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用心抵達生活深處
面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面對它史詩般的激蕩變遷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各種感受與情感,我作為一個電影導演,都需要去努力捕捉它、呈現它,都應該誠實和庄重地面對它
藝術家可以給人們帶來一個開放的心態,哪怕僅僅給人們帶去一份對他人和其他生活的好奇。我們關注著身邊滿是變化的世界,用關注表達著關懷,我們想文以載道,想實現理想。拿起攝像機拍攝這些變化,或許是我的天命。
我拍大眾,拍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二十四城記》。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我對時代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過程中的個體命運很感興趣。這個出發點是個人的,但是影片在放映交流過程中產生了宏觀的解讀。什麼是宏觀?宏觀是跳脫細節去思考更加本質性問題的能力,比如對人類命運、對人與自然關系等的判斷——從個體出發到超越個體上升至對一個整體的呈現,進而理解、思考人類某個普遍問題,我認為是我們文藝創作需要彌補的短板。
今天,我們的觀眾和讀者正在慢慢學會面對個體的體驗和反應。以前的電影,觀眾可以直接把握住它在說什麼,比如《黃土地》是民族的根、《紅高粱》是生命的自由奔放,這是一種集體意識。當主體創作呈現得非常個性化時,當我們的文藝提供了千差萬別的個人感受和個人觀察時,就容易出現“看不懂”的反饋。“看不懂”並不是指故事,故事都看懂了,“看不懂”是指尚沒有一個為大家所熟悉的針對個體經驗的解釋框架。
從個體經驗出發的創作,對創作者也有很大的挑戰:無論是寫劇本還是拍攝,達到准確、深入,都是最難的。電影不管在形式上、結構上怎麼多變,核心一定是關注人是怎麼活著的、是怎麼彼此間產生各種情感的。對於人的關注和觀察力不能丟,要用心去抵達物質世界背后的深處,否則進入不了人物內心的核心地帶。
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尚沒有經歷太多起伏和時間歷練,沒有能力也沒有經驗從時間角度去理解人,所以我過去的電影比較多聚焦社會變遷給個人帶來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更多地回望人的情感,想事情、看人往往會從過去考慮到現在,會去感受人是怎麼被時間改變的。時間是抽象又是具象的,它是日日夜夜,是點點滴滴,它包含著人自身的變化,也包含社會的變化,相比較前者,后者可能更顯而易見、更激烈。當這個個體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結合到一起,十幾年時間對人的雕琢會帶來物是人非的感覺。
《江湖兒女》就是出於這樣的感受創作出來的。“江湖”本意是指有情有義,有男有女。不過我在影片中更想傳達的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這些年很多人都離鄉背井去陌生城市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遇,一路上經歷很多挑戰。所以這部影片雖然表現了一個變革的時代、復雜的生存環境和人際關系,但最終強調的還是“兒女”,是這些“人”在歲月中的體驗。我自己就見過很多這樣的人,經歷了很多這樣的事。人在不斷成長和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是需要家鄉的,家鄉是一個人的來路,我之所以不斷地拍攝山西生活,因為那正是我了解自己的角度之一。
對於我來說,一切紀實的方法都是為了描述我內心體驗到的真實世界。面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面對它史詩般的激蕩變遷,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各種感受與情感,我作為一個電影導演,都需要去努力捕捉它、呈現它,都應該誠實和庄重地面對它。(人民網記者梁培鈺採訪整理)
賈樟柯,1970年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導演、編劇、制片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2018年,作為創始人發起平遙國際電影展,助推青年導演成長,推動中外電影從業者聯系與合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