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採訪手記: 堅守!向雄安新區的基層勞動者致敬

2019年02月25日10:47 | 來源:人民雄安網
小字號
原標題:採訪手記: 堅守!向雄安新區的基層勞動者致敬

  人民網雄安2月23日電 (汪軍)邵永生,六十二歲,踩高蹺五十余年﹔

  董章善,六十歲,串糖葫蘆四十年﹔

  霍衛平,五十九歲,鐵路工作三十七年﹔

  謝哲朋,五十三歲,鄉村醫生行醫三十年。

  ……

  上述人物都是雄安新區普普通通的基層勞動者,也是我這次“新春走基層”的採訪對象。

  2019年春節前夕,我們開始策劃走基層融媒體報道。在雄安新區工作快一年了,對於大家想看什麼、想了解什麼,我心裡是有數的。但正值年關,雄安新區的大規模建設尚待啟動,大家期待的建設進展或者是“硬新聞”並不多。我心中琢磨,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建設非一朝一夕,要有歷史耐心。從這個層面來看,雄安新區普通勞動者的“堅守”不正是很好的題材嗎?因為將平凡的事情堅持下來了,也就不平凡了。於是,我扛上攝像機、三角架,和同事深入到新區三縣的各個村庄尋找素材,邵永生、董章善、霍衛平、謝哲朋等人開始走進我的視野。

  邵氏高蹺父子——邵永生和他的兒子邵海南,是我們第一站採訪的對象。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剛演出回來,服裝和妝容都沒換,經過溝通,我們決定去他們平時訓練的地方看一看。邵氏高蹺曾於2010年登上過央視春晚的舞台,原以為他們會有較好的訓練場地,沒想到邵氏父子卻將我帶回了他們家——一個普通的農家院,院子裡鋪一塊紅布便成了訓練場。“現在可以開始拍了嗎?你讓我們演什麼我們就演什麼。”這是我和邵氏父子第一次見面時說的話,直爽的性格掩飾不住他們眼神裡的期待。採訪中我了解到,不止是邵永生和邵海南在踩高蹺,邵永生的爺爺和父親也踩了一輩子高蹺。以前踩高蹺是為了謀生,但現在,邵永生告訴我,“踩高蹺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是文化,我踩了50多年,現在踩的人越來越少,我想讓它傳承下去。這東西不僅不能丟,還得創新,所以我們現在又加入了街舞元素。”說這話的時候,邵永生明顯有些激動。傳承經典,在創新中發展,不也正是雄安新區的建設要求嗎?我不禁思考。

正在拍攝邵氏高蹺父子。胡宇濃 攝

  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的大樹劉庄村,有“糖葫蘆之鄉”的美譽,這是我們採訪的第二站。來之前就聽說,這個村的糖葫蘆制作工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還通過網絡銷售。帶著好奇,我採訪了老手藝人董章善,他串了40年糖葫蘆,家裡五代人都在從事這個工作。董章善兒子今年32歲,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手藝。“做了幾十年,從沒想過放棄,希望這門手藝能傳下去,祖祖輩輩都在做這個,不能丟啊!”董章善感慨。我想這可能就是雄安新區手藝人對傳承的理解吧。

正在拍攝董章善和李老渾做的冰糖葫蘆。胡宇濃 攝

  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澱火車站比以往繁忙了很多。快六十歲的霍衛平是一名接(送)站員,同事都喊他老霍。來到鏡頭前,他嘴上說著不緊張,其實手上已經搓出了汗。採訪中得知,老霍家住保定,每天上班都是乘著高鐵往返保定站和白洋澱站。這樣上班的方式聽著就讓人感覺不方便,而讓他解釋為什麼能堅持下來的時候,他只是笑著說:“我喜歡這份工作,上班三十七年,最起碼有三十年沒在家過年。”說完這句,老霍眼中似有淚光閃爍,但最后還是忍了回去,從語氣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責任和擔當。可能在老霍心中,這三十七年的堅守,就是自己人生最大價值的體現。我想,這可能也是所有雄安新區建設者心中所擁有的信念,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霍衛平採訪畫面。

  鄉村醫生一直是社會和媒體比較關注的群體。這次採訪前,我和村醫謝哲朋曾有過一次簡單的接觸,而此次印象更深,“我不能離開這兒,我走了這個村就沒人看病了。”採訪完的當天,這句話在我腦中一直回響。據謝哲朋講述,他的父親就是一名鄉村醫生,接過父親的班,他自己在這個村也干了快一輩子。他兒子現在就讀於河北醫科大學,謝哲朋坦言,“現在是雄安新區了,以后農村衛生室可能都要變成社區醫院了,希望孩子學成歸來能成為一名社區醫院的醫生,繼續為居民看病,守住這一片故土,把我和我父親的職業繼續傳承下去。”這也許就是鄉村醫生平凡而且偉大的一面吧。

正在採訪鄉村醫生謝哲朋。

  面對每個採訪對象,我都會問到同一個問題,“您為什麼能堅持這麼久,沒想過放棄嗎?”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雖然他們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但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有光的,是不平凡的,是值得尊敬的。這就是雄安人,為一件事,為一個職業默默奉獻,建設雄安新區功成不必在他們,但功成一定有他們的貢獻。

  經過這次走基層,我深刻意識到,我是一名記者,要紀錄這座千年大計之城的成長,必須要把鏡頭對准基層,對准普通的勞動者,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