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監制卡梅隆:《阿麗塔》不是拍給漫畫迷的

片場的詹姆斯·卡梅隆和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圖源卡梅隆社交媒體
原著中的阿麗塔形象(漫畫裡叫凱麗)。
未來26世紀,一場天墜之戰讓空中都市沙雷姆和地上的鋼鐵城分割,人類與機械改造人共存,弱肉強食是鋼鐵城唯一的生存法則。依德是鋼鐵城著名的改造人醫生,他在垃圾場撿到了一具半機械少女殘軀,並取名為“阿麗塔”。隨著新生活的開始,阿麗塔發現了自己隱藏的戰斗天賦。
同一場景漫畫與電影的對比。
從水下進入飛行器內部的阿麗塔。
正在進行面部捕捉的女演員。
電影裡鋼鐵城的景象。
天上的天空城和地上的鋼鐵城。
真人演員與面部捕捉演員正在對戲。
阿麗塔的眼睛。
20年前,在導演吉爾莫·托羅的推薦下,卡梅隆看完漫畫《銃夢》就沉陷其中,並且萌生了翻拍的念頭,其后他因為選擇了《阿凡達》而將《阿麗塔》項目易手、轉做監制,同時將打造“親閨女”的機會交給羅德裡格茲。這個醞釀20年的夢早已成為《阿麗塔》背后故事的老生常談,除了這些幕后故事,更多人在拭目以待“卡神”如何把整個電影工業的水平再進一步。今日,全新好萊塢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斗天使》(以下簡稱《阿麗塔》)登上內地院線,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影片主創,為你呈現這位新晉“戰斗天使”阿麗塔的第一手全面解析。
合作 導演羅德裡格茲隻向卡梅隆匯報
《阿麗塔》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代表作《銃夢》,原著漫畫是一代讀者心中的賽博朋克經典之作。影片劇情故事並不復雜,但寄托了卡梅隆和羅德裡格茲對《銃夢》漫畫的執念和情懷。而且因為是系列的第一部,為續作也埋了不少伏筆。這是羅德裡格茲迄今為止遇到預算最高的一部影片。他本人一直致力於制作低成本的獨立影片,大制作意味著影片需要照顧和籠絡最大限度的觀眾人群。羅德裡格茲本人也參與了編劇工作,對劇本的打磨整整持續了10年,漫畫本身已經有一個非常普世的主題,所有主角沉浸在一個大染缸一樣的社會裡。
在羅德裡格茲剛拿到劇本時,他就在考慮怎樣延續這種普世價值觀,“木城雪戶也希望將這個文本做成一個可以和所有人對話的作品,而不是僅限於某個特定的地區和人群,同時可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娛樂產品。”談及兩人的合作,他們不約而同用“惺惺相惜”來形容,卡梅隆許諾羅德裡格茲不必直接向片方匯報,一切事宜隻要和自己溝通,得到自己的同意即可,“我想他一定不希望有人一直指手畫腳告訴他該怎麼做,所以在很多細節上,我並不去過問,但我很清楚他會怎麼做、會做什麼,而這些動靜都與我內心想的一拍即合。”
設定 每個人都會從阿麗塔身上看到自己
《阿麗塔》的故事更像是講述一個女孩的自我發現,一個失去女兒的男人再次成為父親的故事。木城雪戶創造了一個能夠讓人感同身受的核心人物,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女孩,或者說年輕人如何努力尋找人生目標。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受。曾擔任過《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制片人的喬恩·蘭道就把《阿麗塔》定義為帶觀眾踏上一段旅程的故事,《阿麗塔》的故事核心便是她本人,所以這個角色不論從劇作還是技術塑造上都變得至關重要,“觀眾可以通過阿麗塔的眼睛感受未來的城市,這部電影實際上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和原漫畫的契合感,如果這個人物技術做不好,故事也就不會好看。”
卡梅隆也認為,“《銃夢》之所以被眾多漫迷追捧,因為我們理解她,能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阿麗塔和我們一樣,就像跌入兔子洞的愛麗絲,覺得這個世界除自己之外都很瘋狂,到一點點認識世界,一次次從逆境中自我拯救,蛻變成更強的人。我們逐漸在這段旅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改編情況
聚焦於對漫畫的改編,整體上來說羅德裡格茲認為他並未在創作上作出妥協,整個成品也基本抓住了木城原作的重心,“我們隻要展現出這個虛構世界的殘酷性,讓觀眾理解在這裡生命真的會受到威脅,目的也就達到了。像眼珠爆裂這種場面,就沒必要越線了。”比如最后一幕,阿麗塔成了死亡球比賽的選手,而她參賽的目的不是為了榮耀,而是為了復仇,為了拿到冠軍后可以去往撒冷,找回自己與過去的連接。再比如片尾現身的狂人諾瓦,他就是原著漫畫裡女主角的宿敵鐵士代諾,相信續集裡會需要他承擔更多戲份。
經典特效場面解析
水下參考真人狀態拍攝制作
特效很難對水環境進行仿真,尤其是對水中人物進行仿真。因為角色在水裡時衣服、頭發都會產生變化。於是在拍攝現場,主創團隊邀請了一個能夠屏息八分鐘的演員在水底進行實拍。在可能的情況下,維塔工作室都盡量使用或者參考真實演員,再加入細節到角色中,一切都是為了觀眾的真實體驗。
鋼鐵城以實景掃描完成建模
鋼鐵城有很多不同的環境,為此劇組搭建了一個實景拍攝地,佔地9600平方英尺。維塔掃描了整個環境,建立3D模型,再以此環境為基礎繼續其他工作。
為了讓城市看起來更加真實和富有生命力,他們設置了很多電纜穿過建筑物,讓這個城市有了不少光線,能進一步突出真實。另外,維塔採用了一種叫“Instansing”的技術渲染鋼鐵城:先以城市實景數據作為基礎,把整座城市模型搭出來,然后再往上疊加建筑物的細節﹔用一種特殊的緩存技術把渲染數據貼到其他建筑物上,這樣不僅每個建筑看著都風格統一,還大大提升了效率。再比如鋼鐵城有很多改造人,他們的手、腳、腿等裝了義肢,所以演員也會裝上義肢,這樣他們走路就很像機器人,雖然現場看起來有點傻,但到了成片中就非常自然了。
■ 獨家專訪
有人批評,也非常值得
新京報:你已經在電影領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了,你最終的目標是什麼?
詹姆斯·卡梅隆:有一些人總願意去挑戰,比如盧卡斯創造了那樣一個由很多行星組成的宇宙,這是一種對世界的創造。彼得·杰克遜花了很多時間才拍了六部電影,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細節和角色。在游戲領域一直也是這樣,游戲裡的世界都是花了很多時間創造的。我喜歡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裡面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就是我想做的。盧卡斯比我先做到,我覺得我要更加地努力,比如說《阿麗塔》,我給了導演我所記下的一半注釋,有600多頁,所以重點就是細節,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你去任何的角落都覺得很真實。
新京報:你給羅德裡格茲的600頁摘要大概用了多長時間創作?
詹姆斯·卡梅隆:用了大概半年,當然也有很多天文物理學的數據和算法,都是科學的內容。羅德裡格茲拍電影是非常熟悉使用技術和科技的,如果《阿麗塔》成功的話,我們后續的第二部、第三部可能會有更多機會探索空中城和外太空。
新京報:當初接到這個劇本時最困擾你的難題是什麼?你又是如何去克服它?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採取跟過去不一樣的拍攝風格。我是畫漫畫出身,我畫的東西和我早期的電影作品都是像卡通一樣,比較天馬行空。所以對我來說,最有挑戰的一點是要讓這部電影更接地氣。我請教卡梅隆怎麼做這些大片,他說我要確保一切都是接地氣,接地氣才能夠有傳奇,才會讓觀眾信。如果我們用很慣用的一些技巧,可能會讓觀眾出戲,我們希望他們保持入戲的狀態。
新京報:你們有關注很多人對漫畫與電影不同的討論嗎?例如一些批評的聲音說他們的眼睛太大,或是細節和原作品不一樣?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其實我們最早的預告片都是一年多前發布的,那時候還沒有徹底完善這個形象,之后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把視網膜做大,讓觀眾看著更舒服一點。我們下了這麼大功夫,都是為了讓CG技術顯得更加逼真。《阿麗塔》就是一個改造人,電腦繪畫生成的,但她的人性要比其他人物還要多、還要深。做這樣的項目的時候你需要做一些跳躍,需要打一個大賭,給觀眾產生非常立體的感受是有風險的,會有人批評,但是我還是覺得非常值得。
詹姆斯·卡梅隆:據我所知,沒有人說故事不好或者劇情不好,我們做了很多市場調查,沒有觀眾反映看不懂或聽不懂。另外要強調一點,這個電影不是給漫畫愛好者看的,我們不是為了漫畫所做的電影,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故事、這個人物,所以寫了這個劇本,這是給全世界的觀眾們制作的電影。
技術核心
CG人物第一次關注語言表情
主角阿麗塔由演員羅莎·薩拉查扮演,在表演的基礎上,再通過表演捕捉技術轉化成CG人物。演員需要穿上特制的服裝,臉上也得做好標記,現場有幾十個攝像機多角度同時拍攝,這些捕捉到的數據,和制作好的人物骨骼皮膚等交融在一起,形成角色的CG模型。
動作捕捉的具體方式是,先對演員進行人像掃描,去抓捕演員的表情細節,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建造肌肉網絡,然后用臉部表情做一個臉部人偶。之后,會對演員進行壓力測試,這是測試人偶的動作幅度。薩拉查做了很多夸張的表情和細膩的表演,這是在制作CG人物上第一次關注語言表情。據悉,阿麗塔的臉部肌肉動作要比阿凡達的娜蒂瑞多3倍左右。
另外,拍攝時還要做到演員、角色之間的互動(數字人物和真人互動)。隻有做到這一步,觀眾才不會認為阿麗塔是特效人物,才會跟著主角產生共鳴。例如片中抱起一隻小狗,小狗在舔著阿麗塔的臉部,為了這個鏡頭,他們真實拍攝了狗和演員互動的畫面,但是到了成片中,隻有小狗舌頭被保留了實拍數據。
真人感
讓眼睛更自然
為了得到虹膜中需要的細節,制作方需要在纖維血管層做一個模擬,這個被稱為基層。然后模擬睜眼和閉眼的細節,這樣就得到了反射光影的虹膜。
《指環王》中咕嚕的眼睛裡隻有25萬個多邊形,而阿麗塔的虹膜就有830萬個多邊形。維塔試驗過不同大小的眼睛,在首支預告出現時觀眾都在討論阿麗塔的眼睛太大,最后他們決定將瞳孔和虹膜變得更大,這樣眼白就變少了,會讓她顯得更加自然。
《阿麗塔》裡很多細節都是圍繞著面部表情進行的,所以維塔花了很多時間去調試和塑造。片中有個吃橙子的鏡頭,維塔做了2000多個版本才定稿。為了實現真實感,制作方先創造了一個頭顱,再去保証所有的位置、細節都是正確的,然后再去創造臉部的肌肉,最后生成一個合適的臉部表情。(記者 周慧曉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