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保持人民情懷 做時代的記錄者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記協賀信一周年之際

米博華 韓韶君
2019年03月26日09:3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保持人民情懷 做時代的記錄者

  2017年11月8日,在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記協發來賀信表示祝賀。記者節到來之際,重溫總書記的賀信,更深切地感受到賀信提出的“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不僅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而且是新聞工作者建功、立業、成才的根本遵循。許多新聞工作者結合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充分認識到,保持人民情懷,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在新聞工作實踐中的展開和運用,對於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保持人民情懷就要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誰享有”這一根本問題

  人民情懷,就是自覺服從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這個大局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通過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中華民族國泰民安、永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經驗証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人民群眾凝聚力,事關國家前途命運。所有這一切,都與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

  解決“為了誰”的問題,就是解決人心向背問題。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的執政目的、發展理念脫離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實踐也充分証明,保持人民情懷,就是要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放在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基礎之上﹔就是要通過新聞報道宣傳黨的主張、傳遞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向心力,使中國老百姓認識到黨領導的現代化事業就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

  人民情懷,就是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黨的根本宗旨決定了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方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以自己的行動表明,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這也正是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基礎。堅定的黨性就是堅定的人民性,人民性歸根到底就是堅定的黨性。改革開放40年,我們提出了許多改革舉措、經歷了很多政策調整,但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最根本的目的。新聞理念、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受眾群體、媒介技術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為代表的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對輿論生態的影響至深且巨,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宗旨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這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情懷,在當下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求。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對於文化生活的需求勢必將大幅度增加,這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眾對於包括新聞在內的各種信息需求呈現出多元趨勢,新聞傳播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日益凸顯。同時,不同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和方式存在差異,對於信息的個性化需求不斷上升,一般性的信息已很難滿足受眾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依然沿襲陳舊過時的新聞理念,表達千篇一律,回應含糊遲滯,都會大大減弱新聞輿論工作的效應。特別是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不僅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而且要研究互聯網條件下新聞傳播的規律,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方面、高品質的信息服務。

  保持人民情懷就要適應媒體格局新變化,進一步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當前,媒體格局、傳播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也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新聞輿論工作中體現人民情懷,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走融合發展之路,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在“四個力”上發力。據報道,截至2017年,人民日報及社屬報刊創辦的新媒體平台覆蓋總用戶數達到6.35億,人民日報客戶端累計下載量達到1.99億,人民日報微博總粉絲超過9400萬,人民日報微信關注人數近1300萬。通過媒體融合更好地為老百姓提供信息服務,是近年來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實踐。有報道說,這樣的實踐改革了管理體制,從過去的以報紙版面為中心開始轉向報紙與新媒體齊頭並進﹔變革了運行機制,以互聯網思維,凸顯移動優先、一體發展的理念﹔再造了新聞生產流程,建立起適應融合傳播的策採編發網絡和流程。經驗証明,圍繞內容生產、媒介技術、運營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創新,改造新聞生產流程、推動信息技術升級、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才能深度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為廣大受眾所喜聞樂見。也充分証明,傳統媒體沒有因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而衰落,而是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積極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在新媒體傳播領域中鞏固了輿論重鎮的地位,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優質產品和服務。

  不斷推出新的信息產品,在“四個力”上做文章。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發展特點的時代,以往的信息產品生產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呈現出即時、可視、互動等特點,如果無法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也就無法在信息傳播中佔據主導位置。通過融合發展,推動我們的主流媒體科學運用先進傳播技術,增強信息生產和服務能力,更好地傳播黨和政府聲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是我們把握群眾需求和時代特點的精准研判。

  新華社通過移動網絡技術對客戶端進行改版升級等,都是改進服務的成功嘗試。比如,通過推出全息化、直播態的“現場新聞”,使信息產品的生產流程從線下轉為線上,實現了信息產品的線上採集、生產和播發。“現場新聞”激發了傳統主流媒體的生產力,發展創新了信息產品的生產方式。同時,依托“現場新聞”推出“現場雲”,為媒體用戶提供了融合發展平台。有報道說,截至2017年8月,“現場雲”入駐機構達1012家,發起直播報道1.2萬多場,為入駐媒體提供了基於移動端的全媒體採編發功能,採編人員可以通過即採即拍即傳實現即收即審即發。

  打造多功能、全方位服務平台,在“四個力”上下功夫。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媒體立足自身特點,著力打造多功能、全方位服務平台,為人民群眾提供新聞信息、音頻視頻、即時通信、資料檢索等多方面公共服務,才是壯大發展的必由之路。杭州日報旗下的都市快報通過媒體融合,從單一的紙媒轉型成為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公共服務平台,內容涵蓋新聞、教育、健康、電子商務、旅游、法律援助等多個方面,為受眾提供了新聞信息,更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涵蓋吃、穿、住、用、行、娛等多方面的綜合服務。這一實踐給我們提供了重要啟迪,就是主流媒體完全可以借助集學習、工作、生活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服務平台,傳播新聞信息、宣傳形勢政策、開展理論學習、進行社會教育。

  保持人民情懷就要把新聞輿論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我國新聞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不斷突破。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保持人民情懷,就必須不斷改進創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提升新聞輿論工作質量和水平。

  不斷創新,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新聞輿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要靠實踐來檢驗,要讓群眾來評價。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准,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也要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評價工作成效的准繩。

  新聞輿論工作應保持敏銳性和開放度,打破傳統思維定勢。主流媒體歷來在受眾中具有權威、嚴肅、可靠的聲譽,但同時也要著力研究各個年齡段,特別是80后、90后等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習慣,把正面宣傳報道同生動的表達、及時的反饋、線上線下的互動結合起來,在生動活潑的報道中,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營造奮發向上輿論氛圍。在內容創新方面,要追求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運用豐富的語言、形式、方法、技巧,推出富有時代氣息、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出現,對新聞輿論工作方法創新提出了極為迫切的要求。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必須高度重視新技術條件下的多方面創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海外社交媒體、移動直播等多傳播平台,採用微視頻、微電影、微動漫等多傳播方式,進一步增強新聞產品的服務性和吸引力。

  改進文風,增強新聞報道親和力、感染力。新聞報道不接地氣、缺乏真情實感、形式呆板單調等問題,依然是改進文風的重點和難點。比如:在解讀政策性報道中說空話比較多,實質性內容比較少﹔在會議性報道中,“八股味”濃,過於看重文字的套路﹔在成就性報道中,角度偏窄,闡述較淺,流於表面等。經驗表明,運用群眾語言,反映群眾呼聲,抒發群眾感情,新聞報道才有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入腦入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的思想最鮮活、語言最生動。深入群眾,你就來到了智慧的大課堂、語言的大課堂。”新聞報道要多用朴實無華、言簡意賅的語言,做到官話民說,空話、套話、大話不說,老百姓才願意聽、喜歡看,聽得進、看得懂。

  解疑釋惑,宣傳黨的主張和聲音。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有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爬坡過坎所不能回避的。如,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醫療教育的均衡發展、就學就業的現實難題,都要認真探討研究,給予充分報道。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大國關系和周邊國家關系始終為老百姓所關心、所關切。要及時發聲,解疑釋惑,增進共識,凝聚力量,鼓舞士氣。新聞輿論工作要關注社情民意,與人民群眾心連心、面對面,同呼吸、共命運,把筆尖、鏡頭、話筒對准基層百姓,聚焦人民生活,反映人民訴求,回應人民關切。

  強化監督,維護群眾切身利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強化輿論監督,首先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改進工作為目的,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促進改革、維護穩定中發揮積極作用。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應該看到,我們在輿論監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離社會各方面的期待、與老百姓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監督的力度不夠大,顧慮還比較多,效果還不夠明顯。保持人民情懷,就要在強化監督方面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既要敢於揭短亮丑,直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又要在公正客觀報道具體事實的基礎上,把握事實全貌,斟酌分寸時機,使輿論監督的報道最大限度發揮正面效應。

  去低俗不媚俗,弘揚社會正氣。媒體在改進新聞報道方面不斷取得進步,但低俗之風、媚俗之風依然是突出問題,老百姓反映十分強烈。在社會類新聞中,有不少渲染暴力、凶殺、色情,含有迷信色彩和偽科學的報道﹔在娛樂類新聞中,有大量炒作明星丑聞、緋聞的報道。這些低俗而不通俗的報道、充滿欲望而缺少希望的報道,給人以純粹的感官刺激,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應強調,主流媒體必須在去低俗、不媚俗方面做出表率。那種把收聽率、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等指標混同於人民群眾滿意度的認識是片面的﹔那種隻強調經營創收、廣告收益等指標,將這些指標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標准是錯誤的。新聞媒體應始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自己的社會責任,時時照照鏡子,常常檢視自己,通過制度建設和行業自律,使我們的媒體更加清潔、健康、文明、進步。

  (作者米博華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韓韶君系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流動站博士后)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