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著力提升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

——“聚焦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系列之一

黃會林
2019年03月28日06: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著力提升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光影視界)

  配圖分別為電影《流浪地球》《十面埋伏》劇照。 制圖:蔡華偉

  電影作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形式,不僅在文化產業中具有引領作用,也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承擔著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文化使命。

  近日,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指出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將電影的發展同國家發展目標相對接,堅定不移推進電影強國建設,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從本期開始,“影視版”將陸續刊登“聚焦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系列文章,探討研究中國電影發展的熱點話題。

  ——編 者

  核心閱讀

  未來,海外電影觀眾將渴望進一步探索、挖掘和思考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核與歷史內涵,融入和沉浸到中國故事所設定的中國本土文化語境中

  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提升國際影響力,與中國電影產業和創作者息息相關。雖然國際電影市場的競爭態勢復雜,但中國電影未來仍有很大發展與傳播空間。

  自2011年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團隊開展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查研究。這是一項以海外觀眾為調研對象、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為核心指向的數據調研項目。目前已連續開展8屆,形成9篇共15萬字的調研報告,集結為7冊正式出版的論著《銀皮書: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收集了約126萬條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數據,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數據和研究依據。

  通過數據,我們可直觀感受中國電影“走出去”取得的成績,不僅能總結出一些有益經驗,給創作實踐些許啟示,也能發現不足、看到差距,為未來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方向。

  中國電影正逐漸打開新市場,對海外觀眾認知中國文化有正向影響

  根據8年來的數據調研發現:海外觀眾觀看中國電影頻率呈現較樂觀的發展態勢,對於中國電影有基本的接觸和了解,同時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和落實,尤其是“普天同映”的推廣,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范圍不斷擴大,正在逐漸打開新市場。2015和2016年,我們進行了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傳播調研。數據顯示,在華僑華人密集的東南亞地區,受訪者每年觀看中國電影數量平均超過2.8部,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的受訪者觀看中國電影數量也日益增高。

  無論是20世紀70年代走出國門的功夫武俠片,還是80年代更具創作者個人風格的電影作品,以及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中進步明顯的“重工業電影”,都在嘗試以不同題材和類型尋找海外傳播的路徑。

  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產品可以有效傳播和建構國家形象,對於海外觀眾認知中國文化具有正向影響。中國電影中呈現出何種國家形象和文化符號,與海外觀眾如何認識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作為2018年調研重點,課題組將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加以歸納,並考察歐洲觀眾對這些文化觀念的認知程度。受訪者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較為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偏重於中華傳統美德方面,如“重視家族關系”“具有愛國情懷”等﹔另一種更具現代意識,例如“追求人人平等”“注重公正法治”等。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評價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有關,對於中國電影中呈現出以人為本、愛好和平等觀念的認同程度越高,越容易認知更具現代意識的中國文化﹔而那些關注中國電影中家庭觀念、集體主義等方面的觀眾,更願意將中國文化與傳統道德相連。

  一些電影之外的因素同樣影響著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隨著中國電影的影響和國際旅游的發展,海外受眾對於中國的理解正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獨樹一幟的本土特征和人文氣息,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立身之本

  根據“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類型題材的偏好對國家形象認同的影響”的數據分析發現,反映現實生活的中國藝術電影在海外電影節或藝術院線獲得了較高的中國電影辨識度。相比於未來題材、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依托當下時空的情節描寫與人物刻畫,更能引起海外觀眾對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認同。

  無論何種電影類型,中國電影首先應該講述中國故事,應該隱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展現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智慧。在此基礎上,電影故事還應為人類共通的情感添加屬於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色,拓寬世界電影觀眾對人性和多元文化的認知。

  從電影《一代宗師》《紅海行動》到今年年初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影片類型和題材雖有差別,但皆根植於家國文化,飽含東方美學的意蘊。如,《紅海行動》以撤僑行動來表達“歸家”的心願,既符合人類普遍的價值信念,又能凸顯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流浪地球》具有中國獨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中國人對土地的情義。

  作為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優異的票房與口碑,更刷新了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的票房紀錄,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提供了新范例。《紐約時報》稱贊:“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了”﹔美國主流媒體奈飛(Netflix)將《流浪地球》翻譯成28種語言,面向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放映。《流浪地球》實現了對發達國家電影市場的全新突破,深刻體現了中國電影在文化的國際傳播過程中日趨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更重要的是,海外觀眾可以借助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歷史性機遇刷新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可以預見,未來,海外電影觀眾將不滿足於停留在感知一些孤立的中國文化元素的層面,還會渴望進一步探索、挖掘和思考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核與歷史內涵,融入和沉浸到中國故事所設定的中國本土文化語境中。獨樹一幟的本土特征和人文氣息賦予中國電影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將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立身之本。

  中國電影須迎接海外發行規則的競爭與挑戰,不斷完善電影工業下游環節

  2008年至2018年,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穩居全球票房第二,但從世界電影格局來看,中國仍處於邁向電影強國的行進過程中。2018年,美國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票房約28億美元,而中國電影在美國的票房僅有幾千萬美元,差距立現。

  在8年的調查研究中,我們注重找尋中國電影在傳播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所在。

  近幾年中國電影在敘事內容、視覺技術等方面推陳出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國電影在海外宣發層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還是制約了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效果。

  中國電影需要做好充分准備迎接海外發行規則的競爭與挑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給電影宣發帶來了不小的障礙與壁壘。目前,中國電影的海外宣發方案往往欠缺針對性,甚至不少電影都是在國內有了高票房、高口碑,才臨時決定嘗試海外發行。未來,中國電影宣發層面需不斷細化,將中國電影的傳播真正納入到國際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之中,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主流文化所接受。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行規律和商業模式,不斷完善電影工業下游環節。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世界呈現更為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不僅是新時代中國電影業的新發展,同樣也是人民的需求、歷史的召喚。繼續提升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