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

五位一體做好扶貧報道

慕順宗
2019年02月27日09:4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五位一體做好扶貧報道

  脫貧攻堅是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的工作,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媒體需要承擔政策發布者、經驗推介者、問題發現者、輿論糾偏者、加油鼓勁者等五種角色。中國交通報通過日常稿件傾斜、定期版面刊出、重大主題採訪、多種介質融合等方式,不斷加大交通扶貧報道力度。

  行業媒體 扶貧攻堅 新聞報道

  如今,“十三五”時間過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交卷日子越來越近,而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全面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的關鍵時刻,需要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崗位攻堅克難、拼搏奮進,新聞媒體尤其不能缺位。

  政策發布者:讓政策真正惠及貧困地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各部委根據職責出台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交通運輸部2016年11月發布《“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2017年12月推出《支持深度貧困地區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年印發《交通運輸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媒體的首要職責就是讓各部委出台的《規劃》《方案》得到廣泛傳播,特別是讓貧困地區全面了解計劃方向、政策走向,引導他們及時做好政策銜接,確保扶貧政策能夠真正惠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

  做好政策發布者,第一要做到“全面”,了解政策出台背景、惠及對象、實施舉措、實現目標,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讀,可以通過融媒體手段,形成立體傳播之勢,讓公眾對政策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第二要做到“精准”,政策解讀精准,信息傳遞精准,特別要結合歷史政策來做新政策的報道。我國扶貧工作開展時間較長,在不同時期都出台了相關政策。在發布新政策的同時,要及時把變化、把最新信息告訴公眾﹔第三要做到“客觀”,特別是對於政策的實施過程、預期效果,要進行客觀報道,不能在政策發布時就做出盲目判斷,夸大預期。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交通扶貧新聞發布會,發布《“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中國交通報在次日頭版,以《“十三五”交通扶貧范圍擴至1177個縣》為題,報道了“十三五”交通扶貧重要內容。特別突出了政策最新內容,文章在導語部分指出,“除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外,把其余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地區縣和邊境縣納入支持范圍。”精准報道了新政策支持貧困地區的覆蓋范圍。

  經驗推介者:發掘典型經驗供借鑒學習

  《延川交通助力脫貧摘帽》是2017年12月12日中國交通報頭版的一篇通訊。文章通過實地調研當地公路建設情況,採訪果農、菜農以及延川縣委主要負責人,報道了陝西省延川縣通過主動對接高速公路、國省干線通道,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形成外暢內聯的交通網絡,並依托交通來布局當地農業、養殖業、旅游業、制造業,促進產業形成規模,助力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案例。

  像這樣的報道,在中國交通報的扶貧類報道中並不少見。挖掘交通扶貧典型經驗,展示交通在服務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積極貢獻,供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是中國交通報作為行業媒體的又一重要職能,也是行業媒體在扶貧報道中需要擔當的重要角色。

  做好典型經驗推介者,一要“下得去”。我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農村,要挖掘扶貧典型經驗,記者必須入村串戶,與當地老百姓、村干部以及縣鄉干部面對面交流。隻有腳底沾滿泥土,才能真正挖掘出脫貧致富的金點子﹔二要“看得准”。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貧成為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理念。媒體在挖掘地方典型經驗時,也要看得“精准”。一項政策能不能成為供行業借鑒的“金點子”,不光要多方聽,更要實地多看,深入了解致貧原因、扶貧舉措、脫貧成效。老百姓的精神狀態、致富門路、未來打算、業余生活,老人誰來贍養、孩子是否上學、鄰裡關系如何,村容村貌狀況、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需要看的內容。隻有看得多了,做出前后分析對比,才能判斷出扶貧舉措是否有效,能否成為可推廣的經驗﹔三要“寫得實”。扶貧典型經驗報道的文風需要有泥土味兒,需要朴實的故事、朴實的語言、朴實的人物狀態。對於扶貧攻堅一線干部群眾,既可以有他們絞盡腦汁想、擼起袖子干、百折不撓上的奮斗狀態,也可以有對現實悲觀、對未來猶豫、對失敗失望的消極狀態。從貧困到脫貧,本來就是一種與現實、與困難、與自我做斗爭的過程。切忌脫離扶貧工作實際,用華麗的辭藻高調地渲染。

  問題發現者:及時發現一線的深層次問題

  “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約瑟夫·普利策的這段話,在新聞傳播領域廣為流傳。在扶貧報道領域,媒體也要承擔瞭望者角色,及時發現扶貧攻堅工作中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給予警告提醒。

  2015年1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某地搞扶貧工作,給貧困村提供了120頭母羊。挺好的事,農戶們卻不買賬。原來該地區地處戈壁荒灘,沒草沒水放不了羊,村子交通不便,養成的羊、剪下的羊毛運不出去,結果這120頭“扶貧羊”,被村民吃剩下不到60隻。“扶貧羊”變成“餐桌羊”,折射出的是扶貧工作盲目照搬、不切實際拍腦袋的問題。當年1月19日,中國交通報在《交通扶貧》版推出《如何讓“扶貧羊”成為“致富羊”》的報道,提出交通扶貧要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精准扶持。

  在國家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工作中,媒體作為問題發現者角色一定不能缺失。特別是行業媒體,熟悉行業發展背景、扶貧政策及其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職能定位,發現問題更專業、更有針對性。

  做好問題發現者,一要立足全局發現問題。及時發現與國家扶貧戰略有出入、扶貧理念不相符的問題以及有可能存在的腐敗問題線索,確保國家扶貧攻堅戰略的整體推進﹔二要立足長遠發現問題。要把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和老百姓長遠可持續的生產生活狀況相結合,及時發現扶貧工作中急功近利趕進度、不切實際抓突擊,脫貧后存在返貧可能的問題﹔三要立足實際發現問題。及時發現各地出台的政策措施、幫扶辦法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存在形式主義走過場、作風漂浮一陣風的問題,謹防“扶貧羊”成為“餐桌羊”、數字脫貧現象﹔四要立足人民立場發現問題。堅持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脫貧攻堅工作有沒有問題,體會最真切的是貧困地區老百姓。扶貧報道中要經常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看問題,看老百姓對扶貧政策、扶貧干部的態度好不好,對現在的生產生活滿意不滿意,對未來發展有沒有信心,發現扶貧工作中傷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確保人民群眾在全面脫貧攻堅中的幸福感獲得感。

  輿論糾偏者:確保社會理性客觀看待扶貧

  糾偏,顧名思義,就是糾正與客觀事實有出入的現象。輿論糾偏,就是利用輿論渠道,通過傳遞真實信息、客觀事實、翔實數據,對已經出現的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輿論現象進行糾正。

  扶貧工作中,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也存在對新聞輿論認識不夠、信息披露不及時、輿論應對不科學的問題。行業媒體要發揮熟悉行業的優勢,及時對不符合實際的輿論現象進行糾偏。除了在單個新聞事件中及時發聲之外,更要重視對於扶貧工作的輿論走勢進行糾偏,確保社會輿論能夠理性客觀看待。

  當下,扶貧報道時要注意糾正三種輿論現象:一是“扶貧工作隻屬於政府的事”。現在有一種現象,認為扶貧只是政府的事兒,導致有些地區出現政府大干快上、群眾坐等靠要的現象。媒體報道時要注意把握:扶貧攻堅應該是在政府主導下,包括困難地區百姓在內的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工作。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全面小康,也要人人奮斗﹔二是“脫貧之路一馬平川形勢大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工作確實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這並不說明脫貧工作就能夠敲鑼打鼓完成。行百裡路半九十,余下的任務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媒體在做扶貧報道時,不能把話說得太滿,既要報成績,也要傳遞攻堅階段任務依然艱巨的信號,讓社會公眾對扶貧工作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識﹔三是“脫貧之后一勞永逸萬事大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是實現全面脫貧,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不等於一勞永逸永遠小康。媒體在報道時應該告訴公眾,跟公路建設“三分建、七分養”、建成之后日常養護比建設更為重要一樣,脫貧之后更為持久的生產生活,仍然需要繼續保持努力奮斗的狀態。不然,隨時存在脫貧返貧的可能。

  加油鼓勁者:激發干部群眾扶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

  “有一次開會簽到,我在旁邊盯著,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不識字,結果五六百人中近一半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字都不認識,發放再多的技術資料也不頂用。” 8月13日,中國交通報《交通扶貧》版的一篇報道,寫了一位扶貧干部的思考。扶貧進入攻堅期,處處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時候,媒體就要充分發揮加油鼓勁、鼓舞士氣的作用,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動員全社會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

  從2013年開始,中國交通報社啟動“小康路 交通情”重大主題宣傳,每年對扶貧一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安排一次集中宣傳報道。2015年起,列入交通運輸部年度主題宣傳工作計劃,由交通運輸部主辦、中國交通報社承辦,每年邀請中央主流媒體與中國交通報一起,赴貧困地區開展一次集中採訪報道,目前已赴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等7個省(區)進行採訪報道,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扶貧一線故事,極大地激發了基層干部群眾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為扶貧工作加油鼓勁,一是要為當地百姓加油鼓勁。群眾永遠是歷史的主角。在扶貧類報道中,媒體要善於發現一批積極主動、踏實肯干,靠自己奮斗脫貧致富的典型人物代表,通過先進事跡的報道,樹立榜樣,讓更多的老百姓動起來,參與脫貧攻堅工作,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改變貧困面貌﹔二是要為基層干部群眾加油鼓勁。全面脫貧攻堅,必須要抓住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目前在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奮戰著成千上萬的扶貧干部,有不少拋家舍業、積勞成疾,甚至犧牲在扶貧崗位上。媒體在報道中,要善於發現典型人物、感人事跡,真實展示扶貧干部扎根基層、服務百姓,帶領困難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形象,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扶貧干部、支持扶貧干部的良好氛圍。

  政策發布者、經驗推介者、問題發現者、輿論糾偏者、加油鼓勁者,既是媒體在扶貧工作中需要擔當的重要角色,也是全面脫貧攻堅的歷史重任賦予媒體人的光榮使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大考中,媒體人的答卷也值得期待。

  (作者系中國交通報社編委、公路中心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