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導向正確 融合創新 專業引領 規則探索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評析

曾祥敏
2019年03月26日09:3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導向正確 融合創新 專業引領 規則探索

  這是一個突破邊界、重組要素的時代。從內容角度而言,媒體融合作品反映出對傳統敘事、表達、呈現、傳播的突破,這一方面基於技術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於我們根據用戶的體驗和觀感而對技術的深度挖掘。一切的創意表達都是為信息的呈現和體驗的友好性服務,此次的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充分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經中央有關部門批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增設“媒體融合”獎項50個名額。為此,中國記協制定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評選辦法》,根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分為融媒短視頻、融媒直播、融媒互動、融媒欄目、融媒界面、融媒創新等6大類組織評選。評委們本著評出方向、形成導向、引領發展的原則,立好范本標杆、好中選優、優中選精,評出了50件重量級、現象級、標志性的媒體融合作品。評選出的彰顯新媒體時代記者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全媒體現場報道、代表媒體融合新進展新水平的創新創意成果,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及探索的進路。

  總體而言,此次媒體融合獎的作品體現出了導向正確、創新多元、專業引領、規則探索等特點,但同時,也涌現出一些新命題、新思考。

  導向正確

  作為中國新聞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媒體融合獎作品同樣應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活動,同時緊密觀照社會民生發展。獲獎作品主題鮮明、有思想性、有高度,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正向價值引導。

  與新聞輿論工作重點同頻共振

  獲獎作品充分關注2017年新聞輿論工作重點、亮點,覆蓋了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活動、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兩會等重大活動的新聞宣傳以及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報道任務。題材具有代表性,以融媒體的方式多角度、多形態地呈現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新風貌和新氣象。互動類一等獎作品《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緊扣十九大議程和關鍵節點,邀請十九大代表和百余名各行業知名人士為十九大錄制祝福音頻,引領誦讀十九大報告。短視頻類一等獎作品《公仆之路》,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從黃土地到中南海,初心不變、始終如一、為民服務的公仆歷程。互動類一等獎作品“軍裝照”H5聚焦建軍90周年,吸引各年齡、區域、行業的用戶積極晒出自己的“軍裝照”,展現了用戶對黨和國家、對人民軍隊的擁護和愛戴。融媒創新類一等獎作品“央廣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圍繞全國兩會議題展開宣傳。短視頻類二等獎作品《老外看中國:英國小哥細數“兩會”關鍵詞》通過中國日報英國籍記者方丹,回顧過去幾十年來全國兩會的熱詞,簡明扼要地梳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最終落到習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關於“中國夢”和“人民”的論述,闡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論點。

  獲獎作品同時關注重大科技突破、世紀工程、人物典型等重要主題或事件。移動直播一等獎作品《“天舟一號”發射任務VR全景直播》首次記錄了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發射過程,展現我國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發展。此外,獲獎作品《超燃!俯瞰超級工程“川藏第一橋”159米隧道錨世界第一》《我為港珠澳大橋完成了“深海穿針”》等都集中反映了我國近年來的科技成就和發展。融媒界面一等獎作品《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講述老支書黃大發帶領村民歷經36年,修出一條萬米水渠。從小伙到花甲老人,黃大發青春耗盡,隻為造福村民,脫貧致富。

  同社會民生息息相關

  在聚焦重大選題的同時,獲獎的融媒體作品也關注社會民生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短視頻類一等獎作品《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報道廣西柳州融水杆洞鄉突發兩次山洪,全鄉群眾被困多日,通信、水、電全部中斷。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記錄了當地鄉鎮干部和百姓組織營救、自救的事件。短視頻類二等獎作品《網紅店假排隊調查》關注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大排長龍的網紅店現象,記者以顧客、黃牛、網紅店主等身份進行實地暗訪,探究問題的本質。融媒直播類二等獎作品《浙江一小時·急救|記者跟拍直升機到山區接病人》關注浙江空中急救網絡,記者親身體驗患者的急救案例,展現了浙江省為民打造的“一小時醫療圈”,體現了浙江醫療事業發展的水平。融媒欄目類二等獎作品《現場新聞》緊跟新聞事件,監測社會、釋疑解惑,其代表作品《37小時,騎摩托車穿越粵桂,農民工老蘇到家了》《動車時代,體驗穿行在大涼山頂的扶貧慢火車》等,用新媒體技術呈現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

  多元探索

  此次參選媒體融合獎的作品充分體現出了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從內容這個窗口具體體現出主流媒體在生產體制、機制、傳播渠道、用戶等各方面的創新發展。獲獎產品利用新技術創新報道理念和方法,體現出了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場景等新媒體產品發展的特征,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

  技術探索與融合

  技術賦能成為新媒體發展的利器,新技術產生新內容,新技術促進新連接——人與人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短視頻、移動直播、無人機、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H5、人工智能、三維特效、數據可視化等最新技術應用大規模地呈現在作品中。獲獎作品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表達、增強交互、加強沉浸。“央廣主播的朋友圈”和“鐵血鑄軍魂”極大拓展了H5的技術應用可能,前者融合了H5技術、傳統視頻摳像技術、虛擬微信朋友圈形態,把兩會信息以朋友圈的方式呈現出來﹔后者以H5技術形成一鏡到底的互動呈現,把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包裹在H5之中,可視化信息流順暢、信息層次豐富,體現出了較強的交互性、沉浸性和體驗的友好性。《公仆之路》利用當前流行的三維動畫、場景動畫等可視化技術,對老照片進行拆圖、摳像等處理,把虛擬和現實場景無縫銜接,信息呈現一氣呵成,是近年來利用新技術創新時政和主題報道的代表作品。《“天舟一號”發射任務VR全景直播》《“鋼鐵俠”VR直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變革現場直播形態,增強用戶的沉浸式體驗。

  需要指出的是,技術變革的當下,因為其包容性,技術本身也在突破邊界,形成融合創新,而非單一技術獨打天下。這也促使報道者不斷突破思維局限,嘗試各種技術融合創新的可能。獲獎作品《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以及參選作品《無人機航拍:換個姿勢看兩會》等,都引領了這一趨勢。

  創意突破與豐富

  這是一個突破邊界、重組要素的時代,從內容角度而言,媒體融合作品表現出對傳統敘事、表達、呈現、傳播的突破,這一方面基於技術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於我們根據用戶的體驗和觀感而對技術的深度挖掘。一切的創意表達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一切的創意表達也都是為信息的呈現和體驗的友好性服務,此次的媒體融合獎作品充分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融媒界面類一等獎獲獎作品《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採用H5連續下拉的方式,以萬米水渠為敘事線索,不僅把水渠的修建過程穿插於其中,更體現出村支書黃大發從20多歲毛頭小伙到60歲花甲老人的人生奉獻。作品界面設計大氣磅礡,“天渠”二字頗具視覺沖擊力,“一道萬米水渠,跨36年建成,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極為精煉地概括出水渠建造的曲折與艱難。事件當事人的講述音頻穿插於下拉式連環畫之中,表現出修渠人的精神與意志。橫劃照片集中展現出水渠修造的歷史過程,極具現場感,航拍和360度全景充分展現出天渠的艱險,視頻則直觀呈現出當地村民圍繞“天渠”的工作與生活。村支書黃大發的精辟用語以字幕引語的方式,點綴其中。整篇作品敘事完整、界面設計精巧,內容與形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交互創意上,融媒互動類一等獎獲獎作品《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運用跨界思維,突破媒介介質,融合了線上社交與線下互動。線上以輕快、移動化的系列音頻為主打形態,建構簡潔互動界面——名人音頻+點贊按鈕,設計極簡互動方式——點贊+轉發,同時發揮明星等正面公眾人物的影響力,通過跟著“愛豆”一起點贊十九大、聽“愛豆”讀十九大報告的形式促進參與和分享﹔用戶還可自主上傳祝福音頻、誦讀十九大報告,信息明確、操作簡單的線上輕應用激發用戶參與感和社交感。線下與共享單車ofo合作,掃碼用車即播放十九大音頻﹔與中國郵政聯合推出個性化電子明信片和加蓋人民大會堂郵戳的“黨的十九大首日封”實體明信片,將互動融入生活,增強用戶的貼近感、儀式感、參與感和沉浸感。

  在可視化視覺呈現上,人像摳圖、一鏡到底、虛擬動畫與實景結合等要素重組的創意表達,為視聽語言豐富、表現力強的短視頻錦上添花。短視頻類二等獎獲獎作品《老外看中國:英國小哥細數“兩會”關鍵詞》,採用人像摳圖和虛擬動畫技術,將英國小哥方丹的形象縮小后置於辦公桌上,通過與辦公用品、虛擬人手的萌態互動和一鏡到底的動畫制作,帶用戶回顧幾十年全國兩會熱詞,簡潔明快地梳理講述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為時政新聞的國際化融合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范本。短視頻類二等獎獲獎作品《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整合繪畫、書法、詩歌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採用水彩畫的暈染手法轉場,無縫連接動畫與航拍實景,視覺呈現凸顯中華美學,用創意表達緊扣美麗中國的核心主題。

  專業引領

  獲獎作品體現了主流媒體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內容主題、價值導向、融合創新、嚴整規范等各方面引領專業發展之先。此次獲獎的媒體融合新聞作品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放下身段”、轉變語態的積極嘗試,但這種嘗試是建立在媒體專業基礎之上的。就傳播主題而言,突出輿論宣傳工作的重點,關注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事件,凸顯了媒體對傳播主導權和社會話語權的掌控﹔從傳播效果而言,輿論導向正確、責任意識彰顯、使命感突出成為媒體融合獲獎產品的氣質,引領風氣之先,是中國媒體融合產品的領頭羊和風向標。

  主題鮮明、價值觀凸顯、專業性強

  技術賦能讓新聞產品擁有更多想象空間,媒體融合正在重新定義新聞生產,但技術之上,內容始終為王,正所謂融到深處,回歸內容,鮮明主題和專業報道是主流媒體精准掌握話語權、發揮輿論引導力的關鍵。這體現為內容的獨家性、價值的重要性、角度立意的貼近性、形式的專業性和傳播的普適性。

  《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貼近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生動呈現基層黨員干部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勇於跑在災情第一線的獨家現場,傳遞了人民至上的鮮明主題。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中內容生產各環節的破解和重構,新聞的呈現形式愈發多元,主流媒體的專業性體現在內容、呈現形式、用戶友好度等多方面。融媒互動類一等獎作品“軍裝照”H5圍繞紀念建軍90周年這一宏大主題,採用人臉識別、融合成像等技術,通過H5交互頁面,幫助網友個性化生成自己的虛擬“軍裝照”。“軍裝照”H5將宏大主題與每個人聯系在一起,照片生成頁面主題明確,操作簡單,將用戶參與、分享意願激發出來,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擁軍愛軍熱潮,成為刷新傳播紀錄的現象級作品。

  突出責任意識,強化公信力與引導力

  強化使命感,彰顯責任意識,堅持原則立場,挖掘原創作品的多元形態,強化優質內容的輸出,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這是主流媒體肩負的社會責任。本次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獲獎作品體現了責任意識,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引導力。

  融媒欄目類一等獎獲獎者“俠客島”,內容以2000字左右的時政解讀文章為主,堅持大事不隔天、觀點正能量、話語接地氣,不僅在第一時間解讀朱日和閱兵、“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特朗普訪華、薩德入韓等重大國內外時政熱點,還能積極、正面影響輿論,幫助用戶正確認識突發事件和輿論熱點。“俠客島”在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召開當天,發表《【解局】中央定調香港: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一文,深究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歷史和制度,解讀新提法,直面“港獨”問題,站定原則,態度鮮明,彰顯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獲得了極高的用戶認可度。准確定位、優質內容、新穎文風,“俠客島”在國內建立起了媒體公信力和輿論引導力。2017年,其文章被境外媒體轉引2815篇,成為主流媒體打造品牌欄目的優秀范本。

  規則探索

  此次媒體融合獎是中國新聞獎第一次設定。在新聞管理、業界、學界、行業協會等各方充分討論、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中國記協制定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評選辦法》,對評獎宗旨、評選項目及基本要求都做了詳細規定,為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標准引領

  此次設定的融媒短視頻、融媒直播、融媒互動、融媒欄目、融媒界面、融媒創新等6類獎項,基本涵蓋了新媒體創新發展的各個方面,為媒體創新內容、形式、手段提供了基本依據,建立起媒體融合作品的初步標准和基本規范。評選出的獲獎作品既有代表性,又各具特色,反映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成果、新進展,有利於引導媒體轉型發展,以新理念、新平台、新方式傳播信息,引導輿論。

  規則調適

  任何一個新事物都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完善,媒體融合獎在評選類別設定、標准、要求等方面也有一個逐步調試、漸進完善的過程。一方面,新聞傳播傳統的標准被打破,界限逐漸模糊﹔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產品形態豐富,許多形式和樣態都在發展之中。因此,評選的規則和要求也需要根據新媒體實踐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也是管理者、業界、學界對新媒體發展認識逐漸深入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在規則制定上要做到既堅守又不保守,既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守專業能力,也需要解放思想,認識融合發展規律。同時,規則不能拘泥於具體類別和形態而失之於過細,也不能過於寬泛而失之於無規,這都需要在發展中把握大融合、大趨勢,既能代表媒體發展的最新成果,又能引領創新融合的方向。

  問題探討

  新聞性需加強

  總體而言,此次媒體融合獎類參選作品在新聞性、現場性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在融媒短視頻和融媒直播類中,主題性、成就性、儀式性的展示居多,真正具有新聞性、及時性、現場感的作品所佔比例並不大。尤其是突發新聞、現場新聞等新聞主力軍未成為參選作品的主要構成,最后的獲獎作品也反映出這一問題。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媒體融合現實發展的一個側面,在重大主題、重要活動、典型宣傳上往往能形成集中規模的創新產品,但在常規新聞報道中還需要提升創新、創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報送者對媒體融合獎評選標准和要求的誤解,這需要我們積極利用獲獎作品來引導申報。

  內涵需提升

  參選作品中體現技術創新的作品多,但把技術、內容、形態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融合發展的高水平作品還不夠。有的作品只是展現了技術開發的可能性,而在新聞價值挖掘、主題提煉、內容敘事的連貫性、體驗的友好性等方面多有缺失,這就使作品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欠缺。有的作品過於強調單一的技術運用,缺乏融合思維,難以形成綜合效應。有的作品和報道方式甚至只是單純的技術噱頭,博人眼球而沒有真正在內容和形態上形成創新。由此,作品的主題凝練、人性挖掘、價值引領和故事講述方面缺乏吸引力。

  新技術產生新內容,但新技術是為人服務、為內容服務的,越是在技術賦能的新媒體時代,越不能落入技術決定論的誤區,也不能讓技術成為“一招鮮”的手段,而使作品成為炫技的蒼白軀殼,難以形成持續的影響力。

  摒棄簡單效仿

  在參選作品中,也存在簡單模仿之勢,這也間接反映了當前媒體融合發展中作品創新創優的問題。當一種手法、方式和形態成為爆款的時候,跟風之作接踵而至。類似於短視頻《紅色氣質》《公仆之路》的圖片三維可視化、現場同期聲與動畫虛擬場景等手法,有作品畫虎不成反類犬。而“央廣主播的朋友圈”虛擬朋友圈傳遞信息的形式,也有作品完全效仿,但在專業性和技術性上不足。從中,我們雖然看到主流媒體和爆款產品的示范效應,但也暴露了技術更迭中,媒體的獨立創新意識不強,未能獨立探索技術開發的可能性和創意的豐富性,盲目跟風,違背了創新的本義。

  結 語

  總體而言,本次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作品代表了新聞界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成果、新進展。當前,以中央媒體為龍頭、省級媒體為骨干的媒體融合發展格局,有利於引導媒體創新內容、形式、手段反映群眾呼聲、引導輿論熱點、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掌握多媒體傳播技術、提高全媒體採編能力。媒體融合獎開局順利,為以后的評獎奠定了基礎。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