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濃縮提煉為閱讀"加速" 這真是件好事嗎?
“你覺得這個對你有吸引力嗎?”微信通話那端,走走的語速很快。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她不止一次這樣反問。
春節前夕,原《收獲》編輯走走領銜的“谷臻故事工場”推出AI(人工智能)濃縮書項目“谷臻小簡”,打出的廣告語是“濃縮一本書最精華10%”“再厚的書,一小時也能讀完”。
“谷臻故事工場”的前身“收獲故事工場”,是一群文學編輯的理想——上世紀80年代,包括《收獲》在內的純文學雜志是“第五代”導演案頭必備的素材。有個傳說,張藝謀是《收獲》付梓前的第一讀者。確實,當時不少經典電影都改編自發表於文學雜志的小說。后來,影視制作的環境發生劇變,《收獲》編輯部仍時不時做一些義務的影視版權代理工作,前些年口碑上佳的電影《烈日灼心》正是根據《收獲》發表的長篇小說《太陽黑子》改編的。
《收獲》想做“劇本工廠”,發揮原創作品集聚的優勢,在“互聯網+”環境下,整合華語文學圈,提升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傳播力及IP(知識產權)價值,“收獲故事工場”應運而生。走走是這個孵化項目的負責人。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影視市場上,《收獲》雜志首次以“收獲故事工場”展位亮相。
種子播下了,開出了花,結出了不同的果。如今亮相的“AI濃縮書”更像是意外的枝丫。走走十幾年在《收獲》編輯部積累的人脈,讓文學圈的很多作家、評論家、編輯加入這個新生項目。一次次、一張張海報的轉發中,新的問題隨之而來:人工智能為閱讀“加速”,對閱讀來說,真是一件好事嗎?
除了小說,非虛構作品都行
要濃縮一部小說的精華,目前人工智能的閱讀水平仍舊比不上人,但閱讀人文社科歷史經管類書籍的准確率卻相當高。
“你知道嗎?那些網絡小說動輒三五百萬字,我都快把眼睛看瞎了。”拿到天使輪投資的“收獲故事工場”變身“谷臻故事工場”后,走走離開工作10多年的《收獲》雜志,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影視IP的孵化中。做影視版權,第一步就要在小說“海洋”中,選出有改編潛質的作品。海量閱讀,就是巨大的負擔。
有沒有一個軟件可以迅速把小說讀完,直接提取情節?技術團隊經過8個月開發,果真做出個“讀書神器”,也就是如今的AI“谷臻小簡”。提取完情節,能不能直接出故事梗概?對AI的要求步步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走走和她的團隊發現,人工智能也有短板和長板。要濃縮一部小說的精華,目前人工智能的閱讀水平仍舊比不上人。“這不奇怪,讀小說的過程是感性的,聯想我們自己的閱讀經驗,常常是被一部小說中的一句話所打動。濃縮過的小說,很可能丟失的就是打動你的那句話,那就價值盡失了。”
盡管對付小說還不夠功力,但“谷臻小簡”閱讀人文社科歷史經管類書籍的准確率相當高。用走走的話來說,除了小說,所有非虛構類作品它都在行。“我們用《富爸爸窮爸爸》做實驗。這本20年前的財商類暢銷書,AI隻用了不到5秒,就濃縮出1萬多字的精華內容和全書框架。我們比對后發現,大部分干貨都在裡面。”
在這之后,AI“谷臻小簡”又“讀”了很多書,經過這些書的原作者或編輯的比對,准確率達85%以上。“AI做的是整句摘取的工作,標點內不做改動,為你提煉出這本書的結構、精華和觀點,把作者的思考路徑和整本書的框架都理出來。”走走說,上線“AI濃縮書”項目的初衷是希望更尊重一本書的原作者。以她多年的編輯經驗出發,比起接受他人的解讀,第一手閱讀更靠譜。“比如解說《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這樣的書,解說者的水平真的夠得上書和作者本身嗎?”
聽書一年多,什麼都沒記住
聽書平台很多,有的照本宣科,有的會歸納提煉,有的把書說得面目全非。“客觀”成了AI濃縮書項目的賣點和痛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和權利,我們不代替讀者咀嚼。”這一兩年,以得到、樊登讀書會等為代表的知識付費閱讀平台如火如荼。走走的話,很容易被聯想為一種“叫板”。
“兩年前開始加入知識付費大軍,從剛剛興起的喜馬拉雅、蜻蜓FM,到羅胖的得到APP,再到樊登讀書會,一個不落,全部注冊會員。每天早上聽,晚上聽,走路聽,坐車聽,忙裡偷閑也會聽。大量信息流入大腦,各種最新資訊、社會熱點、名人成功學、心靈雞湯、科學理論、書籍名言,一通狂轟亂炸。每天要是不聽一聽,生怕被社會拋棄,生怕自己知識落后。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再次打開手機,看著聽過的音頻記錄,似乎都挺陌生。每個標題都好像見過,但沒有一段內容記得了。”網友“一草一竹”記錄的心路歷程頗有代表性——每段內容少則十幾分鐘,多則幾十分鐘,加起來也有上千小時了,竟然什麼都沒記住,“這是在學習呢,還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呢?每天都好像在追求進步,實則是空虛、焦慮作祟。”
“聽書平台很多,說書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照本宣科,一字一字讀完,有的會自己歸納、提煉,說出書中精華。”90后用戶吳穎的手機上裝著喜馬拉雅、十點讀書、樊登讀書等多個APP,“會根據內容使用,碎片化時間拼起來能讀完一本書,對上班族很有吸引力”。但最近她也發現,有的“聽書”節目把書的內容解讀得面目全非,“聽書完全是接受的過程,不像看書還能前后翻閱,聽書是跟著解說者的思路往下走,有時候節目會迎合用戶口味,把經典變得特別簡單,有些甚至扭曲了,而你聽著,卻渾然不知,很難去判斷節目的質量。”
春節前,“谷臻小簡”AI濃縮書項目在喜馬拉雅以“AI導讀”形式上線,經過AI濃縮的書再由AI朗讀軟件“訊飛有聲”進行錄制,成為用戶可以訂閱的專輯。專輯頁面上,對於主講人的介紹寫道,“實現AI導讀的谷臻小簡是誰?國內首個實現人工智能濃縮書的產品、AI客觀提取10%全書干貨、速讀社科歷史、經管勵志、人文傳記精華——世界是主觀的,知識是客觀的。”
顯然,“客觀”是AI濃縮書項目希望吸引用戶的賣點和痛點。
軟件是杠杆,看你撬動什麼
“我們想撬動的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圖書館的導讀系統。甚至在家庭裡,也可以建立一個傳遞家庭藏書的知識體系。”
當知識成為一種產品,當閱讀在碎片化時間中沉浮,用AI為閱讀“加速”是好事嗎?
走走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紙質書時代,或許很普遍。走進一家書店,花幾十分鐘到一兩個小時,在書架裡翻翻揀揀讀讀,選定自己喜歡、想要完整閱讀的書帶回家。在她看來,“AI導讀”其實就是幫讀者完成“翻翻揀揀讀讀”的過程,你可以通過AI濃縮的框架、觀點、精華,判斷這本書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有興趣,可以繼續閱讀全書。
“AI濃縮書”建立在電子書版權基礎上,10%一般也是電子書可以提供試讀章節的上限,目前已在喜馬拉雅上線30個專輯,與國內10多家出版機構合作,此后還將在亞馬遜、豆瓣、掌閱、懶人聽書等各大平台上線,與更多出版機構的合作也在洽談中。
在喜馬拉雅,目前訂閱者最多的兩個專輯是《10人以下小團隊管理》和《全球通史(上)》,前者已有將近6000次播放記錄。之所以稱為專輯,而不是一本書,是因為經過AI提煉,書的內容可以形成多種形式的“知識包”乃至課程。比如《全球通史》,基於包括埃及、德國、柬埔寨、泰國、加拿大、土耳其等8個主題在內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系列出版物,形成上中下三個專輯,23集音頻內容。
名為“黨員學習小書包”的專輯則包含《丹麥廉政建設》《今天怎樣做黨委書記:一個任職30年國企黨委書記的自述與思考》《上海國企黨建實踐與探索》等多本書的精華,針對性頗強。
“AI導讀確實更適合知識性、學習性閱讀。對於虛構類圖書,一來AI不具備濃縮能力,二來讀者享受的體驗本就是閱讀過程而不是結果。從目前上線的內容來看,試聽后購買整個專輯的轉換率挺高的。”走走說,《10人以下小團隊管理》的訂閱者最多,用戶的選擇也是一種啟發,“應該是目前創業環境導致的,這個標題的指向性又非常強,很多人就是需要10人以下小團隊的管理經驗。這其實是一本老書,對出版社來說,可能也是翻新庫存內容價值的一種途徑。未來,我們還可以在AI導讀的產品頁面同時提供紙質書的下單渠道,希望能為整個出版環節創造更多價值。”
“一個軟件是一個杠杆,看你撬動的是什麼。我們想撬動的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圖書館的導讀系統。甚至,在你的家庭裡,也可以建立這樣一個系統,傳遞家庭藏書的知識體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