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公主變遷史 從"等你來救我"到"等我去救你"
《花木蘭》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無敵破壞王2》
《勇敢傳說》
迪士尼有14位公主,80多年來,迪士尼對這些公主的人設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與設定,以符合不同時代和社會背景的審美需求。
1937年,迪士尼首部公主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使得迪士尼公主品牌正式確立。起初,白雪公主是溫柔可欺的,缺乏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在淒美中散發美麗的光輝。她善良、柔弱,等待著屬於她的王子,而唯有那神奇的一吻才能讓她起死回生、踏上幸福之路。這是當時《灰姑娘》等公主故事中的普遍設定,公主們必須依附王子的愛戀才能改變命運。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女性依附、從屬性的社會地位之體現。
19世紀6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女性大規模進入職場,男女同工同酬的訴求,改變了女性必須依附男性的觀念。迪士尼的創作也隨之悄然改變,1989年推出了第一位具有現代女性意識的公主電影《小美人魚》,影片取材自《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但人物形象和結局與原作卻不大相同。原著中追求愛情,最終玉石俱焚的悲劇女主人公,在該片中卻被塑造成為擁有獨立思想、敢於向命運抗衡,並最終收獲真愛的現代女性。
緊隨其后的《睡美人》《風中奇緣》《花木蘭》《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等一系列公主電影中,公主的現代、獨立形象不斷加強,公主們通過不同方式,書寫或改寫著命運,甚至逐漸成為拯救世界的巾幗英雄。以《花木蘭》為首,女英雄不僅“巾幗不讓須眉”,也讓觀眾從忠孝節義上的傳統中國觀念中重新審視了迪士尼的女權意識。
不久前上映的《無敵破壞王2》中,14位迪士尼公主全部卸下華麗裙擺,換上休閑服,此時的她們不再需要通過美妝與華服來取悅男性,原先固有的審美束縛被逐一剝除。在片尾,14位公主更是集體上陣,合力拯救了男主人公。
《勇敢傳說》則稱得上是皮克斯對女權的致敬。公主電影一直總是充滿瑰麗色彩,但這部影片卻充滿黑色幽默,造型是朋克風格,公主沒有王子相伴,她單槍匹馬就打敗了終極大BOSS。公主的頭銜已經不能滿足她,她要成為自己的女皇。她不但不再需要別人的拯救,還要走出去拯救世界。
最新翻拍的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中的貝兒,也巧妙呼應了時代潮流,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刻板印象,艾瑪·沃特森飾演的貝兒延續了《哈利·波特》的赫敏的形象,將貝兒身上不服輸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公主,不僅擁有強大的內心和美麗的外貌,還能化腐朽為神奇,一吻將野獸變為英俊的王子,成就完全不同的“公主夢”。
《海洋奇緣》中,莫阿娜和毛伊,誰也無法取代對方,誰也無法完全依靠對方。這樣的關系也與從前大不一樣。同時在該片中,愛情也不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莫阿娜追尋的是女性獨立的內心,她要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她是酋長的女兒,本應女承父業,但她卻不願意完成命運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安排。正如電影主題曲唱的:“留在原點十分安全,天堂裡面沒有悲傷,但我會失去了幻想。”
在女權日益高漲的今天,迪士尼的公主逐漸完成了從受助到拯救世界的人設轉變,但這樣“開挂”式的公主,難道不是當初“王子一吻喚醒公主”的性別反向設定?過於“大女主”的設定與討好觀眾是不是性別不平等時的另一種“自我麻痺”呢?
但也許矯枉必須“過正”,看到迪士尼的公主們“出落”得越發獨立、勇敢、自信、能干,完全顛覆了以往公主依附性人格的窠臼,總歸是件好事情。至少讓崇拜喜愛這些公主們的小朋友或者小姑娘們,少了對“王子”的渴望,多了對“自己”的期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