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地久天長》很動人,但缺少力量

馬 彧
2019年03月27日08:12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地久天長》很動人,但缺少力量

  《地久天長》劇照

  《地久天長》近3個小時,但整個觀影過程並不乏味,比起王小帥的其他電影《闖入者》或《青紅》,《地久天長》和觀眾的關系更親密,也更易產生共情。這種大時代背景下的普通家庭故事,讓人想到張藝謀的《活著》,甚至可以說,《地久天長》是一種延續,繼續講述中國家庭如何面對和消解苦難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展現出一種中國式的生存哲學。

  可是,深夜走出影院,我不免還是有些困惑——如果電影只是講述一對失獨夫妻的心靈療愈,只是講一些極端個人化的生命經驗,那是不需要3個小時的,也不需要鋪墊那麼多。但是,如果故事情節的核心推動力不是“普遍意義的”(基數很大,但失獨、人流后不能再懷孕仍算是小概率事件),那電影就始終只是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能感動人,卻無法產生力量。劉耀軍、麗雲這樣的父親母親,善良、懦弱、隱忍、沉默,依然是我們熟悉的關於父母的那些“刻板印象”——中國好人。王景春和詠梅奉獻的優秀表演,只是幫助觀眾強化了這一印象。

  王小帥肯定不滿足於此,電影上映前,他就發朋友圈強調《地久天長》不是苦情戲,“不是哭戲,不是哭戲,重要的事情說八遍。甚至不是電影,就是好長一段生活。”

  比起苦情戲,王小帥想表達得更多。《地久天長》大段篇幅講述了工廠的生活,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住在逼仄的集體宿舍裡,但這種生活卻是滿足而安定的。因為空間狹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常親密。這是“下崗潮”來臨之前中國工人階級的黃金時代,這座工廠就是一個“象牙塔”,保護著劉耀軍和王麗雲們。即便是因為懷二胎被迫流產,夫婦二人也並未因此減少對這個體系的認同。

  盡管電影非線性敘事打亂了敘事節奏,可以確定的是,劉耀軍夫婦“下崗”和失去兒子應該是屬於同一時間段。在電影中,生活在閩地海邊的劉耀軍認為“我們的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這既是他們失去兒子的感受,也是他們被集體放逐、被徹底邊緣化之后的感受。

  劉耀軍夫婦離開工廠,來到陌生的閩地,到底是被集體拋棄,被工廠放逐﹔還是因為難忍失子之痛,害怕再見到沈家人(以及其他有孩子的熟人),勾起內心的怨恨,而主動放逐自己?哪一個才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哪一個更具普遍意義?

  王小帥給了工廠生活那麼多篇幅,顯然是想將二者結合到一起,將時代之痛和個人之痛共同加諸到劉耀軍夫婦身上,一起壓彎他們的腰,他們的痛苦加倍,救贖和原諒、和解的力量也會加倍。但遺憾的是,這樣的表達效果適得其反。電影悄然地將時代之痛置換成了個人之痛,並通過時間和新的生命來消弭、縫合個人之痛,踏上了最常規的“療愈”敘事路徑。而且,由於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進一步令觀眾忘記了大時代的背景,隻關注這兩個個體本身。老實說,這種置換是中國電影講述“下崗”故事的重要策略,早年的《漂亮媽媽》就是將“下崗”問題置換成“下崗”女性問題,如今,《地久天長》也將“下崗”問題置換成了“失獨夫妻”關懷問題。

  這跟第六代導演王小帥以前的電影不一樣,從《青紅》《我11》到《闖入者》,王小帥都通過展現個體經驗凸顯歷史和時代,《地久天長》這次顛倒了,時代和歷史成了遙遠的背景,當然,這可能也是王小帥的主動之舉。以前,王小帥一直在講述工廠的工人家庭,但從並不喜歡反思和歷史感的觀眾層面看,“失獨”要比這些故事來得更具現實性,更有吸引力,更催淚,盡管也更淺近。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