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鄉村愛情》13年:從農村輕喜劇到"土潮"代言人

韓思琪
2019年03月08日07:3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鄉愛”13年:從農村輕喜劇到“土潮”代言人

  2006年,《鄉村愛情》第一部在央視和觀眾見面,之后的13年裡,幾乎以每年一部的節奏播出了超過500集劇集。2019年《鄉村愛情》系列已經拍到了第11部,“《Country Love》第11季你有沒有在追?”當然,“我已經開始關注象牙山時裝周上發布的最新單品了”。如此長壽,讓人將它稱為屬於中國的《老友記》。

  那麼,“鄉愛”系列作為國產劇中“隱形劇王”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時尚是個圈,常有“土到極致便是潮”的論斷,“鄉愛”正式回到大眾視線並引發熱議的契機在於《鄉村愛情11》高大上國際版海報的發布。號稱要“全球發行,將快樂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劇組公布了英、法、日、韓、泰、印度、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版本的九張海報,尤其主打小清新的兩張日版海報:“象牙山三姐妹”與“宋曉峰的告白”,郁郁青山、質朴清新的日系濾鏡與構圖,宣傳語“13年を経て、でこぼこな戀を今日も続き。(13 年后,波折的戀愛今日繼續)”的純情愛戀,竟然頗有幾分是枝裕和的味道。

  幸福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那個屯”

  “出圈”之后我們才猛然發現,原來不止是老年觀眾,很多年輕人同樣在追這部劇,不僅因是“春節下飯劇”的播出時間節點,據播出平台的統計數據,《鄉村愛情11》的觀眾90后比例幾近一半,“鄉愛”的標簽也完成著從“土味鼻祖”到亞文化意味的“土潮(土到極致便是潮)”的轉變。

  2006年《鄉村愛情1》在央視黃金檔播出,以反映農村青年愛情與奮斗的主流敘事填補了國產連續劇此一類型上的空白﹔此后分別經歷了2011年從央視轉衛視播出、2015年衛視轉純網播的調整,但並未削弱《鄉村愛情》系列的影響力,2014年播出時點擊量甚至超過當年現象級爆款《來自星星的你》,分上下部上線的《鄉村愛情10》成績亦不輸“流量IP”劇。

  看看十三年裡的變與不變。變的是“鄉愛”隨播出平台更改而進行的策略調整,尤其2015年轉為純網播劇以來,緊跟亞文化潮流,劇中出現的“尼古拉斯·趙四”鬼步舞、東北F4表情包共同組成了大陸鬼畜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然宣傳仍舊只是拋出的噱頭,不變的是故事的結構,甚至可以說是“象牙山謝王劉趙四大家族”幾乎濫套式的故事重復。

  有網友這樣精准地概括了劇情設置:謝家兒子永強,艱難創業搞果園,10集完﹔王家女兒小蒙,艱難創業賣豆腐,10集完﹔劉家趙家定親退親結婚鬧離婚生一胎生二胎,10集完﹔謝大腳離婚結婚守寡又結婚,10集完﹔長貴短暫又奇葩的升職加薪的一生,10集完﹔村裡是個男的都要競爭當村主任,10集完﹔劇中的各路配角的事業愛情各講10集﹔劉能欺負趙四,50集完﹔象牙山作妖界宇宙級別泰斗謝廣坤的作妖史,50集完﹔劉能跟謝廣坤各種貧嘴干仗,100集完……

  稍加整合,可以發現主要是事業與感情兩條線上並置的四種故事母題:1.升職獲得權力,如競選村干部、爭當山庄經理﹔2.創業獲得財富,如開設果園、花圃、豆腐廠﹔3. 戀愛催婚,4.催生求子,這兩個部分在觀念上仍保留著鄉土性:女人們要百忍成鋼、生男孩傳承家族、父親作為“大家長”享有難以拒絕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等等——這種“落后”突出表現為觀眾在彈幕裡戲謔的設問“講一個恐怖故事,假如你爹是謝廣坤”,《鄉村愛情》主要靠在每一條線索上設置主角受挫情節,來作為推動劇情的矛盾沖突。

  將這四組矛盾串聯起來的明線即是:“面子”(好面兒)——人面,情面,場面,趙本山在電影《一代宗師》中的台詞:“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似乎成為闡釋“鄉愛”基因的最佳注腳,進一步來講,“面子”的背后其實是跨越城鄉區隔,構建新農民認同的敘事動機,故事不斷拆解對“城裡人”的錯誤崇拜,重新確立“屯裡人”的主人翁位置,敘述幸福生活的來源並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那個屯”。

  東北性與喜劇性:

  當我們看“鄉愛”時,我們在看什麼?

  觀看《鄉村愛情故事》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是:劇集的限定性是東北故事,“鄉愛”通過作品在全國觀眾的注視下塑造了農民成為東北代言人,觀看時或許有著文化差異、觀念保守、故事俗化、套路重復等眾多問題,那麼,追劇時觀眾的動力到底源自何處呢?《鄉村愛情》何以具有更新11季的生命力?甚至讓“鄉愛粉”直呼:“想一直看到謝飛機(劇中兒童角色)60大壽”!

  首先,講故事的節奏與笑料的鋪排需精心設計,盡管是故事套路式的重復,但劇情不注水、節奏不拖沓,“打開網頁不知不覺幾集就看完了”的評價,能不使人生厭而按下暫停播放鍵——對於媒介賦權的觀眾而言這才是作品的及格線。而願意一直追下去的觀眾,或許還與長壽作品的“直播式日常”與陪伴性相關,“演員演技太自然了,看的時候從來都沒覺得他們是在表演,就覺得他們是真實生活的”。但不可忽略的是“本山傳媒出品”烙刻在“鄉愛”骨子中的東北性與喜劇性。

  一方面,“鄉愛”觀眾對作品的接受、認可,其先在“審美訓練”或許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趙本山的小品表演。《鄉村愛情11》在播出前還曾發布兩版預告海報作為宣傳,其中“象牙山時裝周海報”男裝秀場的穿搭:“主要有穿著潘通2019春夏流行色‘辣椒莖綠’棉服、頭戴貝雷帽的趙四,以深沉低調顏色為主、但又不忘以白色禮帽和紅辣椒作為點睛配飾的劉能,選擇艷壓金球獎紅毯的‘公主藍’拼色T恤的謝廣坤,以及米色西服套裝混搭帆布袋的宋曉峰等”。在新潮中也依稀可見1997年春晚小品《紅高粱模特隊》的影子:以“勞動創造美”為主旨,身扛蒜頭辣椒、糧食蔬菜為飾品,以便宜的勞動工作服為服裝,鮮艷的色彩搭配。

  另一方面,上面提到《鄉村愛情》系列四個類型的故事原型也是趙本山小品中常見的敘事。《鄉村愛情》中劉能、謝廣坤等人每季一爭的爭當“村干部”,對“托關系辦事”“想當官兒”的諷刺其前身或許就在《牛大叔提干》等社會諷刺小品中,對辦事“吃喝風”“浮夸風”、愛佔小便宜的毛病的抨擊在《鄉村愛情》中多有體現,而小品《拜年》中對真心為農民辦實事、為老百姓多考慮、不為自己尋方便的農村好干部形象,在《鄉村愛情》中由大學生村官的人物設置承擔。

  至於感情線索的設定,以家庭關系為主題的1990年的小品《相親》、1991年的小品《小九老樂》,1992年的小品《我想有個家》,離異或喪偶者追求愛情、“妻管嚴”的內外反差、也一直是趙本山喜劇的常見主題。於是,我們在《鄉村愛情》中先后看到了趙本山出演的王大拿對象牙山女神的追求、同樣在追問“誰是我的新郎”的謝大腳與村主任王長貴的純美“黃昏戀”、以及王長貴去世后謝大腳與肖似長貴的中醫黃世友的“老年組替身虐戀”﹔在“青年鄉愛組”中近乎排列組合式的戀愛、結婚、離異、再戀愛、再婚,都難免會讓我們聯想起這正是小品的連續擴寫。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鄉村愛情》的“土潮”本身即內在於2014年以來東北喜劇的青年化轉向大潮之中,除去開心麻花一脈,隨著趙本山的逐漸淡出趙家班弟子開始活躍在各網絡平台與電視綜藝節目中,以及新媒體發展、短視頻平台所催生的“東北性”主導的亞文化形態,都使東北的喜劇文化呈現為一種青年化。

  正如國際版海報中的人物介紹:劉能Genius:天才﹔趙四Dancer:“靈魂舞者”﹔宋曉峰:Poet,“此時此景想吟詩一首”的娛樂詩人﹔謝廣坤Business man:“山貨”企業家﹔謝大腳Beauty:女神——《鄉村愛情》在當今文藝語境中的意義或許就在,它在解構了高雅藝術設定之后,重新建構了風格化的“土酷”,示范了雅俗或能溝通的可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