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充值暗藏不良內容 學習類App緣何游走灰色地帶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App逐漸走進校園,在給學生和教師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採取有效措施,堅決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通知》強調,要開展全面排查,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及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等內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將涉嫌違法違規的App、微信公眾號報告當地網絡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門查處,要採用多種方式提醒家長慎重安裝使用面向中小學生的App。
那麼自《通知》下發后,學習類App中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現象有無明顯改善?為何有害App會在校園裡“游走”?《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看成績排名需付費
借排行榜誘導消費
王碩(化名)剛上初中三年級,不過他接觸學習類App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
從他上初一開始,學校老師就推薦他們使用一款學習類App,主要用於查看考試成績和排名。那時候,這款App是免費的。雖然最后他和同學們會從老師那裡知道自己的成績,但考試后迫切想看到成績的他們會選擇下載這款App。
在王碩上初二時,這款App不能再免費查看成績,要想了解任意排名,需要成為會員,一年交360元。
記者在查看了這款App的介紹界面后了解到,這是一款以學生考試數據為基礎的學習平台,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務,付費后用戶可以獲得學生的“排名分析、偏科分析、試題失分分析”等信息。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准》,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在上述App最近的介紹界面中,記者發現,已經不再出現可以查看成績排名的功能描述。
隨后,記者在不同應用市場中以“作業”“學習”“答案”等關鍵詞進行搜索,下載相關App后發現,在《通知》下發后,目前學習類App中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現象明顯減少,但仍有一些App涉嫌通過排行榜等途徑誘導學生消費。
打開一款App,記者發現,在“答疑”一欄最上方出現一個名為“最強粉絲團”的欄目。在這裡,用戶可以選擇加入時下一些年輕藝人的“粉絲團”,增加明星“戰斗值”,提高欄目中的排名。
記者注意到,從2018年12月累計至今,榜單前幾位明星的戰斗值已達10萬以上,在每個明星的粉絲團中,戰斗值貢獻較高的前幾位粉絲一般可以達到1500以上,而根據規則,每個用戶可以通過搜題和答題的方式獲得戰斗值,每次可分別獲得1分和3分,每天上限為3次﹔還可通過搜題求助老師(每次可以獲得3分)和找老師輔導(每分鐘可以獲得6分),不限次數和時長,但均需付費,費用為每分鐘1元或開通套餐。以此推算,各個粉絲團排名較高的成員至少需要付費輔導近百分鐘才能達到榜單中顯示的戰斗值。
採訪中,還有學生向記者反映,一些學習類App的討論區存在涉黃現象。一名初中女學生告訴記者,她在學習類App上看到過“黃段子”,甚至還有被“調戲”的經歷。
而趙昊(化名)作為一名小學生家長,他對孩子使用學習類App也很擔憂,“留作業、測試、查成績都要用App,除了傷眼睛外,自制力差的小學生有可能利用通過學習類App寫作業的機會玩游戲,可能更加沉迷手機和游戲。而且很多平台會不斷地宣傳一些搜題類軟件,導致孩子直接抄答案,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徐娜(化名)在手機裡下載了4個學習類App,有的供家長使用,有的作為布置各科作業和批改作業的工具,還有一個App供學生進行語文閱讀。
徐娜認為,學習類App能對教學活動有一定促進作用。“例如,語文學科的閱讀、朗讀、背誦等,我們沒辦法在課內時間完全檢查到,但是可以讓家長把孩子們的背誦朗讀情況錄下來分享到App上,我們再一一檢查。”
在徐娜看來,學習類App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學習類App會自動批改作業,導致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完全掌握﹔有的學習類App操作界面還不夠完善,家長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故障,操作較麻煩﹔而且現在的學習類App功能比較單一,缺乏整合學科和功能的學習類App。
對於學習類App存在的問題,徐娜認為,可運用技術手段和強化監管推動正確合理使用學習類App,如果監管工作到位,誘導學生玩游戲、付費的App在校園裡便沒有多大的生存空間。
運營方各自為戰
名目繁多同質化
根據《通知》,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認真排查,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鏈接,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訂相關業務,卸載App,取消關注有關微信公眾號,堅決杜絕有害App侵蝕校園。
對於校園有害App出現的原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一些App中,學生花錢包年后可以查看成績排名,還有一些App中包含過多游戲和低俗信息,主要是因為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所致。學習類App的開發、推廣是一種商業行為,對於學習類App上哪些信息可以發布,發布程序如何,如果沒有明確的規范來限制App廠商的行為,App廠商就會一味逐利導致各種問題出現。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App進入校園還不是很成熟。很多公司都想進入校園,但各個App相互之間不能通用,與學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匹配,所以學生和家長在使用時可能會有障礙和問題。”儲朝暉對記者說,“目前,在學習類App領域,各公司還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沒有採取統一方式整合和管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學習類App的同質化以及電子題海訓練的問題,與教育評價機制有關。當教育機構看准這一市場商機后,一哄而上,導致各款學習類App大同小異,所有作業都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注重質量的學習類App應投入力量研發個性化作業,但毫無疑問,這需要很大的研發成本,一些學習類App運營方認為即便研發個性化作業,也不一定能獲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於是選擇重營銷不重質量的經營方式,還有的運營方則以提供作業為名,實則是包括游戲在內的多元化經營。
熊丙奇對記者分析,有害App進校園主要會產生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有的App本身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其背后的問題是有關部門對App開發、運營商監管不力﹔第二,App名目繁多、魚龍混雜,一些App以幫助學生學習與教育信息化為名大舉進入校園,學生下載使用的App很多,其背后的問題是有的學校給各類App進校園開綠燈,沒有嚴格審查App內容,有的學校與App運營商存在利益輸送關系﹔第三,學生在使用App時,家長沒有盡到監護職責,學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運營商盯著這一漏洞,提供低俗內容引誘學生在使用學習類App時花錢玩游戲,學生表面上在用App學習,實際卻是用App玩游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學習類App的監管並不嚴格,對於學習類App中的游戲,並沒有按游戲產品去監管,這就讓學習類App打了擦邊球。一些學習類App以免費作業為名,吸引學生下載安裝App,再用游戲、低俗內容吸引學生花錢購買游戲裝備。對此,監管部門必須嚴格監管,要求學習類App必須提供作業服務,而不能超出經營范圍提供游戲產品。”熊丙奇說,“有的App聲稱學習類App中的游戲是為了讓學生在寫了一段時間的作業后,進行休息調整,這是在鑽監管的空子。必須嚴格監管,避免讓學習類App游走在灰色地帶,避免有的學習類App繞過對游戲的監管,超出自身范圍運營。”
嚴格審查App內容
監管立足依法治教
《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對App的內容、鏈接、應用功能、信息安全等進行嚴格審查,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進入校園的學習類App不得向學生收費或由學生支付相關費用。要保障學生信息和數據安全,防止泄露學生隱私。
儲朝暉認為,學習類App的發展是市場行為,需要遵守法律法規。要杜絕學習類App存在的種種問題,就要嚴格依法依規治理,明確學習類App應適用的規則,比如應包含哪些內容,還應明確信息發布的規則,如不能大范圍公布學生成績等。對於市場行為,不適宜一刀切完全由行政來主導,在明確規則的前提下,可以允許學校自由選擇,在不同學習類App中,選擇一個更便捷、內容更干淨的產品,這樣才能讓校園App的發展走上正常運轉、良性發展的軌道。
熊丙奇認為,治理學習類App,關鍵在於加強對學習類App的監管。此外,學生、家長在選擇學習類App時要理性。而學習類App運營方必須意識到,隻有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服務,才能讓學習類App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監管學習類App的難點在於,有的學習類App名義上是學習,但實質是游戲,繞過了對游戲經營的監管,因為教育培訓和游戲運營的監管主體不同。因此,要嚴查以學習為名實際運營游戲的App,要區分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可以適度玩的益智游戲,與以學習為由頭卻主要以游戲為賣點的兩種情形之間的差別。這就需要在對學習類App進行監管時,組成專家委員會,審查App中的內容。”熊丙奇說。
對於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熊丙奇認為,學校應該發揮學科教師的作用,由學校的教師委員會對App所能發揮的教育、管理作用,進行專業論証,實行教育為本的管理和評價,從提高教育質量出發,進行教育教學創新,不是盲目一哄而上,也非一聲令下一刀切。
“對學習類App的監督管理應該立足於依法治教,以及各方依法履責。”熊丙奇對記者分析,“比如《通知》中提到學校和教師不得利用App發布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如果學校在使用App時,由教師委員會進行專業論証,那麼就不會用App發布學生成績,因為這是在線下被禁止的做法,不可能轉移到線上就合乎規定。另外,《通知》主要針對如何禁止有害App進校園,強調教育部門和學校、教師的責任,而家長的作用也不能忽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學校在推薦學生使用App時,應該通過家長委員會的審議、同意,讓家長知曉學生使用App的情況,並告訴家長應該履行的監護責任﹔二是家長在學生使用App時,要切實盡到監護責任,及時查看App的內容更新,引導學生養成健康使用App的習慣。”(記者 杜曉 實習生 徐靜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