向不變。在“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原則指導下,不斷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實行黨委會領導,內部設立董事會、編委會、經委會,形成重大決策、輿論宣傳、經營創銷三大體系統一運行、互助發展的總體管理架構。不斷探索融媒體運作的全新機制,並通過深入推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舉措,建立起符合傳媒業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理念在轉變,機制在優化,但是人才為本、人才優先的發展理念從未改變。集團以培養打造“一專多能一尖”的融媒體採訪隊伍為目標,通過內部鍛煉、跨崗交流、外部引進、師徒結對等多項措施,全方位提升人才隊伍的素養。
創收模式有變,價值取向不變。隨著傳播方式和媒體形態的不斷演變,集團運營模式和發展路徑不斷創新,推動經營創收的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從純廣告業務為主,到產業多元化經營拓展,目前政務合作、活動營銷、產業經營、商業廣告創收比例基本為3︰3︰2︰2,為媒體融合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緊密結合長興實際,全力做大做強正面宣傳,傳播主流聲音、弘揚社會正氣,凝聚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傳媒技術有變,內容為王不變。內容與技術,是神與形的關系。在媒體趨於深度融合的當下,新技術是媒體融合的助推器,也為打造優質內容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技術的發展、設施的改進,是媒體發展的“基礎設施”。近年來,長興傳媒集團加快回歸媒體本質屬性,把更多精力投向內容創作,生產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內容,不斷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樹立融合至上,更好服務群眾,小媒體要有大智慧
機制的融合。一是完成架構重組。2011年長興傳媒集團組建后,馬上設立全媒體採訪部,2012年設立全媒體採訪中心,2014年搭建全媒體新聞集成平台,2015年升級為融媒體平台,2017年4月,架構重組,組建融媒體中心,打通各媒體平台,下設10個部室,促進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產品融媒化的融合發展,從而實現“一次採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多元經營”的發展格局。同時,借鑒“中央廚房”的先進經驗,打造縣域版的“融媒眼”。二是完善激勵機制。傳媒集團自組建以來,實行“雙聘+五檔薪酬”的機制,打破編制內外人員身份,實現按崗定薪、同崗同酬、量化考核、多勞多得的分配模式。
內容的融合。作為新聞媒體,內容永遠是根本,是“硬通貨”,是核心競爭力。集團始終堅守“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新聞本土化,每年推出切合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題報道近40個,小型報道欄目60多個。欄目民生化,開設民生欄目《小彤熱線》,是浙江省新聞名專欄,充分發揮“6111890熱線”“市民督導團”兩大載體的作用。創新策劃《溫暖》欄目,累計播放142期,感動和帶動社會各界人士1000余人參與幫扶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殘疾家庭、大病家庭等困難群眾,並在愛心企業的支持下,籌集到200多萬元愛心款,成立了“溫暖公益基金”,使傳媒集團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媒體。活動品牌化,每年舉辦各類活動300多場,其中,廣播部一年就要完成各類大小活動100場左右。《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信仰的力量》《永遠跟黨走》等活動廣受好評。同上級媒體和知名互聯網平台的合作不斷深化,專題活動逐漸向定制化、全網化、高端化、系列化發展。專題精品化,積極拓展專題制作業務,年均完成近100部,實現創收400萬元。廣播部策劃制作的微廣播劇和《掌心音頻》,常年制作系列音頻產品,而且開始逐步走向市場,定制化生產。移動優先化,移動端產品多樣化,推出掌心視頻、掌心音頻,目前每月短視頻生產量突破50條,最高的閱讀量在自己的平台上能夠突破6萬,“山竹”倒槽的直播達到將近40萬傳播量。《掌心音頻》——《歷史的回望》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第一集《狄家斗的故事》,傳播量將近達到60萬。推出微直播欄目,主打各類突發、服務、新聞類直播,“河長帶你去治水”總觀看人數超過11萬,端午直播觀看人數突破5萬,“山竹”突襲的直播,從早間10︰00廣播率先直播、緊跟著掌心長興微信微博滾動直播,然后午間12:15電視直播,一直持續到中午13:30,影響力巨大,第一時間傳遞了長興四個鄉鎮遭受災情信息,像這樣的移動首發的直播,如《直擊太湖高水位》《直擊暴風雪》《強降雨來襲》等現象級的移動直播,在長興傳媒集團已成常態。節目多元化,2017年9月以來,相繼推出四期大型融媒體輿論監督節目《直擊問政》,每個季度一期,直面社會熱點問題,節目收視率屢創新高,推動解決了大量社會問題。策劃制作的微電影《親水謠》、紀錄片《工業的力量》《了不起的企業家》《擺脫貧困》《我們村干部》《老兵無悔》等好評如潮。直播常態化,自2014年開始,每年堅持開展融媒體直播12場,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運行機制,成為收視增長的最大利器。《鐵軍紅流》《高考揭榜夜》《一起跑太馬》《破風環太湖》《鐵三鐵三》《開學第一課》《清明圖》《端午來了》等,都屢次創下電視收視率新高。
技術的融合。媒體要融合,技術是支撐。2009年,投入5000萬進行新大樓設備技術改造。從2017年至今,又投入6000多萬元,完成高清化改造和調頻頻段數字音頻廣播等項目建設。運用4G傳輸、流媒體傳輸、移動直播、無人機採集、VR全景拍攝等技術,實現內容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多媒體化展示。2018年,開發新的傳播平台和移動終端,重點打造第三代“掌心長興”APP,主打“新聞+服務+互動+直播+游戲”等功能於一體。找准了“新聞+服務”的模式,嘗試搭建起長興本地最優質的“政務+民生”服務平台,力爭打造長興本地的政務、民生、公共資源、自然人等公共服務平台。2017年10月,長興傳媒集團成為首家成功入駐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公共平台”的縣級媒體。
人才的融合。媒體融合狀態下,對全媒體人才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集團根據採編隊伍的特點,著力培養“一專多能一尖”的全媒體採訪隊伍。從2017年開始,傳媒集團每年投入百萬資金,啟動“萬物生長”學習提升計劃,分批次組織干部員工赴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上挂學習300余批次,邀請媒體融合領域專家來長培訓70余次。同時,建立面向全國招聘優秀人才的常態機制,打破身份限制,完善薪酬體系和晉升機制、“首席”聘任辦法等制度,使人才管理更加科學、規范。
產業的融合。立足媒體優勢,集團實施項目化運營模式,先后嘗試推出“媒體+會展”“媒體+教育”“媒體+活動”“媒體模式輸出”等項目,通過做好“媒體+”文章來做強傳媒產業。2012年,集團開始布局大數據產業,介入縣域數據服務配套項目。2015年組建縣級雲數據中心,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同時,通過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出長興縣政府服務大數據中心,挖掘本地化項目,不斷積累資源和運營經驗。2016年,集團與國資委合資成立長興慧源有限公司,承接政府社會投資類信息化項目,投身智慧城市建設,著手布局未來智慧城市項目。
文化的融合。優化完善凝聚力工程。打造家文化,集團組建了15家俱樂部,常年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打造了具有“互聯網基因”的辦公環境、改造“傳媒之家”員工餐廳,為集團發展營造良好的傳媒之家氛圍。倡導和文化,將人心和善、家庭和睦、團隊和諧、事業和合、環境和美。實施談心文化,各層級領導、中層、員工,常年互動開展談心談話,及時消除員工思想障礙,為集團良性發展掃除障礙。長興傳媒集團就是用獨具特色的媒體文化,凝心聚力,溫暖人心。
媒體融合隻有起點、沒有終點,長興傳媒集團媒體融合一直在路上。下一步,集團將繼續探索實踐,深化改革創新,更進一步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化一流區域融媒體傳播體系提高站位、提升標准,持續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工作,為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貢獻更多長興智慧和長興力量。
作者系長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