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94版"三國"幕后:重現粗獷三國城 譜定佳曲娘子軍

2019年03月25日07:09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現粗獷三國城,譜定佳曲娘子軍

  “三英戰呂布”中,劉關張的造型及大場面布景都體現著厚重感,用色深沉、講究。圖片來自央視《三國志演義》畫冊

  94版《三國演義》的經典不僅在於演員的精湛演繹,這部投資巨大的電視劇在攝影、服化道、配樂等制作上苛求還原歷史,精益求精。

  為了拍出“火燒赤壁”的史詩感,劇組全體動員,提前一年設計場景,建造水寨,耗資18萬租用直升機航拍,九台流動攝影機、2300位群眾演員參與拍攝。而出自音樂名家谷建芬之手的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流傳了近三十年,前奏一響便將觀眾帶回烽火紛飛的三國戰場,但鮮少有人知道谷建芬是在與四位男性作曲家共同比稿后,最終脫穎而出的。

  正如美術指導曹斌在接受採訪時所言,當時領導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是,“我們要拍到20年以后沒有人敢拍‘三國’”。

  劉書亮(攝像)

  “火燒赤壁”准備一年有余才拍攝

  《三國演義》是劉書亮研究生畢業后的第一部戲,“劇組希望畫面能體現三國的歷史厚重感。”入組前,攝像劉書亮通讀了《三國演義》,在腦海中提前設計了畫面影調,光線的凝重感。

  作為最大的戰役之一,“火燒赤壁”也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戲份。當時導演蔡曉晴和劉書亮等人提出採用航拍技術,“我們希望在一個完整的鏡頭中,體現曹軍一瞬間潰敗,千軍萬馬湮沒於火海之中的場面。”相較一台小型無人機便可採用航拍技術的如今,在技術落后的上世紀90年代,隻有利用大型直升機才能實現。當年租用一架直升機的預算是18萬,且直升機隻“出場”兩次:前一天的彩排和第二天的正式拍攝,嚴重超出劇組預算。但蔡曉晴、劉書亮等人仍拿著“赤壁”地圖跑到領導辦公室解釋,堅持憑借一個航拍場景就能展現整個三國氛圍,直到獲得了特批的18萬資金。最終“火燒赤壁”不僅採用了航拍,還在地面、水面上另設了九台攝影機同時拍攝。“即便隻有一個場景,我們也要堅持拍出氣勢。”

  《三國演義》在拍攝重要戲份前,劉書亮和主創團隊通常會提前兩天開始准備畫面:第一天觀察布景,確認演員位置,畫拍攝草圖﹔第二天全員開鏡頭准備會,商議哪些鏡頭需要大全景,移動鏡頭如何結合場景拍攝。一次鏡頭會要經歷三四個小時,確保第三天一早拍攝時萬無一失。像“舌戰群儒”准備了三天,而“火燒赤壁”則准備了一年有余。但如今不少劇組僅用五六個月就能拍完一整部戲。劉書亮說,雖然現在4K攝影機、高清移動鏡頭、燈光設備等技術都比三十年前提高了兩代。但相比其他版本的翻拍,觀眾津津樂道的仍是94版《三國演義》。“當年的每個畫面都是用心打磨的,你能感覺到鏡頭中的凝重感。這是別的劇裡‘沉’不下來的。”

  曹斌(美術)

  從無到有,三國城還原漢代建筑粗獷美

  《三國演義》總投資達1.7億,大部分都投入在美術、布景、道具上,且對工作人員的創作時間和投入放寬限制,“你能做到多大,在經濟允許范圍內,你就可以抓住你對‘三國’的想象力去還原。”美術指導、無錫三國城設計者曹斌說。《三國演義》是他第一次接觸大型歷史劇,當時領導對他提出的要求是“我們要拍到20年以后沒有人敢拍‘三國’”。

  戰船72艘,帳篷125頂,糧倉6座,旗幟近千……這是“火燒赤壁”水寨場景的道具數量。這場一燒而盡的戲,曹斌帶著美術團隊籌備了近一年。而為拍攝“華容道”,他走遍北京、河北、內蒙古交界尋找場景。曹斌說,當時沒有人考慮酬金、周期,隻把它當做一份事業去盡力而為。

  作為《三國演義》最重要的拍攝場景之一,位於無錫的三國城是由曹斌從無到有設計的,后由園林設計院改造、建設。當時曹斌接到的任務是將其打造為永久性建筑,“所以我們不僅要滿足拍攝,還要在用料上保証足實。”

  在設計圖紙前,曹斌反復閱讀了《三國演義》原著和劇本,尤其是三顧茅廬、劉備招親等重點場景,同時還研究了諸多漢代古建筑的資料,其中一本講述漢代文化的古書被曹斌翻得破破爛爛。曹斌說,漢代建筑與唐、明、清建筑最大的不同,即擁有那個年代的“粗獷美”,龐大且原始,不像宋代后的古建筑越來越強調精致和細膩。這也成為他的設計總原則。例如“火燒赤壁”中曹營和吳營的水寨建筑,曹斌把尺寸放大,用料上也使用了古老且粗壯的樹木搭建,“因為那時軍事建筑在材料上很費工夫,都是用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樹,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的營門牢固。考慮到水寨場景要永久保留,沒有一定分量,也顯得太單薄了。”

  如今隨著資本進入影視作品,“服化道精美”被不少歷史、古裝劇作為優點所強調,但曹斌卻認為,當今年輕人似乎不太喜歡簡約的力量美,反而過於講究柔弱的唯美感。“其實古代的東西都不可能太豪華,因為每個朝代的發展都受局限,即便是帝王之家。所以《三國演義》強調‘點到為止’,盡量保持粗獷原始的厚重感。追求視覺上的華麗效果,反而會喪失古典感,而且三國本就是男人戲,沒有‘力道’的美術,怎麼體現中國硬漢的氣概?”

  谷建芬(作曲)

  “娘兒們”也能寫“英雄之歌”

  谷建芬為94版《三國演義》創作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的天空》等經典歌曲,但當年她卻因為是女性而遭到了“嫌棄”。彼時總導演王扶林邀請了包括她在內的五位作曲家為主題曲試稿,由劇組其他主創人員投票決定。數月后,正在採風的谷建芬被叫回北京。王扶林告訴她,這次四男一女,大家一致通過了她的作品,卻發現是個女的。正好一位領導路過,便對王扶林說:“《三國演義》是英雄之歌,不要找女作曲家寫。”王扶林、谷建芬面面相覷。領導又說:“我的意思就是《三國演義》不能讓娘兒們寫。”“我就是你說的那個娘兒們。”一旁的谷建芬回道。她和王扶林說:“你們看好的(曲子)不要了,我今晚回家重寫。”而重寫的這一版,就是后來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一版開頭比較慢,第二版修改后更有氣勢。也是天意吧,讓我找到了這個作品的精神。”谷建芬感慨到。“《三國演義》給我的人生新開了一條路,讓大家知道女作曲怎麼了,巾幗英雄也是有的。”

  王憲(作曲)

  管子大鼓奏出“秋風五丈原”

  王憲是94版《三國演義》后四十集作曲,經典的“走麥城”“七擒孟獲”等配樂都出自其手。他說,現在做40集電視劇配樂,最多不超過一百段,但當年為《三國演義》創作的音樂段落多到數不清。“都是按照不同劇情寫的。”“秋風五丈原”一集中,諸葛亮病危之際坐著輪椅去看練兵,羽毛扇“啪”的一聲掉在地上,身后是一輪夕陽。“諸葛亮還沒有完成北伐,他有壯志雄心,但又不是大轟大嗡的。”他沒用弦樂襯托,隻用四支管子和兩隻大鼓營造出淒涼之感。在王憲看來如今很少有觀眾去注意配樂,制作方也開始從配樂上節省成本。“現在商業片的經費大部分都給明星了,一架鋼琴一把吉他從頭彈到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