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

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保持定力和洞見

丁原波
2019年02月27日09:2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保持定力和洞見

  大眾需要真相,讀者需要思辨,優質內容永遠不會被自媒體炮制的“爆款”所取代。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錢江晚報秉承“心向讀者、情系萬家”的辦報宗旨,堅持“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價值導向,不偏信“流量思維” ,明確主流媒體角色定位﹔加強內容建設,回歸“深度”和“專業”。

  當下,流量是個熱詞,有觀點認為,互聯網盈利的本質就是流量。媒體融合背景下,流量也成為很多媒體的必備要素。它通常體現在平台的注冊用戶和日活量上,也體現在微信公眾號的“10萬+”裡。

  新媒體環境下,部分自媒體過度強調“流量至上”,靠著“標題黨”和“雞湯文”賺足眼球,這讓身處媒體融合大潮中的傳統媒體,倍感壓力。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對媒體以及新聞工作者履行責任擔當、引領現代輿論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就是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主流媒體該如何保持定力和洞見,履行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影響力。

  有些“10萬+”是帶“毒”的

  微信公眾號“10萬+”文章,如今成了很多媒體繞不過的門檻,有些更是把“10萬+”作為考核內容好壞的重要標准。當下,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使受眾更傾向於瀏覽具有“吸睛”標題的新聞。為了收獲更多“10萬+”或賺取更多流量,一些門戶網站或社交媒體淪為“標題黨”,以色情、暴力等敏感話題為噱頭,甚至不惜扭曲事實,給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凡事過猶不及。“10萬+”也是分等級和價值的,內容的真假好壞,影響到的受眾也會是“10萬+”的量級。

  流量至上導致虛假信息不斷

  當前,信息傳播呈現出渠道多元化和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特征,自媒體、社群、平台層出不窮,給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生存條件。

  2015年6月24日,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指出,近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

  2016年春節期間,一篇《上海女孩跟男友回江西農村過年,因年夜飯太差分手》的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之后,有網友將此事發至新浪微博,因多家新聞媒體轉發,迅速成為熱議話題。最終,經網絡部門調查,証實此事從頭到尾都是虛構的。

  虛假信息產生的原因並不復雜。對社交媒體來說,點擊量決定新聞熱度,為了獲得眼球經濟和流量,一些人便不惜造假,同時,又因為受眾個體難以求証事件的真實性,在轉發分享中擴大了傳播范圍。

  國家網信辦和各地網信部門幾乎每年都會依法處置一批違法違規的新媒體平台。事實証明,企圖以突破底線來吸引眼球、換取流量的做法,行不通也走不遠。隻有切實負起把關責任,靠優質內容贏得流量,才能使新媒體平台獲得健康發展。

  流量至上導致反轉新聞增多

  除了虛假新聞不斷,最近一兩年,“反轉新聞”也層出不窮。

  2016年11月,《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感動了很多人,然而劇情很快反轉,有人爆料當事人羅爾的家庭條件並不差,這是一場“帶血的營銷”,羅爾被貼上了“騙子”的標簽。

  今年5月,自媒體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成為輿論焦點。5月26日,界面新聞刊發了與王鳳雅母親的對話,回應了“詐捐”“虐待”“棄療”等關鍵質疑。劇情反轉,網友紛紛轉發道歉。

  “反轉新聞”的出現,並不是因為新聞本身變得復雜了,而是新聞生產的方式被顛覆了。

  在自媒體崛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拿著手機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發布信息,然而對事實的探究和對真相的執著變得越來越稀缺。部分自媒體不問時間地點,不問前因后果,不問真假對錯,急於搶新聞、博眼球,加上一些傳統媒體也為了能蹭熱點,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助推了事態的擴散。這樣急於求成的做法,最終傷害的是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流量至上導致“惡”趣味橫行

  內容生產比較特殊,在具體實踐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好的文章,不一定有大的流量﹔有著“10萬+”的流量,不代表內容能被肯定。互聯網是個可以無限放大人性的地方,那些色情、暴力、八卦等內容,天然擁有巨大的市場,但是這些內容在給平台帶來巨大流量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將平台推向深淵。

  今年5月,“空姐乘順風車遇害事件”引發輿論關注。

  5月11日晚,杭州市二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公號“二更食堂”在頭條發布低俗文章,對事件進行不當描述,引起公眾強烈反感。

  5月12日,浙江省網信辦會同杭州市網信辦對微信公眾號“二更食堂”負責人進行約談。之后,在省、市網信辦嚴格監督下,二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永久關停“二更食堂”公眾號,免去事件直接責任人在公司的一切職務,解除勞動合同,解散“二更食堂”公眾號13人運營團隊。教訓可謂深刻!

  錢江晚報針對“二更事件”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無良自媒體,價值底線何在》。文章提到,“一些自媒體基於‘流量為王’的考量、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底線完全被洞穿,連同情、惻隱等基本的人性都棄如敝屣了!”

  任何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會引起相應的客觀社會效果,因此,新聞媒體必須秉承負責任的態度。而對文章的負責,既包括事實層面的——求真務實,不造謠,不傳謠,也包括價值導向層面的——積極、健康、向上。

  強化定位,著力提升內容建設

  近幾年,媒體環境變化巨大。圈內人似乎都在說,傳統媒體的日子不好過,導致很多媒體人出走。

  但事實的另一面卻是,在自媒體橫行的當下,我們看到了數字背后的喧囂和混亂,看到了事實和觀點的混淆,看到了信息和娛樂的模糊甚至界限不分,主流媒體以及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媒體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變得必不可少。

  如何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保持定力和洞見,切實承擔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影響力?錢江晚報作了一些探索——

  不偏信“流量思維”,明確主流媒體角色定位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一些轉型期特有的社會矛盾,往往成為網絡議題設置的重點,譬如貧富分化、房價、資源分配不平衡、腐敗問題等內容。網絡言論制造者迎合轉型期一些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利用網民心理弱點,編造散布極具蠱惑性和危害性的議題,對社會造成的誤導和破壞是不可估量的。

  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至上”都應該大於“流量至上”,內容產業不能偏信“流量思維”,而要多些引導和規范。

  2016年9月12日,一篇名為《對不起,杭州你已高攀不起》的文章在杭州人的朋友圈病毒式傳播。因為內容涉及杭州的住房、交通、教育、物價等諸多民生話題,點擊量很快便突破10萬。

  這篇網文因為發布在杭州成功舉辦G20峰會之后,對於深愛這座城市的杭州市民來說,情緒復雜。有不少網友懷疑,這篇文章是營銷號借機炒作。

  錢江晚報經過調查發現,發布這篇文章的微信公眾號主體是深圳某公司,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分支機構,先后發布了名為《對不起,XX你已高攀不起》的系列文章,並在網上迅速蔓延。

  錢江晚報記者趕赴深圳本部和杭州分公司採訪,相關負責人承認,“炮制這篇文章,是想借G20這個熱點,擴大公眾號影響力。賺錢是營銷號的主要目的。”

  在調查的基礎上,錢江晚報又刊發評論《所謂“高攀不起”,其實是在抹黑中國》,指出,“高攀不起”連環式網文,貌似以數據說話,其實是有意為之的精心策劃。他們選取的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意渲染痛點,制造受眾易於“共鳴”的槽點,從而病毒式地蔓延成群體性社會情緒。這種以利益為指向的背后動作,其實掩藏著的是對社會價值的誤導,是抹黑中國的一種病毒植入。錢江晚報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通過調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阻止了不良信息的蔓延擴散。

  加強內容建設, 回歸“深度”和“專業”

  媒體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內容的競爭,誰能持續不斷生產出優質內容,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近兩年,傳統媒體遭遇了新媒體的阻擊戰,有不少傳統媒體紛紛解散深度報道部,內容品質有所下滑。錢江晚報逆勢而上,於2017年初成立特別報道部,以每周四期的頻率,追蹤國內外熱點事件、人物,進行了對各類新聞深度化操作的實踐。成立一年半以來,共刊發深度報道400篇左右。

  當前,越來越多的公民介入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之中,海量信息快速傳播,真相往往被包裹。錢江晚報此時成立特別報道部,正是基於目前媒體環境的現實,以專業主義的立場,面對社會熱點問題,審慎追索、還原新聞事件真相。最近,錢江晚報又提出了“重建內容,重建連接”的內容生產理念。通過全方位、多維度發力,注重內容生產,提升影響力,力爭達到重新連接黨委政府、連接社會、連接企業的目標。8月6日,錢江晚報和淳安縣委縣政府推出大型文化系列報道《新安何處》,探尋千年新安文化的基因和密碼。本組報道將陸續推出50個篇章,以具體行動提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擔當。首期推出的5個版,被當地官方和民間爭相收藏。

  渠道發力,實施內容供給側改革

  在紙媒端發力的同時,錢江晚報也特別重視新媒體端的內容建設。

  “浙江24小時”作為錢江晚報的新聞客戶端,目前總用戶量為240萬。第三方數據顯示:在都市報客戶端排名中,浙江24小時一直位居全國前三,浙江同類產品第一。

  截至今年7月,錢江晚報官微已經產出65篇10萬+,其中50篇左右是原創稿。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官微經常轉發錢江晚報的原創內容。

  錢江晚報的微博粉絲數目前突破了550萬。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傳播優勢明顯。

  錢江晚報旗下品牌“小時視頻”,截至7月,共生產150條短視頻,直播轉播超過100場。在短視頻方面,總播放量超過2億,百萬以上爆款48條,單片最高3500萬。多次登上今日頭條、梨視頻等平台的媒體短視頻榜單。

  作為浙江省唯一的省級晚報,錢江晚報的內容生產始終秉承“心向讀者、情系萬家”的辦報宗旨,堅持“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價值導向。在新的傳播格局下,紙媒端和新媒體端集團化作戰已是大勢所趨。以“泰國普吉島沉船事件”報道為例,錢江晚報通過全媒體作戰,打破報紙的時間流程和版面語言,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呈現手段,多渠道、多角度立體分發原創內容,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准確性和到達率。

  從報道效果看,錢江晚報官方微信連續8條稿件點擊量突破10萬,單篇閱讀最高達119萬,在騰訊企鵝號、今日頭條、百度百家號等各大平台總閱讀量破5000萬。

  支撐這組報道高閱讀量的是速度、准確、全面和專業,其核心是錢江晚報始終不忘的正確價值導向。

  對於災難類報道,錢江晚報堅持以故事還原現場,以情感打動人心。錢江晚報的圖文編排非常謹慎,標題更是反復斟酌,極力避免對遇難者家屬構成二次傷害,引導公眾客觀看待災難。

  新聞之上,還有人道主義。數據証明,類似《隻有一個救生圈,他遞給了滿臉是血的陌生女孩》等展現人性美好的正能量故事,一經推出,備受讀者好評(微信閱讀量達17萬)。這充分體現了錢江晚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關懷。

  本次報道是多部門協同作戰的一次大練兵,為今后的媒體融合報道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大眾需要真相,讀者需要思辨,優質內容,永遠不會被自媒體炮制的“爆款”所取代。我們深信,隻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優化傳播途徑,持續生產高品質內容,就能在新的傳播格局中贏得一席之地。

  (作者系錢江晚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