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都挺好》究竟好在哪 視角奇特敘事真實觀念轉變

阿甘
2019年03月15日07:1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都挺好》究竟好在哪裡?

  毫無疑問,電視劇《都挺好》火了。盡管天然頂著國產電視劇一線品牌正午陽光團隊出品的“金字招牌”,兼得姚晨、倪大紅、郭京飛、楊祐寧、李念、張晨光、彭昱暢等一眾明星戲骨的加持,但《都挺好》的異軍突起卻不僅是因為這些所謂的光環。圍繞劇集本身展開的話題熱度,早已超越其他一切可以撕去的標簽。《都挺好》在播出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之時,收視率已經從最初的0.4翻番到0.8,網絡播放量排名亦直線上升,更遑論各新媒體平台上鋪天蓋地的討論聲量。於是連平時不怎麼關注這一類型劇集的觀眾都開始好奇:不就是一部講述家長裡短的家庭劇嗎,《都挺好》究竟是好在哪裡呢?

  視角奇特,挺好!

  的確,《都挺好》沒有跳脫出家庭題材劇的范圍,但是它又與我們既有概念中的家庭劇有很大不同。以往為人們所熟知的家庭劇,取材大體有三個主要的方向:第一種,以展現一對夫妻從青春到遲暮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故事為核心,常常透過對小家庭走過金婚歲月風雨的講述,折射大時代的社會生活變遷,《金婚風雨情》《父母愛情》等劇集是這一方向的主要代表﹔第二種,聚焦一個大家庭中幾代人行為和思想上的矛盾沖突,強調婆婆媳婦小姑、父母兄弟姊妹等人物在生活瑣事中的代際碰撞,典型例子有《孝子》《家有九鳳》等﹔第三種,則通常以子女的撫養和教育為立足點,側重表現新晉父母的身份轉變或年輕父母在教育中的親子觀念,近幾年曾一度大火的《虎媽貓爸》《小別離》等劇集均屬此類。而《都挺好》的情節著眼點雖然也是家庭,但卻選擇了一個更為陡峭和奇特的切入角度。

  《都挺好》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表面上無限風光的蘇家,由於蘇母的突然離世瞬間分崩離析,意想不到的隱患層層顯露的故事。在這裡,創作者們非常別出心裁地抽掉了以往家庭劇中勾連情節極為重要的一個中心沖突點——家庭中的母親/婆婆。然而,母親/婆婆這一角色在《都挺好》中卻沒有缺位,反而被很好地利用為制造戲劇沖突的隱性紐帶。劇集一反常態,開篇於蘇母的驟然死亡,沒有如人物繪卷般緩緩地鋪開敘事,而是上來就開宗明義地拋出已經激化的矛盾並從中扯出各個家庭成員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線。此一開門見山的強烈沖突,簡潔卻極為有效地勾勒出了家庭內部的復雜關系——母親去世了,作為丈夫的父親反應竟然是有點開心的,兩個兒子雖說哭成了淚人,但忙裡忙外出錢出力的卻是看似一臉冷漠的女兒,令人不禁好奇:其中到底有何隱情?由此,《都挺好》先聲奪人地開了個好頭,用精心設置的懸念牢牢抓住了觀眾看下去的欲望。

  敘事真實,挺好!

  往后再看下去,便又會發現,切入點與開篇布局的精巧只是《都挺好》引起關注的很小一部分原因。劇集更大的成功,是其真實中不乏創新性的人物和劇情設置。

  《都挺好》中基本沒有扁平型的人物形象。電視劇的女主人公、蘇家的三女兒蘇明玉,是個典型的女強人,職場上雷厲風行八面玲瓏頗有手腕﹔然而面對家庭她卻是個心懷不甘的失敗者,從小最不受父母待見,十八歲起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發誓與家庭劃清界限,卻又每每因為性格倔強在家庭瑣事的泥潭中出力不討好,以致在她與老板亦父亦師的關系中也能嗅到代償親情缺失的意味。而蘇家的老父親蘇大強,一生受制於妻子的鐵腕,對家庭重大決策一向不置可否、存在感極低,待到老伴辭世“翻身做主”,性格中的自私、小氣和貪心便暴露無遺。他畏懼女兒強勢,反倒隻能對自己偏疼的兩個兒子不斷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可憐可恨又可嘆。至於蘇家的兩個兒子,長子蘇明哲自小被眾星捧月地長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留學美國的他作為家庭的“門面”,自己也特別愛面子,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擔,卻力不能及不堪重負﹔次子蘇明成則因嘴甜一直是全家的寵兒,他沒有什麼壞心眼兒,在母親離世后還承擔了照顧父親飲食起居的責任,只是受父母偏愛甚久,花錢大手大腳,是不折不扣的“月光+啃老”一族。這每一個人物,俱是優缺點參半,並沒有夸張極端的性格,非常貼近現實生活。

  而在一眾真實可信的人物的串連之下,《都挺好》的情節設置也得以向更深更遠處進一步探索。以往家庭題材電視劇中多少有點為矛盾而矛盾的夫妻吵架、情感糾葛、婆媳矛盾、催婚催生、窮養富養等結構元素幾乎都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直呈觀眾眼前的對成年子女與原生家庭關系的描寫。風格也不是家庭劇向來父慈子孝、小打小鬧的溫情熱鬧了,整部劇集在狀似日常的劇情中對家庭隱傷的展露,甚至有些血淋淋了。看起來是客氣體面的“都挺好”,實際上是千瘡百孔的“都不好”。敢於直面客觀實際中的問題症結所在,大概也正是《都挺好》一經播出就迅速引發熱議的重要原因。

  觀念轉變,挺好!

  不過,跳出電視劇集的本體而論,《都挺好》在此時出現並收獲不少好評的意義,或許還在於:它印証著藝術創作審美及其背后折射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曾幾何時,家庭題材劇集的核心價值觀都是強調統一與和諧,強調父母對子女、個人對家庭的付出,乃至不和睦、不融洽的元素往往在創作中被定義為負面、消極的劇情動因,是最終必須要被消解掉的。而在《都挺好》的敘述中,我們卻發現,家庭問題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可能是中性的、可能是有情可原的,並且可能是更符合客觀存在的。家庭題材劇的主旨內核在《都挺好》中開始有從“整體利益”向“個體感受”鬆動的傾向,這也是一種創作進步的象征,它意味著,新生代的創作者與觀看者都逐漸看清、接受並重視“獨立個體”的意義。而當每一個獨立個體的需求能被看到且能被尊重時,“家庭”的意義也許將會更立體、更豐富、更現代。

  此外,通過觀眾評論《都挺好》時發出的“求編劇不要強行給大團圓結局”的呼吁,我們也能捕捉到大眾對於家庭題材類電視劇欣賞觀念轉變的信號。近年來國產家庭劇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雖然電視劇集作為大眾娛樂產品的屬性並未改變,但大環境的觀賞水准和評價體系與過往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在家庭劇普遍性花團錦簇的大團圓結局中,開始有觀眾期待有更多留白、有更多其他不同的劇集收束方式。這是觀眾審美觀念的成熟,亦是對創作的鞭策與挑戰。盡管《都挺好》尚未播出完畢,是否真會如觀眾所願有一個非常規、反套路的結局,我們暫且無從知曉,但這部劇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家庭題材劇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這便也是“挺好”的一點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