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主題小切口的地方媒體實踐
——以獲獎作品《 “我在中國社區矯正的日子” 》為例
用志願服務打開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家門,用充分尊重贏得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信任,用耐心真情化解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疑慮。通訊《 “我在中國社區矯正的日子” 》主題重大,但切口很小,內容真實生動,展現了中國司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詮釋了中國司法的人文溫度,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中國的開放包容和文明進步。
在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金華日報通訊作品《“我在中國社區矯正的日子”》有幸獲一等獎。至此,金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已連續8年問鼎中國新聞獎,累計有9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3件。
《“我在中國社區矯正的日子”》是一篇將新聞視角對准境外社區服刑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客觀、公正、深入報道境外服刑人員在中國接受社區矯正的新聞作品。該作品通過3名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真實案例,生動展現了中國司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詮釋了中國司法的人文溫度,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中國的開放包容和文明進步。
主題重大,但切口很小,內容真實生動。在一些西方人士始終對中國司法公正抱有偏見的大背景下,這篇作品中外籍人士的“現身說法”,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用志願服務打開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家門
作為唯一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城市,浙江省義烏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目前,每年有50多萬人次的境外客商前來義烏採購小商品,常駐義烏的境外客商超過1.3萬人。在龐大的外商群體中,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殊群體——境外社區服刑人員。
從法律層面看,社區服刑人員同樣屬於犯罪人員,只是與在監獄裡服刑的犯罪人員相比,所犯罪行較輕,對社會危害相對小一些,因此不用入獄服刑。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律,社區服刑人員必須接受社區矯正(針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犯罪行為較輕的對象所實施的非監禁性矯正刑罰)。在旁人眼中,社區服刑人員顯得有些特別,一般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在社區服刑人員中,還有一個更加特殊的群體——境外社區服刑人員,他們是在我國接受社區矯正的境外服刑人員。與境內社區服刑人員相比,境外社區服刑人員因其特殊身份,往往更不為常人所知,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自然難上加難。
2017年4月初,金華日報記者獲悉這樣一條信息:義烏市是我國接收境外社區服刑人員最多的縣級市,自2006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探索,義烏的境外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這條信息當即引起記者的極大興趣。這些境外服刑人員違反了哪些中國法律?對於中國的司法判決,他們是否心服口服?他們是否配合中國的社區矯正工作……圍繞這些備受讀者關注的問題,記者准備前往義烏採訪。
但咨詢司法部門后得知,採訪服刑人員有嚴格的程序要求。而且,一些境外服刑人員內心對中國司法判決存在抵觸情緒,如果在採訪期間把握不好尺度,很難得到他們的配合,甚至還會引發外交問題。因此,司法部門建議記者不要採訪境外服刑人員。
為了消除司法部門的顧慮,記者決定先做一些外圍工作。經了解后得知,司法部門會定期組織法律志願者上門宣教,目的是提高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法律意識,更好地配合社區矯正工作。於是,記者主動提出:能否以志願者的身份,定期跟隨法律志願者上門宣教?經過協商,司法部門和法律志願者服務機構同意了記者的提議。
在之后1個多月的時間裡,金華日報記者以志願者的身份,多次與法律志願者一起,對在義烏接受社區矯正的境外服刑人員進行上門宣教。為了更好地完成志願服務工作,記者提前學習了相關法律法規及涉外活動注意事項。參與志願服務期間,記者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想方設法地為境外服刑人員提供專業解答和相關幫助。在此過程中,始終沒有透露自己的記者身份。由於志願服務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境外服刑人員對記者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抵觸逐漸變為配合,這為下一步的採訪打下了堅實基礎。
用充分尊重贏得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信任
上門宣教期間,記者對接受社區矯正境外服刑人員的違法經過、個人情況及實際矯正效果有了全面了解,從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新聞素材。此后,記者開始著手正式採訪。
考慮到一些境外社區服刑人員對自己在中國服刑一事比較隱諱,為了順利完成採訪,記者並沒有急著亮明身份,而是先請司法部門幫忙,提前征求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個人意見。如果對方願意接受採訪,再亮明記者身份﹔如果不願意接受採訪,就尊重對方意見,另行篩選其他的採訪對象。在征求意見過程中,記者自己不出面,這樣可以避免“身份暴露”引起的尷尬,也不會對今后的日常宣教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在先期征求境外社區服刑人員個人意見的基礎上,記者又結合義烏的外貿進出口特點,分別從年齡、地域、案件類型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最后篩選出古斯、佳奇、歐力3名境外社區服刑人員。
其中,古斯是伊拉克人,40多歲,已在義烏經商10多年。他的妻子是中國人,目前和他一起在義烏做生意。2014年10月,古斯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罪(買賣報關單),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
佳奇是印度人,30多歲,因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十個月,緩刑兩年零六個月。2016年7月,他開始在義烏接受社區矯正。
歐力是土耳其人,20多歲。2015年3月,因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在義烏接受社區矯正的境外服刑人員中,最多的就是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
採訪期間,記者始終像朋友一樣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名採訪對象,充分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加上之前的志願服務環節留下的良好印象,很快就贏得他們的信任,採訪進行得十分順利。3名被採訪對象都敞開心扉,坦誠地交流了自己對中國社區矯正工作的一些看法,佳奇還數次落淚。
為了提高稿件的深度和專業水准,記者特地邀請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院長、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馬洪撰寫了一篇題為《為有溫度的社區矯正點贊》的專家點評,作為稿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篇短小精煉的點評中,馬洪這樣評價義烏境外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工作帶來的正面效應:“在中國司法備受外界關注的大背景下,境外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工作就像一扇透視中國司法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窗戶。通過這扇窗戶,外界既看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刑罰原則,又感受到了充滿人性化關懷的司法溫度……”
為了拓展稿件的厚度,記者又以“新聞鏈接”的方式,對境外服刑人員社區矯正“義烏模式”的六大舉措進行簡要解讀,以豐富稿件內涵,便於讀者對社區矯正“義烏模式”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用耐心真情化解境外社區服刑人員的疑慮
在以法律志願者身份走訪期間,記者發現境外服刑人員對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積極配合,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第二種是半信半疑,心裡有情緒但嘴上不說﹔第三種就是排斥抵觸,消極對待,甚至頗多怨言。
針對上述三種情況,記者在確保完成採訪任務的同時,充分利用自己的記者和法律志願者身份,與律師一起,耐心、細致地做好宣傳教育、法律服務、心理疏導等工作,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對一名韓國籍境外服刑人員進行走訪時,記者發現其對社區矯正工作存在嚴重的抵觸情緒。了解后得知,對方在義烏開了一家韓國料理店,料理店與住處較近。春節期間,他在料理店吃飯時喝了一些酒,之后因為找不到代駕,就心存僥幸地自己開車回住處,結果在途中被查酒駕的交警攔下。最后,他因醉駕被判緩刑,需要在義烏接受社區矯正。他原本打算春節后到杭州開一家連鎖店,結果因為社區矯正期間不能離開義烏,開連鎖店的計劃隻能暫緩實施。在韓國,醉駕一般隻會罰款,不會入刑,這讓他感到很委屈,認為中國對酒駕管得太嚴。於是,記者與同行的律師一起,對我國醉駕入刑的原因及醉駕危害等內容進行耐心宣講。最后,對方誠懇地表示,今后一定會嚴格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積極配合社區矯正工作。
在對伊拉克籍境外服刑人員古斯進行走訪時,古斯一口氣向記者拋出兩個問題:在義烏,並非隻有他一個人買賣報關單,為什麼一定要抓他?社區矯正期間不能離開義烏,這給他的生意帶來很多不便,為什麼他不能離開義烏去別的城市談生意?
對於古斯的兩個疑問,記者與隨行的法律志願者一起作了耐心解答。最后,古斯心悅誠服地表示,今后一定會安心接受社區矯正,爭取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在耐心做好解釋、宣教的同時,記者還積極為境外服刑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比如,在對印度籍境外服刑人員佳奇進行走訪時,他特別說道,自己被判刑后不久,妻子和孩子因簽証到期,不得不回到印度。盡管后來可以再次辦理簽証,但每次來華時間隻有1個月,且往返一次要花數萬元費用。為了節約開支,他每天隻能通過微信視頻與家人聊天,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如果有可能,他希望中國有關部門能放寬妻子和孩子的簽証期限。
那次走訪后,記者與法律志願者一起,將佳奇的心願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之后,司法部門和出入境管理部門結合佳奇的社區矯正表現,積極為他的妻子、孩子來義烏提供便利。幾個星期后,當記者再次隨法律志願者到佳奇家裡走訪時,他的妻子和3個孩子都已來到義烏。佳奇還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次妻子和孩子來義烏,除了正常的1個月時間,還可以延期1個月。為此,他非常感謝中國司法、外交等部門給予的大力幫助。
在採訪之后的寫稿環節,記者始終將內容的真實性放在首位。對於一些存在疑慮的細節反復核實,確保稿件准確無誤。因為記者知道,對於涉及中國司法公平公正這樣的重大主題報道,內容越真實、切口越小,稿件才越有說服力和生命力。在稿件的採寫過程中,金報集團陳東社長給予了諸多指導和幫助。稿件拼版后,他又對稿件進行了精心修改。
這篇作品刊發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時任司法部主要領導對這篇報道給予充分肯定,司法部官方微信在第一時間全文轉發。此外,搜狐網、浙江在線等眾多媒體也及時全文轉載。不少在義烏的外商也紛紛在朋友圈轉發這篇作品,對中國司法的公平公正及人性化管理給予高度評價,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作者系金華日報義烏新聞中心副主任、主任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