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郭衛民今日亮相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將於明日正式開幕。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將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召開。這是兩會期間的首場發布會,每年都被視為全國兩會的“開場鑼鼓”,關注度頗高,坐在聚光燈下的發言人更是備受關注。今年,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換人了,60歲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將接替王國慶坐在發布會的主席台上,他同時還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曾主持“高密度”發布會
郭衛民1958年10月生於上海,籍貫山西垣曲,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進入全國人大外委會辦公室工作,任綜合處干部、主任科員、副處長。1996年起即在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工作。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郭衛民擔當國新辦新聞發言人,此后任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新辦副主任。2018年3月,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多年從事新聞宣傳,郭衛民也多次為重要事件“發聲”。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發生一天后,國新辦就抗震救災情況舉行發布會,時任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的郭衛民擔任主持,那場發布會也成為了我國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時效最快的發布會。
此后一個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密度和強度也創下當時中國新聞發布會之最。從當年5月13日至6月16日,國新辦舉辦抗震救災新聞發布會27場,其中從5月13日至5月30日,18天連續舉行了20場發布會。
同時,國務院新聞辦還在每天下午4點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當日地震傷亡數字、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
此后,郭衛民表示,由國務院新聞辦授權向海內外發布政府權威信息,這還是第一次,充分說明我們國家在推動政務信息公開方面的進步。
慎用“無可奉告”處置問題
2018年11月,郭衛民在2018中國新聞發言人論壇閉幕式上發表講話稱,現在新聞發布工作在思想理念提升、制度隊伍建設和內容方式創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各級各地發生突發熱點事件后,時常還是“千呼萬喚出不來”﹔當出現迫切需要回應的輿論熱點時,對於相關領導出來發聲,仍缺少剛性要求。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提及政府部門要有效回應社會關切。2017年4月,郭衛民曾應邀為四川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干部讀書班學員授課,談到了面對突發敏感事件和負面報道,政府部門應如何回應的問題。
郭衛民認為,危機事件出現以后,政府部門要勇於發布信息。“突發敏感事件發生后,你要是不主動說,別人先說就會陷入被動。在處置過程中常常需要邊處置邊講,這就是一個過程,就是引導輿論。”郭衛民說,不要輕易地以“復雜”“敏感”為理由而閉口不說,也不要用“無可奉告”的方式去處置,既不利於形成良性互動,而且會被人認為背后隱藏了什麼。
在接受採訪時,郭衛民還曾提到過國新辦發布會直面敏感問題的案例。2006年,時任中央紀委常委、秘書長干以勝召開發布會,主題是中央紀委主管的政務公開問題。但在發布會前一天,中央公布了上海原市委書記陳良宇違紀案調查情況,發布會是否還能如期舉行、涉及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回答?當時,郭衛民擔任國新辦新聞局局長。經過與中央紀委的充分溝通,發布會如期舉行。現場除了政務公開和反腐敗的問題,在場記者也問到了與陳良宇案相關的一些問題,發言人沒有回避,從容、准確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如何讓世界讀懂中國
除了擔任國新辦的新聞發言人,郭衛民還曾擔任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和十九大大會新聞發言人。成為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他要面對更多來自國際的關注目光。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11月和12月,在被確認為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之前,郭衛民曾經兩次提到過“講好中國故事”的話題。
他表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總體提升,對於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際社會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打開一扇扇生動的窗口。
郭衛民認為,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願望增強,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增多,中國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新聞富礦”。應注重結合國際涉華輿論關切和熱點問題來策劃組織發布,應更加積極主動地為駐華外國新聞機構提供信息服務和採訪便利,幫助其准確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政策,對外介紹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內存
全國政協已有15位新聞發言人
自1983年,全國政協首設新聞發言人制度至今,郭衛民是第15位大會新聞發言人。之前的14位新聞發言人分別是孫起孟、陸平、孫軼青、盧之超、李鹿野、錢李仁、梁金泉、田曾佩、齊懷遠、張國祥、吳建民、趙啟正、呂新華和王國慶。
從履歷看,他們大都有外交和媒體工作經歷或者常年與媒體打交道,對內政外交、新聞運作流程也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