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9年3月(上)

議題設置策劃引領視覺優先強化互動

——中國青年報“新春走基層”全媒體報道守正創新

鄭燕峰
2019年04月08日15:22 | 來源:人民網-中國報業
小字號

  [摘要]立足青年群體的中國青年報以不一樣的“新春走基層”活動策劃,用看得見、體驗佳的報道手法,大膽創新,通過一組組專題,呈現了青年群體的精神風貌。

  [關鍵詞]“新春走基層”  視覺優先  創新  中國青年報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在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中國青年報主動設置議題,策劃引領,立意“溫暖、信心”,用“看見、體驗”來報道,通過專題呈現,在視覺優先、移動傳播、UGC生產、精品再造、強化交互方面大膽創新,進行了有益探索。

  中國青年報社黨委、編委會對“新春走基層”活動高度重視,由一名副總編輯牽頭負責,提出在融媒改革的大背景下,踐行“四力”要守正創新。報社多次組織策劃會,商議選題,啟動融媒小廚協調機制,讓記者動起來、跑下去,組織編輯精心烹制融媒產品,調度各平台進行廣泛傳播。

  中國青年報從1月21日起,在報紙、客戶端、官網中青在線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和聚焦春運的子欄目“青春追夢人幸福回家路”,推出新春走基層視頻欄目《我看見》。中青在線網站和人民網聯合推出“回鄉看中國”專題。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推出兩個話題:#流動的我不變的年#和#春節假期我在#。

  全媒報道視覺優先

  1月20日晚11點,2019年春運正式啟動前一個小時,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李雋輝、曲俊燕坐上從北京開往黑龍江雞西的K39次列車。

  次日一早,中國青年報駐廣東記者林潔趕到佛山龍山加油站,現場採訪“摩托大軍”。這裡是大批騎摩托車返鄉的務工人員從廣東回廣西、貴州的必經之路。

  在海拔3608米的世界第一高隧--大梁隧道,中國青年報記者王豪凌晨採訪90后線路工人。夜裡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風就像刀子一樣,記者的筆芯被凍住了,手機也頻頻罷工。王豪在手記中寫道:“但這些年輕工人為了保証測量數據的精准,連手套都不戴,嘴裡不停地呵出白氣,眼睛卻一直盯著眼前的屏幕。這些點滴,最終構成世界第一高隧的堅守,我也從中解讀出中國高鐵在行駛中可以做到硬幣立而不倒的奧秘。”

  東鄉縣是甘肅省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中國青年報甘肅記者站站長馬富春走進該縣寒氣襲人的大山,採訪曾是深度貧困的山村--布楞溝村,為讀者呈現了村裡熱氣騰騰迎接新春的景象。

  在火花四濺的中鐵蘭州局集團河口南焊軌基地,在漁民變股民的江蘇蘇州龍橋社區,在上海虹橋機場空客維修車間,在廣州到貴陽的務工人員專列上,在三峽庫區,在秦巴山地,中國青年報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到現場採青年、寫美文、拍瞬間,講好中國故事。

  不同於往年,今年中國青年報新春走基層稿件,除了文字報道外,記者和編輯前后方配合,每個故事都力求做到全媒體樣態呈現,強調視覺優先。

  故宮廟會第一天,中國青年報文化記者發微博、推微信,當天上線視頻《春節不無聊指南,最好吃好玩的“老字號”都被故宮承包了!》,呈現故宮過年的熱鬧場面。次日,報紙頭版刊發《150家老字號進故宮辦“廟會”》,進一步深度解讀。

  為了報道公路春運,中國青年報還派出一輛直播車,從北京出發一路向南,穿行京港澳高速、泉南高速,最終到達廣西南寧,沿途進行直播報道。

  為了尋找歸途游子回家行囊中的“暖意”,採寫團隊多次到北京站、北京西站,先后採訪了車站安檢員、售貨員、外來務工者、大學生、程序員等各行從業者30人,從北京烤鴨、護膚品、按摩器、寶寶等角度呈現不同故事,引申出回家的行囊裝著濃濃的情意、歸家的盼望、中國人的熱鬧。整個採訪視頻中,很多人打開行李箱展示禮物的畫面,不僅有趣,而且自然呈現出滿滿愛意。最終,這些採訪對象的故事,以特稿、視頻、編導手記、漫畫、H5等不同形式呈現。報紙推出專版《回家的行囊裝著“年”》,除了主稿,還配了數據新聞《從大數據看春運》以及一組《春運成長史》漫畫。掃描版面上的二維碼,用戶可以參與一款H5測試小游戲,測一測自己適合帶什麼禮物回家過年,好玩有趣。

  策劃引領精品迭出

  春運作為“新春走基層”的重頭戲,從一開始就迅速成為熱點。經過調研,中國青年報安排記者聚焦春運中的慢火車,記錄下那些關乎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

  我國目前共有81對公益扶貧性質的綠皮“慢火車”行駛在路上,連接偏遠地區與外面世界。經過策劃組織,《小慢車“車廂集市”扶貧忙》《開往幸福路上的慢慢車》《“慢火車”上來了彝族乘務員年輕人為大涼山“慢火車”添風尚》《一塊錢的火車“校車”走了19年》等全媒體報道陸續刊發,報紙還專門配發評論《慢火車裡凝結的時光照樣溫暖》。

  1月23日攝影專版《開往春運的K39次列車》和1月30日《車窗外的鄉愁》是報社視覺中心的走基層攝影報道,在春運報道中尋找新的視角,選點准確而有價值。

  從北京到黑龍江省雞西市的K39次列車全程1971公裡,歷時24小時18分,列車途經地區很多是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終點站雞西被稱為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之首。

  《車窗外的鄉愁》這組照片,聚焦我國修建難度最大、造價最高、歷史最久的山區鐵路--宜萬鐵路。奔跑在這條線路上的列車K529次幾乎橫穿南中國,坐在車窗旁的乘客和窗外風景構成鏡頭畫幅。

  小切口反映大背景,小故事反映大時代。中國青年報各部門都精心策劃了一批選題。

  春節前,評論部組織5位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作者回顧了他們最難忘的春節。他們對春節不同的記憶,表達了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這組文章情感真摯,時代感鮮明。節后,評論部又聚焦都市青年的返鄉寫作現象。返鄉寫作是城鄉消除隔膜,都市青年認識鄉村、理解鄉村的積極表現,但階段性的節日返鄉寫作也不乏局限。文章既有來自農村的作者對返鄉體的反思,也有學者對返鄉調研的經驗談。這是一組兼具理論深度和一手觀察的文章。

  冰點周刊記者親身經歷的小切口返鄉觀察手記,在節后集納刊登了3個版。文化中心組織個人返鄉故事,展現時代潮流和變遷。青春熱線刊出整版《流動的我,不變的年》,讓90后講述親歷的過年故事,展現無論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濃濃的年味和親情。《春節升格備忘錄》整版專題,則講述在春節這個節點上誕生的輩分升格、消費升格、旅行升格等故事,視角獨特,層面豐富。軍事周刊策劃專版《中國軍人的春節,有年味,更有軍味》。校媒版則聚焦《大學生在千變萬化中尋找不變的年味》。

  體育部策劃了《冬奧改變的人與城》融媒報道,從個體的命運變遷入手,用一個個人生際遇展現出奧運符號對城市的改變。同主題視頻作品為讀者提供了更好的體驗,為冬奧會倒計時3周年留下了歷史節點的記錄。

  報社視頻團隊提前策劃,跟拍“追星人”戴建峰,踏上喜馬拉雅星空之旅,在最缺氧的地方拍攝最極致的星空。拍攝組經歷了高原反應、嚴寒、地震、塌方、迷路等種種風險。11個小時的素材濃縮剪輯出5分鐘短視頻,展示了極地暗夜下的漫天星河,鏡頭美輪美奐。2月2日《星空追夢人》視頻上線,用戶紛紛為畫面和故事點贊。共青團中央微信剛一上線就突破10萬+,中國青年報微信矩陣及騰訊、今日頭條等平台上線后均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話題傳播溫暖互動強化共鳴

  為了向社會青年群體傳達“流動的中國,流動的我﹔不變的家園,不變的年”這一充滿國家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的理念,中國青年報精心制作了公益宣傳片《流動的我,不變的年》。視頻採用優質的4K畫面,由央視知名欄目播音員配音,經過精心剪輯處理,符合當今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媒體傳播規律,摒棄強價值觀輸出,用真誠直抵人心。有60多個全媒體平台進行了關注和報道,近40個微博知名大V轉發,中宣部“學習強國”APP、網信辦“網絡中國節”專題、共青團中央等平台轉載,視頻瀏覽總量超8000萬次。

  踐行“四力”要求,記錄八方故事。除了專業記者走基層報道追夢人,中國青年報還推出一檔視頻欄目《我看見》,發起“青春中國年家鄉代言人”“最美年夜飯”“最溫暖家庭”“最懷念的一道菜”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並通過自有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渠道,號召大學生記者做“春節體驗官”,用青年視角記錄春節。

  該活動於2019年1月19日正式線上啟動,聯合500多所高校校園媒體進行微博聯動。截至3月1日活動結束,共計5萬余名大學生參與,征集短視頻4萬余條,總播放量近億次。活動首次嘗試讓大學生記者做活動總結快閃視頻,形成帶有中青味道的春節故事。

  征集活動在傳播中始終凸顯青年視角,將青年思想引領貫穿其中,通過微博和微信進行傳播和發酵,形成校園與網絡的共振,並最終在開放的公共空間獲取了更多關注。一批自帶流量的明星,也參與到話題中。

  UGC是互聯網特性中本質的東西,也可以成為精品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社視頻部從眾多視頻中精編了近百個短視頻,在各平台傳播,播放量達到7000多萬。

  正是因為參與者多,互動性強,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話題#春節假期我在#閱讀量達到2.9億,討論量達到59.2萬﹔另一個微博話題#流動的我不變的年#閱讀量2.7億,討論量51.7萬。熱話題、強互動,大大提高了中國青年報“新春走基層”全媒體傳播的聲量和廣度,進一步增強了青年群體用戶的黏性。

  嘗試非新聞語態下的可視化表達方式

  春節期間,中國青年報還承辦了首屆全國校園春晚。這場《傳承的力量》晚會以校園大課間為線索,匯總全國大中小學報送的優秀教育成果,遴選數十個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校園傳承特色的體育和藝術教育成果節目,精選編排后在網上播出,集中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貌。

  晚會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新浪微博、一直播、青春北京54、今日頭條等平台同步直播,總播放量達148.6萬,#傳承的力量#微博話題閱讀量達9604萬。

  除了大型晚會,中國青年報在非新聞語態下的可視化表達方面還進行了一些小產品的探索。比如用手繪漫畫形式推出《兒歌裡藏著的春節日歷》《過年,就是這種精神氣》兩篇作品,記錄家人團聚時刻的幸福感和歌謠裡的臘月故事,收獲青年點贊。《過年,就是這種精神氣》還被全網推薦。

  經濟部在做好春運報道時,制作了新媒體產品《小靖喊話魯迅:1919年的“春運”好走嗎?》,通過民國文學作品中的春運,穿越百年反映中國交通的發展變化。

  報社官網中青在線新聞採編部自編自導自演帶有故事情節的短視頻《春節回家的我們和諸多奇葩事兒斗智斗勇,穩住……》。視頻表現出青年人回家后面對的逼婚、催生、盤問成績、打聽薪資等各種無奈,運用了很多網絡流行語、表情包、音樂、綜藝字幕、轉場特效等搞笑因素。這種情景劇小創作,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上線不到10小時,微博播放量就突破10萬,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微博也加以轉發。

  (作者:中國青年報全媒體協調中心副主任)

  責編/張曉燕

(責編:王紅璐、李秀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