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二季即將推出 從高空鳥瞰七個省區

航拍廣州天河CBD
川劇的拍攝一鏡到底
平原和水系像葉脈
歷時兩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紀錄頻道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國》第二季即將於3月3日起在央視多頻道、多平台推出。據悉,第二季選取了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甘肅七個省區,通過航拍視角講述七省區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社會經濟發展三方面內容,展現中國的“大、美、奇、變”。
堅持航拍視角,打造美麗中國名片
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拍攝,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並首次實現全航拍影像敘事的空中拍攝行動。《航拍中國》第一季於2017年播出以來,累計電視播出500多次,觀眾規模超過3億。節目監制梁紅表示,《航拍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現了中國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航拍中國》不僅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一張名片,我們也要將它打造成美麗中國的一張名片”。
《航拍中國》第二季延續第一季東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選取了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甘肅七個省區,將鏡頭聚焦七省區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內容,用宏觀鳥瞰與微觀關注相結合的影像語言,展示中國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彰顯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揭秘“中國奇跡”背后的創新動力,與世界分享中國的“大、美、奇、變”。
3月3日起,《航拍中國》第二季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平台和電視端集群式傳播,電視端將在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4K超高清頻道等播出。此外,節目還將翻譯成英、西、法、阿、俄等多語種,通過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外語頻道面向海外播出。
延續系列拍攝,五季共34集覆蓋全國
據節目監制李向東透露,在一年的拍攝時間裡,攝制組先后動用了12架載人直升機、70多架無人機,總航程達到20多萬公裡。“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第一季我們從中國的最東、最南、最西、最北進行拍攝。到了第二季,之前遇到的很多困難仍然存在。”李向東說,“某種意義上來講,航拍是‘靠天吃飯’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要等待適合航拍的天氣,這是拍攝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節目制片人韓雯在採訪中透露,該系列紀錄片計劃拍攝五季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目前,第二季節目開播在即,第三季的拍攝工作也已經全面啟動,將繼續用鳥兒的視角帶觀眾直上雲霄,從陌生的角度看熟悉的風景。
豐富鏡頭表達,首次使用衛星影像和VR技術
在拍攝上,《航拍中國》第二季繼續採用無人機、載人機拍攝為主,將鏡頭拉高到人們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展示從高空俯瞰的奇觀。相比上一季,第二季節目的鏡頭表達方式更豐富,除了從高空大面積的景色呈現,貼近地面超低空水平直推也極具視覺沖擊力。同時,多處垂直鏡頭從低到高,令整體景觀從低處的窄視角隨著高度的增加變得更加開闊。此外,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也被充分利用,比如在四川篇中,航拍鏡頭便通過一鏡到底將川菜和川劇串聯呈現,生動再現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二季節目還首次利用衛星採集數據,通過衛星影像輔以后期處理,用更為宏觀、新奇的視野為觀眾呈現衛星視角下的美麗中國。在衛星影像的呈現下,平原和水系像美麗的葉脈一樣清晰可見。除此之外,攝制組還首次嘗試使用VR攝影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江蘇篇便通過VR攝影技術,360度呈現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上水上立交的震撼景象。
側重生活圖景,用寫情書的方式描摹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副總編輯張寧表示,《航拍中國》第二季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大美中國的同時,融入了輝煌的建設成就、中華文明底蘊和新時代新風採。廣東篇就大篇幅呈現了高樓林立的天河CBD、氣勢恢宏的港珠澳大橋、蒸蒸日上的深圳前海產業園等城市發展的輝煌成就。“開拍之前,我們會設計好巡航路線,每一集的內容則根據各省的特色進行設計,有的地方自然風光多一些,而像廣東省的內容就是城市景觀多一些,當然,珠江、粵北山區、大海這些自然地貌也會有所呈現。”節目執行總導演樊志遠介紹。
為了讓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社會經濟發展在共同的航拍視角下更好地融合,節目組在剪輯和敘事上下足了工夫。樊志遠說:“一般的鏡頭可以特寫,航拍鏡頭我覺得隻有大、慢才能凸顯它的特色,因而每一個航拍鏡頭的停留時間要比一般的鏡頭長得多。普通紀錄片的解說方式也不適合《航拍中國》,我們用了像寫情書的方式來寫解說,比如要說今天下雨了,我們會說在雨裡聽到了什麼聲音,通過描摹一種狀態來表達。《航拍中國》就像一封寫給中國的情書,它的寫作方式以及剪輯、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種輕聲細語的講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