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代表委員聚焦影視創作 真正觀照現實提煉時代精神

郝天韻 袁舒婕 王坤寧 李婧璇
2019年03月20日13: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代表委員聚焦影視創作真正觀照現實 提煉時代精神

編者按 在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上,影視行業發展的諸多話題引起了一些代表委員的思考和討論,他們結合自己的經歷,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例如現實題材創作要跳出“舒適區”、中國特色內容影視劇依靠品質才能真正走出去、建立具有實踐意義的培養體系才能為影視行業“輸血”……本期《廣電周刊》05版,為讀者帶來兩會上關於影視行業的“好聲音”。

全國兩會上,影視行業的代表委員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圖為演員張光北(左)與導演鄭曉龍(右)參加討論。資料圖片

“創作需要聆聽時代聲音,勇於回答時代課題。描繪時代、貼近生活、扎根人民,永遠是電影制作的永恆命題。”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尹力的這句話,在今年兩會上引起了文藝界的共鳴。大家一致認為,廣播影視創作工作需要講好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

扎根人民

立足現實主義題材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隻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所強調的。文藝的發展和創新,來源於人民,來源於實踐。

2018年被業界稱為“現實題材年”,這一年,現實題材佳作不斷,從《歸去來》《創業時代》到《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大江大河》,這些劇目或是聚焦時代變遷,或是觀照現實生活,在創作中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9年,伴隨著《芝麻胡同》《都挺好》等劇作的開播,越來越多取材於生活的優質現實題材作品走上熒屏。

談及現實題材,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電視台副總編輯徐滔認為,一部好的現實題材作品首先需要具備美好的價值觀,隻有具備美好價值觀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全國政協委員、編劇王麗萍認為,要用最朴素的情感去寫老百姓的故事,“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與靈動的,隻要仔細觀察,就會激起創作者無限的想象力”。

“創作要多元化。”全國人大代表、導演賈樟柯表示,當下正處於一個變革的年代,對於現實題材創作,提煉時代精神是重中之重,而以明德引領風尚也為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奚美娟看來,文藝工作者應該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當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為他們提供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精神產品,豐富他們的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認為,現實題材創作要跳出“安全區”,她以自己創作的經偵題材電視劇《獵狐》舉例,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如果隻寫好人打壞人沒有較多新意,“所以我把時間線拉長到20年,把人物放在了國家在經濟戰線打擊犯罪的背景下,來講述一個復雜的人性故事,也是一個反映大歷史的故事”。

走出國門

開創一片海外天空

“好的電視劇應該給人以希望和引領。”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表示,影視文化作品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要通過影視文化作品的走出去,將中國人最真實的面貌呈現出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演員張光北談道,中國人必須珍惜、熱愛、熟悉並欣賞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是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有了這種文化自信,才能產生文化自覺,才能真正提升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

“影視劇擔負著把新時代的中國介紹給世界的重任。”全國政協委員、編劇高滿堂也表示,中國電視劇在近些年實現了真正的走出去,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文化實力的增強,文化自信使中國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國外觀眾、影視機構的重視和歡迎。什麼樣的影視劇能真正地走出去?高滿堂認為,真正能走出去的電視劇,必然是具備中國特色的內容,隻有這樣,國外觀眾才有興趣。

作為廣電行業的一線從業者,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台播音部主任孫維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闡釋了絲路頻道助力文化走出去的成果。在孫維看來,絲路上的傳統文化正在借助廣電的力量逐漸從西安走向全國,並從國內走向國際,積極助力文化走出去。

在紀錄片領域,那些真實記錄中國當下人民生活和社會變遷的優秀紀錄片,也受到國外觀眾的歡迎。“從紀錄片市場化到走出去,從創作革新到傳播革新,中國紀錄片在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全國政協委員、紀錄頻道導演王建國說。

作為一位國際化的導演,賈樟柯一直從國際視野注視著中國電影的每一點變化:“2018年,中國電影有很多新的進步。中國藝術電影持續獲得國際的關注,取得全球的贊嘆。”在賈樟柯看來,中國電影的飛速發展,從某種角度也証明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於中國的電影市場,我很有信心”。

培養人才

提供創新根本動力

人才是任何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廣播影視行業亦是如此,專業人才的儲備情況直接關系到廣播影視創作的質量與水平。今年兩會上,張光北帶來了一份關於推動國有影視公司創作積極性的提案。談及這份提案,張光北由衷感慨道,要想真正發揮國有影視公司創作方面的主體力量,就必須重新制定新的政策,比如在留人機制上,要制定符合市場規律的相關政策,從而最大限度激勵有關藝術本源的創作。

張光北建議,國有影視公司要一改以往的人才政策,廣招人才,比如很多導演以前就是某些國營電影廠的,要把這些人請回來。同時,要積極創造各類人才機制,包括好的激勵制度。“讓他們覺得有希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招年輕人,因為未來年輕人更有希望,隻有這樣,中國的影視才會做得更好。”

“目前影視文藝領域的人才教育更多停留在大學院校階段,產業自發的、能與國際接軌的、更有實踐意義的培養體系尚未健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認為,加之近年來市場熱錢對行業形成的沖擊,傳統廣電媒體培養的人才正遭遇一定流失。

曹可凡建議,各級主管部門應定期舉辦創作學習班,組織電視創作人才廣泛交流、共同學習﹔加大對廣電系統人才培養的資金扶持,加大對杰出人才的鼓勵和嘉獎﹔打通新人的成長通道,尤其是注重剪輯、舞美、聲音等不同工種的人才培養。

“我不僅從事創作實踐,也從事藝術教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萬鳴表示,人才是創新的關鍵,提升文藝原創力,首先要加強各藝術領域、創新領域人才的扶持與培養,“就當下的藝術教育來說,更應該支持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我們的青年學生,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歷史、變遷等,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藝原創力的前提”。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掖平深有感觸。她表示,在國內高校或者藝術院校中,有大量有才華有思想有品位的藝術創作人才。比如幾乎各大高校都有話劇社、藝術團等,校園的創作也頗具水平,但這些人才並沒有完全與社會大舞台對接起來,“創新需要人才。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已經成為新時代新語境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