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

新形勢下 “三農” 新聞的時代之變

——衢州日報《新農村》版從“土”到“新”的啟示

傅劍青
2019年02月27日13:1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新形勢下 “三農” 新聞的時代之變

  農業新聞報道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助推器”。衢州日報《新農村》版加強主題宣傳,提升“三農”報道品位﹔轉變報道視角,增強“三農”報道活力﹔改進採訪作風,抓好“三農”報道精品,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民助農民,將“三農”報道做深做透。

  “三農”報道 衢州日報 主題宣傳

  浙江省衢州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作為專業涉農報,《農家報》曾經在衢州的農業發展、宣傳引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農家報》在2014年取消獨立出刊,以內版的形式並入衢州日報,轉為每周兩個《新農村》版,一個衢州晚報《鄉村味道》版。雖然,發行與出版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農業新聞報道的宗旨沒有變,仍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助推器”,可以助力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

  加強主題宣傳,提升“三農”報道品位

  《農家報》創刊於1999年4月,高峰期發行量為13萬份,主要閱讀群是各級決策者、基層農村干部、農民,內容為農業生產、農村領域的專業性報道,這與當時的農村改革、農民渴望致富的時代背景相符,可以說,那時的報道帶著“泥土味”。 但隨著新農村建設、五水共治等工作的大力推進,新時代背景下,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設農民美好家園等,成為當前“三農”報道的主旋律。

  今年6月10日,全國農業報協會年會上,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副主任寧啟文就指出,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新聞宣傳工作,要圍繞“質量第一”,宣傳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圍繞“效益優先”,宣傳農業競爭力提升和農民增收﹔圍繞“綠色導向”,宣傳農業可持續發展﹔圍繞“市場導向”,宣傳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圍繞“改革創新”,宣傳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這就為《新農村》版的新聞報道找到了立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著力報道衢州在城鄉統籌改革進程中的新聞事件、新生事物,農村基層干部、農民群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創業創新和創造新生活中的故事以及鄉村振興中新產業的生態富民典型等。

  以供給側轉型為主題。如《一季柑橘種出四種“創收果”》一文,柑橘種植是衢州市的特色產業,在供給側背景下,一直面臨著如何轉型的問題。為了做好引導工作,我們選擇了一位擁有二十多年柑橘種植經驗的老農秦宇發作為跟蹤採訪對象,以前他種出來的柑橘表皮坑坑窪窪。但他當起“小學生”,近到區農業局,遠赴中科院,按照種植“放心果”“生態果”的法子,摸索出增收新門路,一季柑橘先收青果晒干后制成中藥果,再把達不到規格的次果“梳理”制成柑普茶,接著是精品果,最后把小果剝皮后晒橘皮,這樣下來畝產值可達兩萬元以上。記者在長達幾個月的跟蹤與調查走訪之后,採寫了一組報道,引起了當地政府、農戶的關注。

  城鄉統籌有了新的報道點。對小城鎮、鄉村變遷的報道,我們推出了《小鎮故事》系列報道,關注的是衢州把中心鎮培育成小城市,小城鎮改造成美麗鄉鎮﹔《翁源梯田古法種稻“錢”“景”皆有》則是從城裡人的視角出發,對鄉村原味的回望和追溯,關注的是鄉村的消逝和人們對於田園的向往等﹔《說說我的家鄉美》系列則從農民的感受出發,訴說了40年來,特別是近10年的鄉村劇變等。

  鄉村振興報道提升了宣傳的效應,讓報道更有品位。去年推出的以“鄉村振興衢州行”為主題的系列報道,《“長”在田裡的農民講習所》《喚醒暗夜“一片天”》等13篇報道,全方位展示新時期鄉村振興的要義﹔“生態富民看衢州”系列報道,《有機羊肥養出四季果園》《胡柚園有了“自來”肥液》等15篇報道,則從進一步打開“兩山”轉化通道切入,挖掘一批“一村一品”典型,解剖案例,揭示農業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和農民收入的結構變化。

  轉變報道視角,增強“三農”報道活力

  由《農家報》一份報刊改為地市黨報上的《新農村》版,“變報為版”帶來了一系列變化。首先,衢州日報上的三農報道的閱讀對象更廣了,一是黨政機關干部群體,二是農村黨員干部及一般農民,三是城市市民。另外,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創業生活,與此同時,農村也變得讓城市人向往。基於此,我們要辦一份“農村人愛看,城裡人也愛看”的涉農版面,關注正在加快的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

  讓三農新聞更有鄉土“味道”。“尋覓衢州鄉村味道”主題活動成為2017年《新農村》版的主打系列報道,這一主題活動分兩大板塊,樹立農民增收致富典型,尋找和推廣鄉村能人的好做法,剖析致富典型的先進經驗,示范帶動,以點到面,輻射全市,引導農民跟著干、比著干,共同走上致富路﹔發現並推出一批有品質、有特色的精品民宿和鄉村美味,為衢州鄉村休閑旅游樹立新標杆、新標准,提升以鄉村休閑旅游為主體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活動在2017年4月26日啟動之后向全市發布征集令,引起了廣大網友、讀者的興趣,紛紛踴躍參與到尋覓“衢州鄉村味道”活動中來,隨后本版記者深入到鄉鎮農村、田間地頭去發現農村增收致富帶頭人和好吃、好玩的衢州鄉村味道。活動至今年1月結束,共發稿80多篇,隨后市農辦也舉行了相關的美食節與民宿星級評比等,在全市引起了極大關注。

  通過小人物來體現大主題。如以鄉村振興為主題,考慮到鄉村振興最終還是靠人來完成,《新農村》版把目光瞄向了村裡的年輕人。因此,《我們村的年輕人 衢州鄉村人才振興紀實》圖文專欄在今年4月份推出,每一期圖文展示一位年輕人的創業創新故事,如《“茶姑娘”王悅》《六春湖上的大學生“藥農”》,圖片真實、細節感人,很多讀者點名說該欄目耐看愛看。

  由過去的傳達者變成溝通平台。當前,《新農村》版儼然成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平台。如現代農業和當代農民的命運是我們的關注點,也是城裡與鄉村讀者熱議的話題。這方面的選題,有“大學生當農倌”“農民種出好風景”“豐收季裡的笑臉”等一系列報道。

  當前,我們既要緊緊把握三農的脈動,關注農村在城鄉轉型期的熱點問題,與農民同喜同憂﹔同時,又要站在理性建設的高度,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民助農民,將三農報道做深做透。

  改進採訪作風,抓好“三農”報道精品

  抓好報道精品,要求的是採編人員改進作風,真正走進農村。記者應深入一線,而不是點到為止,在辦公室裡聽鄉干部、村干部講述了事﹔要多與農民群眾交朋友,聊家常,甚至一起干農活,隻有親身體驗,才能捕捉到鮮活題材,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新聞。

  編輯、記者建立聯系點,到村到人,拉手幫扶。如針對農產品銷售的問題,我們在衢州日報平台“空中菜場”上,為他們吆喝,省卻了因滯銷帶來的損失﹔村裡要搞活動了,則聯系本報的《周末去哪兒》旅游欄目,其中,開化的溪東村舉行桑葚節,通過《周末去哪兒》欄目的帶動,當天上萬人次涌進村裡,桑葚節一炮而紅,鄉村旅游如今邁上新台階。

  改進文風、創新報道。新媒體時代,我們建議年輕的90后記者,創新話語體系、文本形式,注重現場報道。鼓勵記者多拍圖片與視頻。有些田間趣事,記者還拍成了抖音,取得了不錯的點擊量。

  練好“三農”報道“鐵軍”。三農報道記者工作強度大、報道難度大,下鄉採訪時還存在天氣與道路上的安全問題。如何打造一支“鐵軍”,在考核上,三農報道稿要加分。另外,深化編輯記者傳幫帶制度,部門主任與編輯和記者結對子、傳幫帶,分期分批地帶領年輕編輯與記者進村入戶,然后在每周的編務會議上,安排編輯記者介紹“走基層”的所見所聞、心得體會,進行業務研討,提高業務能力。

  完善通訊員隊伍。除了與農業部門建立通聯關系,我們建立了一支集新聞報道、圖片攝影的通訊員隊伍。當前,《新農村》版上,圖片新聞大多由一線的通訊員來提供,通過這支隊伍,既解決了一些選題與互動的問題,還使版面內容更加豐富。

  (作者系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產經新聞中心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