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撥動內心深處那根弦
“班長,我的子彈打沒了﹔班長,我手榴彈也沒了﹔班長,山上能搬動的石頭也沒了﹔班長,班長,班長,怎麼辦,怎麼辦?”
中國文聯副主席邊發吉委員站在駐地會議樓大門外,在和煦的陽光中,和我們聊了起來。文藝創作如何創新?作品怎麼抓住觀眾?他用自己監制的京劇《狼牙山》舉例,一邊說著念白,一邊演繹著五壯士的風採,頗有情境感、代入感。正如他所說,文藝創作,寫得好情節、描得好人物,就要“撥動內心深處那根弦”。
然而,撥動觀眾心中的弦,談何容易。究其要,在創作者的真情,也在表現方式的創新。
“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沒創新就沒發展,沒發展就會邊緣化,邊緣化之后就會衰落。”重視創新,意味著面向未來。對觀眾而言,能撥動心中那根弦的,是千百年來沉澱出的傳統唱腔,也是融合聲光電的現代呈現﹔對創作者來說,能撥動心中那根弦的,是延續千年的文化血脈,更是為作品注入的新鮮血液。
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委員們,對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十分關注。鞏漢林委員和張光北委員表示,“這是好事,讓電影類型多元,題材豐富”“國家對影視產業更加重視,在新時代裡要有新的作為,會越來越好”。就像科技創新的“中國浪潮”給科幻文藝作品以深厚的土壤一樣,文藝創作同樣需要用不斷創新,來記錄時代、書寫時代、謳歌時代,真正做到“與時代同步伐”。
在人民網的演播廳,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傳媒系主任王曉紅代表,回顧了去年自己在代表通道上的經歷。當時,她向記者介紹了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過去一年,她的關注點更多了,調研企業、走進牧區,節水、治沙等問題,都進入了她的視野。這樣的經歷,助力這位基層的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實踐,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精神食糧。
文藝創作,是作用於人心的工作。撥動了那根弦,就能聽到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而文藝作品也一定能在億萬人民的同頻共振中,凝聚起磅礡的精神力量,推動“中國號”巨輪浩蕩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