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流浪漢"的無奈與蹭流量"網紅"的狂歡

正在模仿沈巍做直播的主播和圍觀人群。 李秋瑩 攝
中新網上海3月23日電 (記者 許婧)流浪在上海浦東的沈巍一夜之間爆紅網絡。意外走紅所帶來的巨大流量,直接引發了“直播達人”和“網紅”的狂歡。圍觀者高舉手機拍照,蹭流量博眼球,這一切讓沈巍直呼,他們“拿我掙錢”“我已經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視頻中,沈巍跟行人解讀古書、暢談時事,蓬頭垢面的外表下有著不俗的談吐和廣博的學識,還堅持了20多年的垃圾分類、素食主義等“新時尚”,巨大的反差契合了國人對“高手在民間”的期待。
來自各地蜂擁而上圍觀沈巍的人。 李秋瑩 攝
從各地趕來圍觀沈巍的人群中,有一部分發自內心的欽佩、同情或者好奇,但更多蜂擁而至的卻是來蹭熱度、炒作自己,甚至有微商現場賣起了產品。
一些外表光鮮的“網紅”爭相與沈巍合影,有舉著醒目直播賬號紙牌高喊要嫁給“流浪大師”的“網紅”女主播,還有因為無法拍攝到沈巍而現場換裝模仿他的主播﹔與此相對的是,有關沈巍的視頻據稱在網上已經能賣到500元至1000元人民幣,抖音上的一條短視頻瀏覽量可以破百萬。
因為過度放大這種反差,沈巍的平靜生活被打破,這是他不願意的,也非社會所樂見。
“‘博學流浪漢’本人不願意成為網紅,卻無奈被一些想成為網紅的人圍觀,這正是短視頻直播與網紅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集中體現”,上海研究院專職研究員葉俊說。
2018年,短視頻全面爆發,互聯網巨頭爭先恐后涌入短視頻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有超過百款短視頻APP可供下載,短小精悍、貼近生活又有一定創意的內容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刷刷刷”。
等待直播沈巍的主播。 李秋瑩 攝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影響力越來越大,出現了一批通過直播或視頻拍攝而走紅的“網紅”。葉俊認為,“網紅”的背后是眼球經濟、名人效應,可以帶來諸多利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去,渴望通過直播等形式成為“網紅”。為此,這些人不惜採用各種方式炒作,蹭熱度、引流量,甚至出現諸多違背社會公德,不顧他人自願,侵犯他人隱私,盜用他人創意的視頻內容,對他人和社會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對“流量”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在他看來,流量吸引到的大多是低質量的用戶,一部分人用圍觀取代好奇,發出去就有點擊率,量級到了就能變現,嘗到“甜頭”后有更多人這麼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未來如何讓短視頻從變量轉變為增量,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新擔當,是當下時代需要解決的新問題,眼下尚處在摸索中的短視頻行業,其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淨化,行業發展亟需規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認為,目前短視頻平台發展比較亂,政府相關部門也一直在整頓,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市場就會有各種利益訴求,類似“博學流浪漢”這種偏社會新聞的視頻“病毒式傳播”的現象會繼續,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讓民眾在道德倫理、素養教育等方面逐步跟上時代發展,對是否涉及隱私權、肖像權等問題,要有綜合判斷的意識和能力。
葉俊分析,隨著5G技術在媒體中的廣泛使用,視頻傳播將成為主流傳播形式,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就更需要對短視頻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說,要進一步完善把關機制和審核機制,對那些惡意炒作、侵犯他人隱私、侵犯版權的短視頻,要及時予以處罰﹔要進一步完善准入機制,提高短視頻平台特別是直播型用戶的准入門檻﹔要轉變短視頻內容生產模式,提高專業性用戶生產內容的比例,降低普通網民生產內容的比例﹔要提高短視頻用戶的媒介素養和倫理認識水平,避免被惡意炒作者利用。(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