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什麼樣的網絡作品能獲得中國新聞獎

——對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網絡作品的觀察

黃楚新 鄭智文
2019年03月26日09:3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什麼樣的網絡作品能獲得中國新聞獎

  今年中國新聞獎獲獎網絡作品關聯重大議程、把握時代脈搏,關注輿論焦點、緊扣社會熱點,運用多元技術、注重創意表達,為媒體融合樹立了旗幟、提供了范本。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宣傳部批准,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作為我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每年中國新聞獎的評選都吸引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已經揭曉,筆者作為此次中國新聞獎的評委,參加了初評和終評,認真審讀了包括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網頁設計、網絡專欄、國際傳播在內的約250件作品,其中經過初評,58件網絡作品參選,最終共28件作品獲獎。

  此次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獲獎作品中,央視網制作刊播的網絡專題《央視網零首頁十九大特別報道矩陣設計》榮獲特別獎,這是繼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后連續兩年有網絡作品獲此殊榮﹔中國日報網制作的國際傳播作品《Changing China: The Hometown of Pandas Goes Global(變革中的中國:熊貓故鄉走向世界)》在海外視頻社交網站的觀看次數突破了1.2億人次,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標杆力作﹔華龍網制作的網絡專題《絕壁上的“天路”》,突破傳統重大主題宣傳風格,以喚起受眾情感共鳴的形式,結合新興技術手段,設置多種產品傳播矩陣,發揮了網絡主流媒體報道重大議程、傳達核心價值的作用。

  縱觀此次中國新聞獎獲獎網絡作品,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網絡作品堅守內容質量、結合網絡特色、運用多元技術講好了中國故事。

  獲獎網絡作品特點

  關聯重大議程,把握時代脈搏

  重大題材始終是媒體報道的絕對主角。媒體通過對重大題材的報道,傳達重要時政信息,解讀重大時事政策,引領正確輿論導向。此次網絡新聞獲獎作品主要關注十九大會議、脫貧攻堅、“一帶一路”等重大議程,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記錄偉大時代。

  獲獎作品中,共有7部作品直接與十九大會議相關聯。從報道角度來看,既有宏觀的全面式專題報道,也有相對微觀的十九大代表訪談。其中榮獲特別獎的網絡專題《央視網零首頁十九大特別報道矩陣設計》,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報道十九大會議內容,傳達十九大會議精神。通過豐富的組合形式,根據大會的進程,利用傳播矩陣實現多層次多樣態信息的傳遞,確保了會前預熱期、會中集中報道期、會后發酵期、報告精神學習期不同階段報道節奏的遞進。符合中國新聞獎所遵循的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呼聲,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記錄偉大時代的宗旨。①對十九大代表的訪談同樣值得關注。央廣網制作推送的《十九大代表說|王民:要把自己放在既重要又平常的位置》,以全國為數不多、連續四次當選黨代表的老黨員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為採訪對象,不僅使用相機、攝像機等傳統設備,還使用無人機等新興技術,生動展現了國之重器巨臂擎天的壯觀風採。同時,訪談緊扣十九大主題主線,展現了中國制造進入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

  “脫貧攻堅”亦是本屆新聞獎網絡作品的主要選題之一,有5份獲獎作品與此緊密關聯。2015年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要確保中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②在這五篇獲獎作品中,有對現階段脫貧工作總結的作品,特別是華聲在線制作推送的網絡專題《十八洞的19張笑臉》,以小見大,以“精准扶貧”代表地區十八洞村的脫貧經歷為典例,融合圖文、動漫、音視頻、H5等表達方式,呈現十八洞村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精准幫扶下實現脫貧后村民們幸福的生活。而由北部灣在線刊發的網絡評論《“先進”盆景化凸顯政績觀被扭曲》和伊犁新聞網刊發的網絡評論《“一口水也沒喝上”的扶貧問題出在哪兒?》兩篇獲三等獎的作品,則尖銳地指出現階段扶貧工作出現的問題,發揮了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體現了新聞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關注輿論焦點,緊扣社會熱點

  傳遞信息、反映和引導輿論是新聞的天職。好的新聞作品應該關注輿論焦點、緊扣社會熱點,及時反映和引導輿論,維持輿論場的穩定。作為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中國新聞獎的部分獲獎作品關聯重大輿情事件,緊扣社會熱點,作出合理分析與解讀,對於引導正確輿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良好的助力。

  獲網絡評論一等獎的作品《極惡!拿慰安婦頭像做表情包,良心何在!》,對網絡上流傳的電影《二十二》的表情包進行深刻抨擊。該表情包以電影中慰安婦老人們痛苦哭泣的場景為圖,並配以“我真的委屈啊”“無語凝噎”等文字,娛樂化解讀這些老人的苦痛經歷,無視民族的難愈疤痕。該篇評論以嚴謹的結構、清晰的邏輯、充分的論証,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捍衛公序良俗,同時深入問題本質,對社會道德問題提出深刻獨到見解,語言亦不乏網絡表達輕盈活潑的特質。尤為可貴的是,在輿情爆發僅半天便做出快速反應,得到眾多主流媒體及自媒體的廣泛轉發,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獲二等獎的網絡評論《於歡案直播,讓公眾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針對2017年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於歡案”終審直播,深刻剖析該案網絡公開庭審的重大社會意義,點明司法公開對於建設法治社會、推動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作者在觀看直播時快速成稿,在庭審結束半小時內即發布該評論,第一時間把握輿論主動權,充分體現了網絡評論准確及時、快速反應的特點。

  除社會熱點事件外,此次獲獎的網絡作品也有關注國際形勢、兩岸關系,解讀熱點問題的新聞作品。由中國新聞網制作的網絡訪談《權威專家解析印軍非法侵入我國領土的背后》,緊扣印軍非法侵入我國領土的新聞熱點,通過對權威專家的採訪,結合時事形勢,深刻剖析印度所作所為的意圖,解讀中方的反制措施手段。該訪談時效性強、信息豐富,播出后引發境內外網友熱議,有效穩定了國內輿情,提升了我國對外傳播力度。同時,中新網發揮融媒體優勢,多渠道進行該訪談的直播推廣,並結合訪談亮點刊發多條稿件促進二次傳播,擴大影響力。此外,中國台灣網刊發的網絡評論《用“創”的力量找回“茫”的迷失》,同樣緊密聯系熱點,通過兩岸不同的年度漢字回顧點評2017年兩岸關系,解讀當下兩岸形勢,有助於引導兩岸網友凝聚共識,正確認識理解兩岸關系。

  運用多元技術,注重創意表達

  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網絡作品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報道已逐漸成為網絡作品共同的追求。文字、圖片、視頻、flash早已成為許多網絡作品的必備元素,而H5、VR、直播以及近年來大熱的短視頻也逐漸被運用到網絡作品中,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作品借助新技術,相較於傳統媒體能傳遞更多信息,帶來更多觀感上的體驗,擴大新聞作品的影響力。堅守內容質量,結合前沿技術,注重創意表達都應是優秀新聞作品所具有的特性。

  獲得網頁設計二等獎的作品《打開這幅手繪長卷,帶你一起“川”越5年!》,用色彩水墨風格的畫卷形式,以多場景動態H5無縫連接方式進行呈現,並融入GIF動畫作為“彩蛋”,設計處處體現創新及用心。該作品重視場景搭建,立體呈現蘆山地震災區3年重建、四川自貿試驗區挂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建等15個場景,以一鍵滑動的便捷方式、輕量化的閱讀體驗、創新性的交互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示四川過去5年在政經民生領域的重大變化,引發網友共鳴,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

  由新華網制作推送的網頁設計作品《“新時代 新征程 新篇章” 新華網十九大大型融媒體專題》,設置豐富多樣的欄目,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動畫、H5、輕應用、交互游戲、全景體驗等全媒形態相互配合,報道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傳達十九大會議精神,解讀十九大會議內容。據介紹,新華網高度重視相關專題報道設計工作,組建骨干團隊提前半年精心策劃,專題共承載中文文字稿件925條、圖片638張、視頻426條。同時,為順應移動傳播發展的趨勢,新華網不僅實現了所有頁面移動終端全適配,還打通兩端界限,開發出一鍵直通移動平台功能,使更便捷的瀏覽成為現實。前沿技術的合理運用結合精良的制作,使得該專題在十九大期間訪問量高達1.5億,得到網友的一致點贊,展示了主流媒體全媒體形態報道的風採。

  問題及趨勢展望

  此次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整體質量上乘,既報道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出了良好的社會風貌,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尖銳指出社會問題的作品。但筆者在評選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民生選題較少,有些作品不太接地氣兒﹔部分作品“網味”不夠,僅是在網絡上發表,但缺乏網絡特色。

  選題相對集中,民生選題較少

  中國新聞獎獲獎網絡作品需要為重大議程發聲,為時代發聲,但也要聆聽人民的聲音,做人民的“傳聲筒”。在此次獲獎作品及參評作品中,與民生相關的選題相對較少,難以聽到群眾的聲音。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明確指出:開展“兩獎”的評選,旨在展示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和“走轉改”活動成果,深入反映群眾呼聲。希望在以后的選題方面除重大主題外,能有更多涉及民生方面的選題,真正發揚“走轉改”精神,全面反映社會生活,用心傾聽人民聲音、傳達群眾訴求。

  部分作品“網味”不夠,缺乏網絡特色

  網絡作品相較於傳統新聞作品,可以打破時空限制,依靠多媒體呈現更多形式內容,同時可以憑借互動渠道達到更優傳播效果。因此,網絡作品的網絡特征不可或缺,網絡特征的有無及結合程度成為中國新聞獎網絡作品評選的重要標准。以網絡評論為例,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強調網絡評論要具有鮮明的網絡特色。而在此次評選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網絡作品僅僅是形式上的網絡新聞,採用固定的模式,套用成型的模板,生硬糅合。單獨拿出觀察,難以分辨出是在網絡傳播還在傳統媒體呈現。好的網絡作品不應僅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的堆疊,更應是技術與內容的融合,以優質的內容結合網絡的特性,可達到更優的傳播效果,擁有更強大的傳播力度。中國新聞獎自2006年首次設立網絡新聞獎以來,網絡作品的發展迅速,成果顯著,但仍需繼續變革傳統思維,呈現出更多更優更具“網味”的網絡作品。

  此次中國新聞獎首設媒體融合獎項,旨在順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媒體融合在我國已進行多年,成果斐然,但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媒體融合停留在表層,只是“技術加內容”,將形式創新等同於融合創新,難以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③在傳統媒體不斷尋求轉型的今天,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的設立無疑為媒體融合樹立了旗幟,提供了范本,有力助推了更深層次的媒體融合,為媒體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黃楚新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鄭智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2018年度)》,中國記協網,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2/13/c_136969775.htm,2018年2月13日。

  ②《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2/content_5142197.htm,2016年12月2日。

  ③黃楚新、彭韻佳:《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現代傳播》2018年第4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