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軟制度”塑造職業價值共識與規范共識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獲獎作品評析

陰衛芝
2019年03月26日09:4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軟制度”塑造職業價值共識與規范共識

  一年一度的中國新聞獎定評會是新聞界的盛事,也是對“什麼是好新聞”的一次再理解、再定義和再傳播。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導的這場評獎,屬於“軟制度”設計,它通過參與資質的限定、程序的安排、多元參評主體的共商,影響和塑造著中國新聞界的職業價值觀。

  評獎制度塑造職業價值觀

  任何文化都是在時間上的凝結。中國新聞獎歷經28屆,已經成為一種新聞制度方面的文化。“在文化人類學中,凡是能給人的行為以規約的社會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界定為制度。”①新聞評獎制度明確新聞行業的規則,屬於一種媒體單位自願參與的“軟制度”。“軟制度”的特征在於,它不直接約束從業者的行為,而是通過獲獎作品的選拔和昭示,修訂、明確、強化其職業價值觀。這種對新聞作品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行為,是透過作品說話,並將職業傳播者的職業價值觀具體化、情境化。“正是新聞評獎包含著的這種肯定性的價值判斷,必然會對一定歷史階段的新聞生產和新聞消費的建構產生相當的作用。”②

  評獎是新聞行業“價值共識”形成的途徑

  這裡所說的“價值共識”指的是職業新聞人在新聞價值觀念上的共識。楊保軍認為,新聞價值觀念是新聞觀念中最根本的、靈魂性的內容,它決定著新聞傳播的目標、方向和理想,是新聞觀念中的核心內容。“廣義上的新聞價值觀念專注於新聞傳播的價值取向、價值理想問題,在根本上決定著狹義層面的新聞價值觀念。”③這裡的狹義層面的新聞價值,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新聞的日常判斷,即包括重大性、反常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

  在新的傳播生態中,人們對新聞價值觀的理解呈現出沖突、多元的現狀。中國新聞獎評獎程序及結果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將行業管理者、業界精英、學界專家組織在一起,多元主體間的不同觀念得以匯聚、碰撞。針對選送作品進行討論的過程,“好作品”的標准逐漸清晰,分歧得以適度消除,從而找到價值共識、達成價值共識。這種價值共識體現在獲獎作品中,使之成為業界仿效的對象、新聞學子學習的范本,從而凝聚起職業共同體更大范圍的價值共識。“作為我國綜合性新聞最高獎,中國新聞獎的評選集中體現了國家主流價值觀、文化觀,成為媒體和記者衡量新聞價值的指揮棒。”④

  28年來,中國新聞獎一年一度,從實踐層面獲取、匯聚新聞觀念的價值共識。同時,這種價值共識與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需求相適應,如當下增加的“凝聚共識”的傳播價值觀念,就與習總書記提出的媒體工作者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務要求相符合。

  評獎是對新聞行業“規范共識”的再度強調

  規范性共識屬於義務性共識,是指對於採編等傳播行為能否形成協調一致的看法和做法。規范共識與價值共識之間,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而是彼此糾纏、相互關聯的。簡言之,新聞職業價值觀需要綁定一套更為明確的行為規范得以落實。新聞傳播的規范共識不僅僅是程序正義的體現,也是一套價值體系推廣中便於操作的“抓手”。

  4年前,在初審和定評兩個程序之間,中國新聞獎增設了更為嚴格的“審核委員會”環節。“審核委員會”的出現,既是“提升中國新聞獎評獎公信力的需要”,也是“適應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⑤它的職責是篩除候選作品中的虛假新聞、有政治或文字差錯的新聞。唐緒軍在本屆定評會上,談到設立“審核委員會”的初衷在於:維護獲獎作品的權威性,為整個中國新聞界評選出堪稱職業標杆的優秀作品,使之能夠立於當下,無愧歷史。“法莫如顯”,“審核委員會”強調的“一個錯別字取消評獎資格”的標准表明,新聞業務的精湛程度與用心程度,都屬於新聞人的“看家本領”和“基本功”,從未過時﹔正好相反,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數量遠超機構媒體的時代,職業傳播者對傳播規范的共識和堅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闡理論·聚民心·強細節

  密集觀看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訪談和現場直播等電視參評作品后,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絕大多數的電視新聞工作者制作的新聞作品價值觀明確、手法精湛、制作精良。受到評委認可的電視節目需要具備以下兩個特點:在選題和內容表現上符合新聞價值觀念的某項內容,比如凝聚共識,塑造共同記憶﹔節目的制作手法突破了原有電視節目的表達方式,具有“形式創新”的樣式。“好的作品”無論選題大小,也不分大事件或小人物,它生產的意義對於構筑中國當代新聞價值觀念大廈有著添磚加瓦的作用,就可以獲得廣泛的認可。以下簡單列舉一二。

  闡理論:電視人的形式創新

  湖南廣播電視台選送的《烏托邦是座什麼島》是六集系列訪談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的第一集,獲本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訪談類二等獎。這期節目講述了“空想社會主義332年歷程中的代表人物和故事,闡明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理想,變成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的進步意義、歷史缺陷、現實意義等理論問題。”⑥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解讀,一直都是媒體的核心工作。理論話題本就深奧難懂,評委們對於這期理論電視節目呈現出的接近年輕人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的理論闡述、以故事帶理論的表現手法、精美的圖像和情境化的處理深感驚喜。這個節目,制作方“成立了由國內知名的相關理論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還面向社會征集節目舞美方案12套,深入學校採訪征集熱點問題400多個”,⑦制作團隊充分准備,利用多元的媒介手段,搭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普通觀眾之間的橋梁,創新了理論電視節目的闡釋方式。

  新型傳播生態中,內容仍然為王,但不再是唯一的王。“如何傳播”的形式創新已經成為優質內容的一部分。面對目前嚴肅電視節目到達率的危機,湖南廣播電視台的電視人激發了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於嚴肅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上已經落后的現實而言,愈加寶貴。

  聚民心:凝聚力量的電視直播

  人類共同經驗、共同記憶往往具有“凝聚”的力量。“電視媒介在表現儀式時能夠形成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的統一,能夠打破地理空間的界限,共同參與到儀式現場,形成一種‘天涯共此時’的親歷感,能在特定時空激發國民內心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形成強大的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⑧

  由中央電視台集體創作的《前進吧!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為了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及我軍歷史上首次沙場閱兵的現場直播,獲電視直播類節目一等獎。在長達4個小時的直播特別節目中,中央電視台投入520余人的團隊,設置58個直播機位,大投入、大手筆,制作精良。

  節目的開篇鏡頭和考究的解說詞,瞬間使得磅礡氣勢扑面而來。四個坐標、四處標志性建筑,見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年的成長歷程。第一個坐標是江西南昌牛行車站舊址、南昌建軍雕塑廣場,每個鏡頭都波瀾壯闊、氣勢恢宏。配發“人民軍隊90年征程從這裡出發”“牛行車站:起義部隊曾在此集結”的字幕,與解說員雄渾的語調配合在一起,震撼人心﹔第二個坐標是延安寶塔山,三段字幕“寶塔山見証革命聖地激情歲月”“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延安見証黨和軍隊的成熟成長”,鏡頭緩緩上移,帶著觀眾走進那段崢嶸歲月﹔第三個坐標是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音樂恢弘,令觀者蕩氣回腸、產生心靈共振﹔第四個坐標即此次電視直播的目的地內蒙古朱日和,我軍最大的戰術訓練場。

  這場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體現了中央電視台精湛的業務水准。這是一場傳遞信息的直播,也是傳播者生產意義、與觀眾共享意義的過程。節目使用豐富的語言符號系統(解說詞、同期聲、屏幕文字等)、非語言符號系統(實況音樂、實況音響)、畫面符號系統(景別、角度、運動等),讓1.9億人以觀看的方式,間接參與到了國家認同建構的過程當中。看著大漠中整齊劃一的軍隊列陣,聽著受閱官兵令人震撼的腳步聲,國家與民眾有了共同的“集體記憶”。

  強細節:地方台作品出彩

  除以上提及的重大主題作品外,地方台制作的普通人的故事也另有一種價值關懷。這些新聞報道之所以得到評委的青睞,就在於作品表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理想,生動的細節表現令人感慨、感動。

  《減產為何卻增收?》是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選送的電視評論節目,獲電視評論類一等獎。這期節目的背景是農業供給側改革。黑龍江連續多年種植質量較差的水苞米,產量很高,但質量較差。省政府提出了“注重質量、注重市場需求、注重效益”的新型發展思路。當地一位農民不理解,堅持種植水苞米。結果,產量很高但賣價極低。“一畝地買不了一根冰棍,哎呀給我這牙疼的,腦子嗡嗡的。”一句話,把焦慮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位農民有著東北人特有的表現力,淳朴真實又夸張,觀眾感慨其遭遇的同時,也忍俊不禁。評委集中審看時,這個情節帶來了一片笑聲。

  地方電視台在選題、拍攝資源和條件上,與中央電視台相比並不佔優勢,但卻容易找到與“三貼近”原則要求相一致的題材和主題,能以生動的細節展現當地人的真實生活狀態。這也是評委們在觀看地方台節目時特別關注的內容。

  山西廣播電視台獲一等獎的電視專題《劉桂珍:四副擔子一肩挑》,講的是段家灣村曾是一個貧困村,劉桂珍一副小身板挑了四副重擔:38年的村醫、29年的鄉村教師、18年的村支書、14年的村委主任。問怎麼能有這樣的人,她的表達簡潔直接:“我不干誰干?” 採訪對象一句話,有時就能夠成為節目的亮點。

  另外,兵團廣播電視台選送的《吐遜古·黑力力:一步一步朝著夢想前進》節目獲電視消息三等獎。作品講述了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女孩吐遜古·黑力力,婚后依然堅持學習,取得中專文憑、找到工作、當選圖木舒克市人大代表,一步一步朝著夢想努力的故事。從制作上看報道不算精致,但細節豐富,生動表現出了一位普通的南疆農村女性努力上進,最終贏得婆婆、丈夫支持的故事。

  建議及討論

  開放資質,讓多元傳播主體都有參評資格

  作為新聞作品的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的參評主體一直是那些經國家正式批准的報社(報業集團)、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新聞網站。即便是今年中國新聞獎首增的“媒體融合獎項”,“新聞網站”也依然被限定為“新聞單位和新聞宣傳主管部門主辦的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網站。”

  互聯網技術賦予了更多組織、機構和人員傳播能力,但中國新聞獎仍然排除了“非職業傳播者”。這種資質限定,具有激勵職業傳播者創新、淨化傳播環境的正向價值,但也將評獎與現實中生動活潑的輿論生態截然分離。因為,排除參評資質,並不能排除非職業傳播者的傳播力和信息影響力。如何將評獎范圍與輿論范圍進行標准設定上的聯接,這是未來值得探討的話題。

  多元主題,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並舉

  從獲獎作品整體來看,重大題材、成就報道、典型人物報道獲獎較多,對行業和社會起到了價值觀念的凝聚和引領作用。但同時,獲獎作品中較少有體現社會監督和瞭望功能的新聞作品。7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重要指示:要一查到底、嚴肅問責,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堅決守住安全底線。類似醫藥食品安全等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話題,希望在未來的獲獎作品中得到相應的呈現。

  結 語

  一次評獎,能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新聞價值觀念。本次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在選題內容上有的重大深刻,有的以貼近性取勝。大手筆、大制作的重大選題節目震撼人心,小角度、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亦能打動人心。它們在不同的層面和維度,共同形成了一套多維立體的新聞價值體系。希望這場程序嚴密、多元主體參與的大型評獎活動,能夠配套更廣泛的宣傳、傳播,使得獲獎的優秀作品真正成為從業者、新聞學子的學習范本,讓中國新聞獎評獎這個“軟制度”產生 “硬效果”。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16BXW094)﹔中國政法大學校級項目(17ZFG86002)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注釋:

  ①趙靖偉、司漢武:《關於制度的社會學研究綜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②蔡尚偉、馮結蘭:《制度設計視角下的中國新聞獎——兼論中國新聞評獎制度的改進》,《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2年第2期。

  ③楊保軍:《新聞觀念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頁。

  ④顧廣欣:《從中國新聞獎評選看我國主流新聞價值觀》,《東南傳播》2008年第3期。

  ⑤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新聞獎評選報告(第二十七屆)》,新華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

  ⑥⑦參見《烏托邦是座什麼島》作品簡介。出處: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網頁。

  ⑧劉燕:《國家認同建構的現實途徑——大眾媒介與“想象社群” 的形成》,《浙江學刊》2009年第6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