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馬逢國代表:電影人"北上"倒逼香港加快培養年輕主創

張雅
2019年03月15日06:4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人“北上”倒逼香港加快培養年輕主創

  馬逢國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

  回顧過去一年的國內電影票房榜,無論是紅色主題的《紅海行動》,還是劇情片《無雙》,古裝片《西游記女兒國》,奇幻喜劇片《捉妖記》……這些口碑、票房俱佳的榜單上,都有香港電影人的身影。全國人大代表、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談到,這是近十年來香港電影人大批“北上”,進入內地電影市場並得到長足發展的有力証明。

  馬逢國也提到,香港電影人“北上”背后,帶來了香港本土電影行業人才“斷層”的問題,但他表示,這也倒逼香港影視業加速培養年輕主創人員。此外,馬逢國認為,雖然現在中國電影行業發展很快,但在國際化方面有待加強,“需要在講故事的方法上,找到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共鳴”。

  談香港導演北上

  香港電影人

  “在北京遇到的比香港多”

  馬逢國談到香港電影導演、主創團隊“北上”帶來的影響。他提到,“北上”的趨勢已經持續了十多年,最開始的階段,雙方通過合拍形式來落地。“這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內地市場,后來內地的電影市場慢慢成熟了,也有一些投資方直接聘請香港導演、主創團隊和藝人。我認為這是正常的趨勢,畢竟內地電影市場很大”。

  馬逢國總結說,“北上”的香港電影人,也在合作中摸索內地觀眾的喜好。從特點來看,早期的合拍片比較傾向於歷史題材,以古裝片為主,但最近幾年,一些現實題材的類型片得到長足發展。

  談及這些變化和影響,馬逢國認為,主要得益於這幾年電影主管部門政策“鬆綁”,放寬了很多制約。第二,香港電影的參與和互動,繁榮了內地的電影市場。“過去10年,每年賣座的影片中,至少四五部都是跟香港合拍的,這種促進和刺激的作用很明顯。當然,內地漸漸也涌現出一批電影人,開始掌控市場,比如《流浪地球》的主創團隊”。

  但他提到,由於內地電影行業發展迅猛,短時間內把香港原有的主創力量吸納過來,也造成過去10年裡,香港電影行業人才短缺、斷層的問題凸顯。他舉例說,“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取得成績后,很多人干脆定居在北京、上海等地發展。開句玩笑話,在北京遇到的香港電影人,比在香港遇到的還多”。

  談應對沖擊

  小成本投資

  培養本土電影接班人

  馬逢國介紹,為了應對這種沖擊,作為香港電影發展局的主席,過去的好幾年裡,他們拼命在做的一個工作就是培養香港電影的接班人。“因為現在內地電影起來了,比較成熟,也培養出自己的年輕一代了,香港的青年電影從業者再想到內地來發展就不那麼容易了”。

  他進一步解釋,培養的“接班人”以編導、電影制片人為主。首先,通過一些小型融資,刺激和增加香港電影的制作量。其次,開辟“首部劇情片”等計劃,每年提供幾個名額,通過選拔,拿到名額的導演、主創人員可以獲得一筆兩三百萬港幣的投資,用來拍攝電影。“這些都是小成本的投入,不需回報,並且我們還會在制作、發行方面給予輔助。取得的效果也很好,例如,電影《藍天白雲》就是獲得了這樣的資助,口碑和市場都不錯。偶爾也有幾部片子可以提名金馬獎、金像獎”。此外,還設有“新劇本”獎勵計劃等,“推薦一些好的劇本給投資方,給雙方搭建一個溝通平台”。

  談中國電影國際化

  “講故事”需要

  兼顧國內外市場需求

  馬逢國說,“中國電影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能夠突破本土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他提到,中國電影在國際化方面存在一個門檻,“存在講故事方法有差異的問題”。他坦言,這方面好萊塢的工業化生產做的比我們好,基本在國外賣座的電影,拿到國內市場也一樣熱映。他也提到,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那幾年,也能關注到這個問題,“不僅僅只是迎合國人的口味,在電影的處理手法上會注意,因此包括動作片在內的部分香港電影能進入國際市場”。

  “所以,不管是香港和內地本土的電影人、‘北上’發展的電影人,都需要在這方面進行突破,做出的電影既要符合國人的口味,也要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解決這個問題,中國電影才能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馬逢國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