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日本動畫電影有點"難賣" 想出圈需強化"情感"元素

馬澤望
2019年03月14日07:26 | 來源:信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夏目友人帳》票房近億已算不錯,《魔神Z》不到40萬

  《夏目友人帳》是治愈系動畫的代表。

  《朝花夕誓》《我的英雄學院》等動畫登陸3月影市。

  《龍貓》成功擊中很多觀眾的情懷。

  日本動畫電影近幾年來在內地影市越來越常見。目前正在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包括《夏目友人帳》《魔神Z》《朝花夕誓-與別離之朝束起約定之花》,3月15日開始還有《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與以往隻會引進《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老牌動畫片電影版不同,如今引進的動畫片范圍廣了很多。不過,看看同期上映的日本動畫片的票房表現,譬如3月7日首映的《夏目友人帳》,目前票房9500萬元。3月8日上映的《魔神Z》,現在的票房僅34萬元。

  有影院經理向記者表示,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表現,能賣過1億元的已經算是大賣,兩三千萬元甚至幾百萬元票房的電影比比皆是,日本動畫電影的賣座程度與該片的口碑、質量關系不大,基本上隻有粉絲會埋單,而且日本動畫的粉絲通常習慣在家透過網絡觀看,要把這群人吸引進電影院為劇場版買單,難度也很高。

  認知度有,但《龍珠》《小丸子》都賣不動

  有口皆碑的日本動畫電影,近年在內地影市出現的頻率也漸漸高了起來。如今正在上映的《夏目友人帳》是該系列首度進入內地影市的電影版。這一講述少年夏目與大妖怪“貓咪先生”相處,同時把被夏目外婆玲子友人帳上的名字逐一還給妖怪們,從而演繹出一段段暖心又治愈同時又有淡淡哀傷的故事。該系列從2008年第一季動畫到2017年第六季,每一季動畫的豆瓣評分都在9.4分以上,第一季的打分人數還超過10萬人次。如今電影版首度到內地上映,即使許多沒有追看后面幾季電視版的觀眾,也都表示很想到影院重拾當年看《夏目友人帳》的溫暖心情。該片上映一星期票房接近1億元。有院線經理表示,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了。翻看近年來日本動畫電影內地的票房成績,會發現確實如此。《朝花夕誓-與別離之朝束起約定之花》在去年的上海電影節獲得好評,上個月內地上映后,如今票房1716萬元。

  是不是這些動畫片在內地的認知度還不夠高?或許是,但《龍珠》《櫻桃小丸子》《聖斗士》《蠟筆小新》這些,應該大部分觀眾都知道吧?這些動畫的電影版在內地票房也很差強人意。2016年2月上映的《聖斗士星矢:聖域傳說》票房3800萬元。同年9月上映的《櫻桃小丸子:來自意大利的少年》票房2500萬元,11月上映的《蠟筆小新:爆睡!夢境世界大突圍》2200萬元。2017年7月上映的《精靈寶可夢:波爾凱尼恩與技巧的瑪機雅娜》2600萬元。

  還有一些可能95后00后從小看到大的動畫IP票房表現則更差,譬如去年8月上映的《黑子的籃球:終極一戰》,票房隻有679萬元。

  地位尷尬,落入影市食物鏈底端?

  日本動漫產業的發達以及受歡迎程度不用多說,在日本本土,各種動畫電影在口碑和票房方面都能輕易吊打許多真人大明星主演的電影。而在世界上,能時不時跑到奧斯卡與迪士尼動畫競爭最佳動畫長片獎的,也數日本動畫最多,譬如今年,細田守導演的《未來的未來》就闖入奧斯卡提名名單。但日本動畫電影引進后,卻處於動畫片食物鏈最底端的位置?

  廣州一位資深影院經理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動畫片在內地本來就比真人電影難賣。其實,就算看動畫片,觀眾也會比較願意挑好萊塢動畫大片,近年如《瘋狂動物城》《尋夢環游記》等好萊塢動畫憑借口碑都在內地賣出超過10億元的票房。而國產動漫靠著本土優勢,隻要質量做到中等,就能吸引一堆觀眾自願當“自來水”推薦,如《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都享受過這種“待遇”。

  日本動畫電影基本都是“批片”,不是分賬電影,而且在內地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通常都是一兩年前已經在日本公映的,內地引進方都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在投放到內地影市。一般定檔都比較急,宣傳周期也不多,加上本身也沒給多少成本在宣傳方面,所以基本上都是粉絲們“有緣遇到”就看一下的電影。

  日本動畫片的觀眾,又都習慣透過網絡“追番”,這些電影版引進又慢,所以很多時候粉絲早就在電影版引進之前看過了,到最后真會走進電影院支持的,也是隻有鐵粉中的鐵粉。

  打情懷牌,還是“哆啦A夢”最好使

  但也有少數的日本動畫電影在內地“吃得開”的,票房最有保証的應該是《哆啦A夢》系列。在內地影市規模還沒很大的2007年,《哆啦A夢劇場版:大雄的恐龍》就曾小范圍上映過,當時票房隻有70萬元。不過,2008年上映的《哆啦A夢:大雄的奇幻大冒險》票房升至1297萬元。但2009年上映的《哆啦A夢:大雄與綠巨人傳》票房又隻有698萬元。真正將這位“藍胖子”推到C位的是2015年上映的《哆啦A夢:伴我同行》,沒有任何征兆,這片居然收了5.3億元票房!這部電影內地上映日期也是比日本晚了9個月,最后莫名其妙火了起來。

  翻看豆瓣評論,會發現《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故事正好對了當下觀眾的哭點:情懷。從評論中能看到,並沒有幾個人在關心這部電影的內容,而是紛紛把自己投射到角色身上,什麼“小時候都想成為哆啦A夢的我們最終都成了大雄”“看得老淚縱橫”之類的。

  此后上映的《哆啦A夢》電影票房都能在1億元到2億元,雖然沒有達到《哆啦A夢:伴我同行》那樣的高度,也是很不錯的票房表現了。

  同樣認知度很廣的《名偵探柯南》電影,內地票房就要差很多,從2010年《名偵探柯南:漆黑的追跡者》到2018年《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共有5部電影在內地上映過,票房最高的是《零的執行人》1.27億元。本來憑借推理破案故事走紅的《名偵探柯南》,這些年來電影版都走“007動作大片”路線,這樣的定位讓該系列越來越尷尬,流失了不少觀眾。

  如果《哆啦A夢:伴我同行》給的“貼士”還不夠明顯,那《你的名字。》靠著奇幻愛情故事以及“動畫片畫風同款濾鏡”營銷,將新海誠這部電影在內地賣出5.77億元票房。去年底宮崎駿的《龍貓》(對,就是1988年那部電影)在內地上映后,拿下1.74億元票房,已經足夠証明,更多觀眾其實不是愛“看”電影,而是喜歡在電影中“找自己”,從中看出各種回憶、情感寄托之類的。所以不想隻靠少數粉絲支持票房的日本動畫電影,要想出圈,請強化“情感”元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