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3期

“智媒”時代下的播音主持藝術“新觀”

張志剛
2019年03月12日09:13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3期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在播音主持行業的應用,播音與主持藝術面臨著新一輪技術浪潮的沖擊和洗禮。面對新事物,盲目樂觀地全盤接受和過度悲觀地統通拒絕都不是科學態度的應有之義。AI主播來了,我們應努力構建一個“人機共處”的嶄新環境,為播音與主持這個年輕的行業贏得新時代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人工智能﹔播音主持﹔辯証觀

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為技術先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正勢不可擋地洶涌而至。其所到之處,皆呈現一派歡呼與哀嘆、興奮與恐慌、暢想與擔憂並存共生的局面。在播音主持行業,隨著新華社AI英文主播張昭、AI中文主播邱浩和以央視播音員康輝為原型打造的AI主播康小輝的相繼問世,正式宣告人工智能技術與有聲語言傳播行業融合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也昭示著播音主持行業正面臨恆久循環卻獨具這個時期特征的新問題、新挑戰,傳播生態進入了一個機遇與風險疊加並行的新時期。

一、態度主張——存分歧

處於兩次工業革命關鍵交叉點上的人們,對於正在到來的新世界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度,這實際上是人類面對新事物的固有行為方式。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以及更多新發明、新創造闖入人們視野的當口都有類似的情形出現,對此我們並不陌生,似曾相識。但身處其中的人們無論有多少歷史經驗可供借鑒,卻總是難逃“隻緣身在此山中”的迷失與懵懂的困局。倘若不以為然,等閑視之,待到“輕舟已過萬重山”,恐為時已晚。

(一)恭迎變革

這一人群主要由專業機構和喜好新生者構成。前者以科大訊飛、搜狗等專注智能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的公司為代表,他們的目標並非只是創造出人工智能主播,而是聚焦更廣泛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使相對有限的優質資源得以共享。此外,在個人研究領域、成長經歷、審美理想、階級、地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專家、學者和為數眾多的有聲語言用戶也是支持技術變革的主力軍。他們對前路充滿期待,雖然它有不確定性,但是他們渴望新技術帶來的怦然心動,享受巨浪翻滾的酣暢淋漓。

(二)拒斥革新

利益直接相關者和部分專家、學者拒斥革新。沒有將人類本質力量灌注其中的職業從業者,比如接線員、運維、倉儲、圖書管理員、理財經理、經紀人等在這一波大潮中會被無情地淘汰和替代。投射到播音主持行業,就是一些專注於看稿念字、看字出聲的播音員和依靠編導文稿編排、導演現場指揮,語言生硬不思考、不走心的“機械派”主持人將面臨淘汰出局的風險。在過去的傳播格局中,還可濫竽充數,蒙混過關,但智能媒體時代,他們既是被替換者,也是新技術革新的拒斥者。另外,一些專家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觸碰人類的道德底線和倫理標准,會落入野心家的控制之下,世界充滿恐怖和不確定性,甚至置人類於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已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持此觀點專家的代表,曾預言“AI全方位發展可能招致人類滅亡”。

(三)靜待其變

這類人群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生活總該繼續,杞人憂天,無濟於事。對人工智能之類,無所挂礙。他們自覺,深諳生存之道,身強力壯者自然可以頂天立地,力挽狂瀾,自己或可坐收漁人之利,或可順時代大潮,揚帆遠行。持此觀點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倘若和三五友人閑談小聚,談及人工智能,我們有很多機會得到類似這樣的結論和態度。

二、批判接受——辯証觀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格局,提出“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証地看,人工智能技術對立、統一的矛盾特性顯而易見。人工智能是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可能帶來改變就業結構、沖擊法律與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挑戰國際關系准則等問題,將對政府管理、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乃至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播音主持行業或有聲語言傳播行業來說,首先,它的確已經替代了一部分從業者,比如AI主播以及有聲讀物市場上AI朗讀者佔據的一部分市場份額,此外服務行業的接線員工作也出現了人工智能的身影,如海底撈火鍋的電話接線員等。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一部分有聲語言工作崗位可被人工智能主播替代,也無形中使得行業邊界更加明晰,專業門檻更加牢固且被抬高,有聲語言精英、精品、精神的“三精”時代或將再次到來。從技術角度看,包括播音主持行業在內,關鍵是要看核心技術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裡,在道德和人文主義允許的多大范圍內被使用,它的邪惡與正義也許就在一瞬間。使用得當,它能大范圍地解放生產力,創造像科幻電影裡預演的那樣的嶄新人類世界﹔使用失當,它可能成為毀滅人類的一劑“強心針”。正像業內專家預測的,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人工智能產品將來可能超越人類,甚至取代人類。無論這預言是否成真,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警惕是萬分應該的。因此,批判地接受是當下我們面對人工智能時應該秉持的最恰切的態度。

無論是“取長補短”還是“揚長避短”,知己知彼,皆為前提。

(一)人工智能主播的“卓越”有目共睹

正如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呂尚彬所言,作為一種重要的趨勢,傳媒智能化發展既是我國傳媒產業自身數字化、智能化演進的結果,又是互聯網自組織平台向泛在智能網發展的重要方面。在進入智能時代之前的數字技術時代,以搜索引擎為代表的互聯網資源分發與匹配就已經凸顯了人工智能的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和能力。它出色地完成了人工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數據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使得終端的各項要求和疑問都能滿意地得到解答,我們的每一次搜索引擎裡的疑問提交,對人工智能來說都是一次磨練和精進的機會。此外,耳熟能詳的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高手的事實,同樣証明了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它能令它的創造者——人類心生敬畏,淚洒賽場。有聲語言領域,人工智能主播能不舍晝夜地24小時隨時待命,源源不斷地輸出他們的“類人類創造”。他們從不生病,從不抱怨,絕不怯場,絕不失控﹔無需關懷,無需撫慰,不需食飲,不需代謝。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在他的論文《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智能傳媒運作范式的考察——兼介美聯社的智媒實踐》分析人工智能的優勢時說,快速生成的文本還可以配合智能播報技術提供語音信息,配合可視化圖表完成可視化新聞的轉變,配合VR及AR技術實現讀者的沉浸式體驗。

(二)人工智能主播的“短板”毋庸置疑

人工智能的工作必須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它越想功勛卓著,就越需要強大的大數據支持,而這背后的人類的工作不可或缺。關於人工智能四個字的理解和界定,目前存在很大爭議,人工二字便於理解,但“智能”該如何定義?是否該具備或部分具備人類的感覺、直覺、想象、判斷、推理能力呢?人工智能專家、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博士說,人工智能還遠遠沒有達到“智能”的階段,至少情感和思想,人工智能永遠也無法主觀生成。科大訊飛副總裁章繼東也有過類似的表達,“有關人類創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勝任,至少短時間內絕對是這樣。”的確,人工智能主播目前還無法流暢地模擬人類語言表達的語感、語勢、語流等人類情感的細枝末節的溫度、溫情與精妙的靈性躍動。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曾志華教授在2019年第十四期“播博匯”學術論壇上所說,如果以時空為軸建立坐標系的話,有聲語言創作在我們面對話筒面對鏡頭、一張嘴一出聲的瞬間,就擁有了它在這個坐標系中獨一無二的位置、獨一無二的屬性。對,也就是“即時即地性”。這一次的創作隻為這篇稿件、這個場景、這個時間、這個環節、這個事件、這個人……即便有一天,技術獲得空前的騰躍,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惟妙惟肖地像人類一樣表達著他們的情感,但他們始終都不是生成者、創造者,而僅僅是模仿者、復刻者。

三、人機共處——新聲播

在人類與外部世界溝通、妥協、博弈、征服等一系列的復雜認識活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代表性的歷史階段。首先通過巫術﹔巫術不行,借助宗教﹔宗教無效,訴諸科學。500多年的科學史,呈示了無數人類智慧的結晶體,人工智能歸屬於科學技術的產物,隻不過它有些不同,可以取代一部分人類的工作崗位,這是前所未有的。但表象背后的本質毋庸置疑,智能傳媒是一種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協同的在線社會信息傳播系統。它的工具性、產品性明白無誤地昭示世人,它自始至終也不是一個引發人類擔憂的新物種。即便從以1956年買卡塞、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代表的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算起,這個我們制造出來的“產品”也僅僅問世幾十年。以數十年春夏寒暑孕育的“嫩苗新枝”與十數萬年斗轉星移、日月交替澆灌的“參天大樹”爭奇斗艷,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想象的,而人類至少花了14萬年的漫長時間,才贏得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力。

由此,我們便要考慮人工智能如何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扮演它該有的角色。利用它強大的算力、學習力、記憶力、持久工作力來補齊人類在這些方面的短板,將它塑造為一個得力助手、干將。讓人工智能主播播報信息類、通報類等不需傾注過多人類情感的工作,滿足一部分人隻想獲取信息不關心接受心理體驗的需要,解放出來的生產力可以做更為智能的統籌、組織等工作。同樣地,有聲讀物的工具類和介紹類等的播讀完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超強的工作能力完成。擁有情感和思想創造力的人類主播,則擁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更能體現人類靈韻、氣度、格局的激發人類想象、向往的有聲語言作品,以此來捍衛人類的生存權利,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更好地在這片土地上“詩意地棲居”。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面對新技術革命引發的全新傳播格局,弱小者(“機械派”播音員、主持人)被淘汰、被取代,“最壞的時代”是他們的切身感受﹔專業門檻被抬高,強大者(“走心派”有聲語言傳播者)站上行業巔峰,脫穎而出,“最好的時代”是他們卓越的最佳投射。面對勢不可擋的人工智能發展大勢,我們既不能盲目樂觀、全盤接受,也不能一味悲觀失望,要充分考慮人類的優勢和人工智能的缺陷,調整好心態去擁抱這個嶄新時代,創造屬於人類的新輝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EB/OL].2017-07-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0/content_5212064.htm.

2.呂尚彬,劉奕夫.傳媒智能化與智能傳媒[J].當代傳播,2016(04):4-8.

3.喻國明,郭超凱,王美瑩,劉蘇,王曉虹.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智能傳媒運作范式的考察——兼介美聯社的智媒實踐[J].江淮論壇,2017(03):134-138.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