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瑪麗女王》:女王不易做的悲劇故事

馬澤望
2019年02月28日08:29 | 來源:信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瑪麗女王》:女王不易做的悲劇故事

  ▲瑪格特·羅比(中)演出了伊麗莎白一世俾睨天下的氣勢。

  瑪麗女王的第二任老公達恩利勛爵,在片中出軌男仆。

  《瑪麗女王》中,西爾莎·羅南扮演瑪麗女王(右)和瑪格特·羅比飾演伊麗莎白一世(左),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英國女王”題材,可能是奧斯卡獎最喜歡的一個大IP。海倫·米倫、朱迪·丹奇、凱特·布蘭切特都演過不同時代的英國女王,而且順利入圍奧斯卡,像米倫和丹奇最終還都把小金人拿到手。本屆的奧斯卡影后也給了演英國女王的女星——《寵兒》中飾演18世紀早期英格蘭最后一位女王安妮的奧莉薇婭·科爾曼。

  不過,《寵兒》的故事算是架空的,用了真實人物當角色原型,講了個和歷史關系不大的故事。而本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中還有另一部以英女王為題材的電影《瑪麗女王》,該片獲得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兩個獎項提名。

  這部制作精良的電影挺好看的。但最終讓該片處於口碑“毀譽參半”狀態的,是這部電影的定位——歷史、傳記、劇情片。劇場導演出身的女導演喬西·洛克,並沒有把《瑪麗女王》當嚴肅的傳記片來拍。事實上,《瑪麗女王》跟《寵兒》差不多,只是創作者借歷史發揮。

  喬西·洛克只是借這段被影視作品演繹過很多次的歷史,來講自己要傳達的主題——在男人堆裡做事,女人很多時候真的身不由己,即使,你是女王。以“新編”的眼光來看《瑪麗女王》,就能好好欣賞美好的制作、演員出色的表現,以及導演要傳達的主題。

  故事·女王的追求與人生困局

  《瑪麗女王》是根據約翰·蓋2004年所出版的傳記《真是的瑪麗·斯圖爾特》改編。故事主角是16世紀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所有人都知道這位悲情女王的結局——被她表姐、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囚禁多年后,砍頭。這段歷史,也經常被拍成影視作品。

  《瑪麗女王》從1561年講起,新寡的瑪麗從法國回到蘇格蘭,從一直替她掌管蘇格蘭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莫瑞伯爵詹姆斯·斯圖爾特手上接回政權。按照王室的繼承順位,瑪麗還想從表姐手上收回對英格蘭和愛爾蘭的領導權。

  瑪麗是有這樣的權利,但她並沒有相應的權力來支撐她達成這一目的。首先她在蘇格蘭就面臨著統治危機,在蘇格蘭政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宗教人員約翰·諾克斯,與瑪麗女王並非一路人。莫瑞伯爵對瑪麗女王,也不是心甘情願輔佐空降而來的妹妹。而在英格蘭地位穩固的伊麗莎白一世及其議會成員們,都在想辦法對付這個想要回收王位的表妹。

  身世顯赫,但根基不穩力量不足的瑪麗,可以想象得到她在奪權這條路上基本上處於以卵擊石的處境。《瑪麗女王》有新意的地方,在於對這個悲情角色的現代化塑造。片中的瑪麗女王,既有少女的狂傲與天真,也有對權利捍衛的決心以及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經歷過第一段政治包辦婚姻的她,回到蘇格蘭選擇了愛情。雖然第二任丈夫很快讓她失望,但她對掌控自我生活的向往始終沒變。但是,形勢並沒有給她留下任何對自己人生的掌控空間,甚至連她的第三段婚姻都是在強迫下締結的。瑪麗女王的四面楚歌,除了她本身力量不足之外,她始終堅持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生活這一點,也是原因之一。

  與她形成對比的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她選擇了不婚不育,把自己視為男人,在危機四伏的政治斗爭中厮殺。片中最后安排了兩位女王互述心聲的場景,她們女性間的互相理解與各自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心路歷程,升華了《瑪麗女王》“女人甚至女王不易做”的主題,讓人頗為動容。

  爭議·史實與藝術表達的矛盾

  《瑪麗女王》的優點很突出,如精致的服化道,而且每個畫面都猶如美如畫,所有畫面細節都經得起觀眾凝視。

  另一個優點就是演員的表現。西爾莎·羅南扮演瑪麗女王,瑪格特·羅比飾演伊麗莎白一世。兩位都是好萊塢90后女星中著名的演技派。西爾莎給了瑪麗女王熱血又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刷新了“悲情女王”給觀眾固有的印象。她也將角色敢愛敢恨、無所顧忌但又無能為力的性格與生命軌跡演繹得有血有肉。

  瑪格特·羅比的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都給觀眾看到伊麗莎白一世不同的心理狀態。她一開始登場時俾睨天下,有權有勢還有秘密戀人。得了天花后滿臉水泡后,她從身體到精神面臨著崩潰邊緣,這是她第一次讓觀眾看到其身為人的一面:同樣脆弱,同樣不容易。她為了權力,放棄結婚生子的生活,即使她有時會把衣服堆到肚子上晒太陽,看著自己腹部隆起的影子,“體驗”懷孕的感覺。而最后她與西爾莎的對手戲,也展示了她掌握一切但沒了自我的那種“可憐”狀態。

  《瑪麗女王》算不上杰作,但至少也是水准中等偏上的電影。不過,片方對該片的定位讓觀眾在看的時候,多少有點無所適從,“挑錯”反倒成了觀眾的樂趣。

  瑪麗女王與伊麗莎白一世見面的戲份,即使演繹得再劇力澎湃,評論界隻會評價:這根本就不符合史實。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從沒見過面,兩人隻靠著書信交流。

  兩人互相理解的戲碼,則招到更多批評。因為所有歷史材料都証明,瑪麗一直視伊麗莎白一世為對手和敵人,戲中所謂的“姐妹之情”,全是胡編。

  還有,片中為了增加戲劇性,給瑪麗女王的第二任老公達恩利勛爵編排了一場他出軌瑪麗女王男仆的“香艷戲碼”,歷史上從無証據顯示達恩利勛爵有同性戀傾向。

  對於各種“糾錯”,導演喬西·洛克隻回應說:“我當然都知道,但我拍的不是歷史紀錄片。”

  所以,運用歷史題材來完成藝術創作,在史實與戲說之間的矛盾,也是創作者要好好考慮的問題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