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王麗萍委員:用真情實感講好中國故事

2019年03月13日07:21 | 來源:重慶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折紙美術片《聰明的鴨子》 開啟國產動畫片大幕

  人物檔案

  王麗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影電視劇公司編劇。

  1992年,擔任青春電影《青春作証》的編劇,這是她擔任編劇的首部作品。1999年,作為人才被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引進到上海。而后創作了《保姆》《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生活啟示錄》《大好時光》《國民大生活》等電視劇。

  獲得過第2屆百合獎評委會特別獎、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編劇獎、群英盛典中國電視劇產業20年突出貢獻獎、第19屆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編劇獎、第11屆電視制片業十佳電視劇編劇獎、金橡樹獎金牌編劇獎等。

  企業檔案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影集團),由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技術廠、上海聯和電影院線、上海東方影視發行公司、上海東方電影頻道、上海影視樂園、上海美術設計公司、銀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單位組成,是目前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現代電影集團之一。

  中國電影經歷過蓬勃發展 也有低迷期

  在這之后,上海電影集團有發展、也有艱難。

  作為78級大學生、電影改革的親歷者,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改革開放為中國電影產業釋放新動能,為歷史悠久的上海電影集團注入了活力。

  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來自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但對老百姓來講,電影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如上海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品的電影《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等,帶著觀眾去思考中國歷史發生了什麼變革,電影用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的方式,告訴觀眾中國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出現了怎樣的新變化。

  除了國產電影,上世紀70年代末,被封存的幾百部中外影片開始陸續恢復上映,電影院成為最火爆的文化場所。當時,五分錢一張的電影票對中國人的平均收入而言,屬於並不低的額外消費。1979年,中國電影年產量隻有50多部,觀影人次卻達到293億,相當於每天有7000萬人次進入電影院。人們為了買到電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隊,而在電影院工作的售票員則成了令人羨慕的職業。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電影出現了長達十幾年的低迷期。“我們經歷過最艱難的時期,一部電影放兩場、三個人看。”任仲倫回憶,當時中國電影年票房9個多億,觀眾人次750多萬。有效銀幕3000塊左右,很多影院白天賣羊毛衫,晚上放電影。

  影視劇記錄當下的歷史,記錄新時代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編劇王麗萍,就是在這個時期被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引進的。同年,她擔任劇情電影《綠色柔情》的編劇,還擔任了愛情劇《2000年我們結婚》的編劇。

  21世紀初,電影行業從政策層面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院線制改革、制片行業改革,降低拍電影、做電影的門檻,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這時候,國有電影制片廠一方面在慢慢迎來生機,一方面還要和新興電影公司競爭,在競爭中漸漸解除身上的包袱,補足自己的短板。同時,電視機的普及,讓電視劇有了更大的空間,上海電影集團也出品了不少優秀的電視劇作。

  王麗萍出生於杭州,曾是英姿颯爽的女兵,從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畢業后,當過新聞干事、記者、電台夜間節目主持人等。1997年,她寫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婆婆媳婦小姑》一炮走紅。作為人才被引進到上海后,她創作進入成熟期和收獲季。

  “從1958年的《一口菜餅子》到現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制作、播出以及對外影響,中國電視劇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而且已經成為了百姓人家日常最主要的娛樂形式。”

  回顧中國電視劇的創作足跡,王麗萍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年,不同時代、不同題材、不同特征的作品,有一點是共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歷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藝術畫卷。

  “在我自己的創作中,無論是《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還是《國民大生活》,我所描寫的都是當下人的生活。”王麗萍說,現實題材創作最大的意義在於記錄當下的歷史,記錄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從一個側面見証了文化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中國人民文化生活從貧乏到豐富的過程。

  新中國電影的發展,上海和上影集團是見証地和見証者。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上海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896年,中國第一場“西洋影戲”的放映在上海舉行﹔

  1913年,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

  1921年,中國第一部正式意義上的電影故事片在上海誕生。從此,電影在上海迅速發展,並逐漸形成了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和民族風格。

  新中國成立后,短短十年間,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上海電影譯制廠相繼成立,上海電影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豐收期,新片佳作層出不窮。

  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要基地和“半壁江山”。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電影圈形成了明星影業、天一公司、聯華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資電影制片廠把持大局的情況下,民營電影公司也很活躍。這一時期,昆侖影業、文華、國泰、大同均產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在商業化背景下,上海的電影公司發展更是迅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上海電影集團。

  耳熟能詳的動畫片陪伴幾代人度過美好童年

  相信很多70、80、90甚至00年代的人,對《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九色鹿》《葫蘆娃》《黑貓警長》《大耳朵圖圖》等動畫片一定不陌生,這些國產動畫片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度過童年,每當看到這些富有年代感的動畫,心頭總會涌起陣陣回憶。

  還記得黑頭、綠頭、紅頭三隻小鴨機智戰勝小黑貓的故事嗎?這是中國最早的折紙片《聰明的鴨子》,首創於“技術革新”年代(1960),是第一部折紙美術片。哪怕是放到今天來看,仍感覺有新意。

  中國動畫史的顛峰之作《大鬧天宮》,從籌拍到完成,足足耗費了4年的時間,一出世就拿獎拿到手軟,而且被賦予了極高的評價。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動畫片,幾乎都出自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美廠的動畫片不僅是兒時的回憶,還是一部中國動畫史。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於1957年,是中國唯一生產美術影片的專業制片廠,出品了大量優秀美術片,首創水墨動畫片、折紙片等美術新片種。其生產的動畫片佔全國美術片產量的80%以上。

  上影集團由多家老牌公司組建,創下多個第一

  現在的上海電影集團,就是由原來的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等多家老牌的公司組建的。翻開這幾家制片廠的歷史,有多個新中國第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與人民同時解放的,還有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上海電影制片廠便由此誕生。

  1950年,上影拍攝完成了建廠后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1953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合並了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由多家公私合營和私營公司組成)。其間,上影創作了一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家》等影片,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於1957年,是新中國第一家專業譯制外國影視片的專業電影廠,多年來譯制世界49個國家各種語版故事片1000多部,以及大量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電視劇等。其中有大家所熟悉的《簡愛》《巴黎聖母院》《未來世界》《音樂之聲》《魂斷藍橋》《茜茜公主》等。

  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是以拍攝科學教育片為主的專業電影制片廠。1953年2月2日在上海建立。1954年-1956年建立翻譯片組,翻譯國外科教片。1958年-1962年曾成立新聞片組,拍攝上海新聞與紀錄片。

  新聞面對面

  創作者要沉下心來走進生活 用真情實感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年來,中國電視劇有哪些變化和發展?

  王麗萍: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電視劇從單一的創作題材創作方式,發展到現在豐富多彩的題材,創作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

  從電視劇的內容中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生活的變化,以及新的矛盾與現實,中國的電視劇創作始終是與時代同行的。現實題材創作最大的意義在於記錄當下中國的歷史,記錄新時代。編劇其實是個雜家,是當下生活的書寫者。

  記者:中國的電視劇如何“走出去”?

  王麗萍:去年,我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生活啟示錄》斯瓦希裡語版在坦桑尼亞完成譯制。此前,《生活啟示錄》曾被譯制成阿拉伯語,在突尼斯、約旦、黎巴嫩、埃及等共7個國家的8家主流電視台聯播。

  這種跨越文化、地域的交流也令我深受啟發。現在的時代給了我們很好的創作空間,我們更應該沉下心來走進生活,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抽離出本質,透視生活、分析生活、提煉生活。與時代同行,更有責任感,更有自信心,用真情實感講好中國故事。(上游新聞記者 吳娟 北京報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