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大學生新聞需求與滿足狀況研究綜述

徐  協,汪慧琴
2019年02月27日13:5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傳播媒介不斷涌現,與傳統媒介相互碰撞。這一現狀不僅影響著新聞的傳播者和傳播過程,同時對受眾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具有活力的年輕群體,研究其在全媒體環境下對新聞的需求與滿足狀況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2011年至2018年發表在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學報以及高校學位論文關於大學生新聞需求與滿足狀況研究的論文進行整理, 擬以其中的58篇論文為研究樣本,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評價,並探討其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大學生﹔新聞需求與滿足﹔媒介﹔綜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00-03

一、引 言

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不僅僅影響著新聞的傳播者和傳播過程,也對受眾有重要的影響。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也是主動接觸媒介、選擇內容的過程。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具有活力的年輕群體,關注新聞,是獲取信息、增長知識、了解社會的需要,也是新時代的要求。在這個全媒體的環境下他們對新聞需求與滿足狀況也在發生著變化。面對信息爆炸的網絡環境,不同網絡媒體平台發布的新聞,大學生對各種新聞類型和性質的選擇偏好、閱讀新聞的需求與滿足狀況、媒介信任與媒介素養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通過對2011年至2018年發表在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學報以及高校學位論文關於大學生新聞需求與滿足狀況研究的論文進行整理,擬以其中的58篇論文為研究樣本,從大學生的新聞關注與新聞偏好、大學生的媒介信任與媒介素養、使用與滿足理論下大學生的媒介接觸三個方面對國內學界的研究現狀做重點分析,並探討其存在問題和未來研究趨勢。

二、研究現狀

(一)、大學生的新聞關注與新聞偏好

在新聞關注度方面,筆者發現《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新聞關注問題初探》[1]、《陝北地區在校大學生對時政新聞關注度的調查與分析》[2]等論文中都指出大學生新聞關注度方面存在的一大主要問題:對時政新聞關注少。在新聞關注度和新聞偏好與其他因素的關系中,安曉強等人的《新聞關注度和新聞偏好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3]一文,通過對200名大學生進行新聞關注度、對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的偏好以及焦慮和主觀幸福感等的測試,得到大學生對負面新聞的關注度高於對正面新聞的關注度、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其對新聞的關注度呈正比、焦慮是新聞關注度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中介變量等方面的信息反饋。張廣磊在《大學生新聞類型偏好與學業成績及人格特質關系的實証研究》[4]中通過問卷測試了解到:學業成績方面,喜歡硬新聞的學生顯著高於喜歡軟新聞的學生。人格特質方面,偏好硬新聞的學生在循環性、神經質、主觀性、思維外向性等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於偏好軟新聞的學生。關於影響大學生的新聞偏好的因素,馮葉露等人的《大學生偏好的新聞類型及其差異分析》[5]指出,性別、專業和年級對大學生部分新聞題材類型的偏好產生顯著性影響。男生偏好硬新聞而女生偏好軟新聞﹔理工科學生偏好硬新聞而藝術生、文科生偏好軟新聞,但總體上對娛樂性新聞偏好顯著。

(二)、大學生的媒介信任與媒介素養

關於媒介使用與媒介信任的相關現象與問題,邢虹文的《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與媒介信任——基於上海所高校相關狀況的分析》[6]指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群體的媒介接觸主要通過網絡和手機來完成,他們社交媒體互動頻繁,對媒介信息也有自主思考。但是存在對網絡和手機過度依賴,媒介信息安全意識不夠的問題。宋歡迎和張旭陽的《多媒體時代中國大學生媒介信任研究——基於全國 103 所高校的實証調查分析》[7]的調查發現,受訪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信任遠遠高於傳統媒介﹔人口學因素、客觀媒介經歷和主觀媒介偏好是影響媒介信任的重要因素﹔受訪大學生的媒介信任對其媒介影響評價、公益傳播等方面有顯著影響,而對其傳聞轉發不具有顯著影響的結論。

關於媒介素養的相關現象和問題,王蓮華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8]中指出,當代大學生在媒介接觸消費、媒介認知理解、媒介應用制作等方面,能夠比較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但從其具體行為看,也存在對媒介的批判能力較弱、對媒介的使用不夠深入,以及網絡道德和法律意識比較薄弱等問題。並從思政教育,校園媒體,課程設置,師資四個方面提出了新媒體時代提高大學生新聞素養的方法建議。袁慧和李錦珍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9]進一步具體指出了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媒介素養通識課程的設置、校園文化的培養三個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大學生的主動性和高校的引導性相結合。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下大學生的媒介接觸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與興起以后傳播學的研究熱點。陳文靜在《“使用與滿足”研究在我國大陸傳播學界的本土發展與反思》[10]中指出新媒體成功賦予了用戶參與媒介的主動權,傳受雙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模式,這使得基於受眾視角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愈加受到重視。大學生是新媒體的積極接收者與促進者,“使用與滿足”理論對於研究大學生對新聞的需求與滿足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同時在新的社會研究環境下,“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自身也會隨著研究對象的豐富而有新的發展與完善。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微信公眾號、移動新聞客戶端、新聞網站等都是人們獲取新聞的平台。榮榮、張曉藝《大學生對融合新聞媒介的“使用與滿足”——以天津市兩所高校為例》[11]研究發現,使用與滿足理論和創新擴散理論所涉及的影響受眾使用媒介的各種因素,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勢和大學生群體下既有其適用性,也有不適應的現象。李武和黃揚的《大學生移動新聞客戶端使用與滿足分析》[12]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了大學生移動新聞客戶端用戶的特征、使用行為、使用動機和滿意度問題。指出大學生使用者較非使用者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社交活躍度﹔利用門戶網站獲取新聞的頻率更高﹔存在閱讀碎片化和淺層化問題﹔在新聞閱讀中樂於分享和點贊,卻疏於評論﹔了解新聞資訊和獲取有用信息是顯著影響閱讀滿意度的重要動機。李浩《網絡自媒體的使用與滿足——基於高校大學生微信使用的實証研究》[13]發現,微信在大學生中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溝通和獲取資訊的需要是選擇使用微信的主要因素﹔在微信及公眾號使用的過程中,大學生的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

三、存在問題和研究趨勢

關於大學生的新聞需求與滿足狀況,我們結合大學生受眾、新聞的類型與偏好、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和使用與滿足理論等對已有的成果進行了整理。發現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研究內容缺乏對現象出現原因的深入探討,僅僅是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如何提高受眾的滿足感。所研究的樣本中近七成以問卷形式開展調研,因而定量研究相對較多,而定性研究較少。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究。在大量樣本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析,使研究結論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隨著網絡技術和媒介的不斷發展變化,新聞傳播的環境和受眾的需求與滿足狀況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從而研究者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研究。

四、總 結

研究大學生作為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狀況和影響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本文通過對從大學生的新聞關注度、新聞類型的偏好、媒介信任與媒介素養、使用與滿足理論下的媒介接觸行為相關論文的分析和整理,發現大學生受眾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種問題和現象:對新聞的關注度偏向娛樂化內容﹔人格特質影響新聞類型的偏好﹔對網絡和手機過度依賴﹔媒介信息安全意識不夠等等。學者們也提出了通過設置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等方式來促進大學生新聞關注度和媒介素養的提高等建議。在接下來的相關研究中,結合網絡技術和媒介的不斷發展狀況,更具有全面性、發展性的研究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劉競濤.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新聞關注問題初探[J].學周刊,2014(34):52.

[2]郭小平,黃太萱.陝北地區在校大學生對時政新聞關注度的調查與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38(3):118-122.

[3]安曉強,陸運清,崔佔玲,田黛,劉靜蓉.新聞關注度和新聞偏好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6):913-916.

[4]張廣磊.大學生新聞類型偏好與學業成績及人格特質關系的實証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21):92-93.

[5]馮葉露,顧赬琳,褚文懿,陳肖霞.大學生偏好的新聞類型及其差異分析[J].新聞傳播,2016(9):12-13.

[6]邢虹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與媒介信任——基於上海11所高校相關狀況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3(8):66-70.

[7]宋歡迎,張旭陽.多媒體時代中國大學生媒介信任研究——基於全國103所高校的實証調查分析[J].新聞記者,2016(6):17-28.

[8]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3):108-116.

[9]袁慧,李錦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17-120.

[10]陳文靜.“使用與滿足”研究在我國大陸傳播學界的本土發展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16.

[11] 榮榮,張曉藝.大學生對融合新聞媒介的“使用與滿足”——以天津市兩所高校為例[J].新聞界,2012(20):50-56.

[12] 李武,黃揚.大學生移動新聞客戶端使用與滿足分析[J].中國出版,2017(4):3-8.

[13] 李浩.網絡自媒體的使用與滿足——基於高校大學生微信使用的實証研究[J].浙江學刊,2014(5):127-13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