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搭建“三融”平台 革新實踐教學

尹芳芳
2019年04月09日15: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搭建“三融”平台 革新實踐教學

“每個人進行‘字新聞’設計,以提高自己濃縮新聞、提煉字詞、藝術創意的能力。此外,分組各辦一份課程作業性質的《新聞·話報》(電子報),把單純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和修辭,以組合拳的形式有機串聯起來。”這是新學期伊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明對其所負責的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的現代漢語課程所進行的改革。

這樣偏重實踐的教學改革引起了學生們的討論:“從作業的分布來看,學院老師將不同領域、不同形式的內容結合在一起,比較有創新性,很重視對我們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新學期的教學改革,學生們紛紛表示作業有點超出他們的預期,但是大家都明白,克服了這些困難,每個人的專業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升。

“高校裡新聞傳播所有的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實踐課,其實都可以有機結合起來,我將自己新聞實踐教學的理念最終落腳在融合的‘融’字上,所謂‘融’就是將理論知識、實踐知識結合創新內容,把媒體的邊界打開,把紙媒、網媒、廣電媒體的牆推翻,通過一門課展示出來。”劉海明說道。

融會——傳統授課與形式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的新聞教育更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的經驗相對較少,且實踐教學和媒體真正的實踐工作還有區別,怎麼在傳統新聞教育與媒體工作中為實踐教學找准定位,是今天新聞教育工作必須考慮的問題。

劉海明給出了他的答案:“我對新聞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的定位是做傳媒,這不只是創建運營一個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那麼簡單,而是從形式上予以創新。”

常見的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更多的是在模仿、克隆、照搬一些媒體的東西,比如安排學生實習或者呈現一個作品,劉海明認為,這樣做只是為了一次課程考核,缺乏穩定性。在其任教期間,通過組織創建學生傳媒集團,並成立了龍新通訊社,組織學生們辦報紙、辦雜志、辦廣播、辦電視台、辦網站、辦青媒客戶端,通過這樣制度性的媒體實踐,讓學生每天在課堂上聽專業知識,周末集中出傳媒產品,這樣不斷地嘗試,讓學生不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偶爾去實踐一次。

作為新聞學入門階段的必修課,很多學校的新聞系都開設了現代漢語這門課,但傳統的現代漢語授課方式一向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而沒有真正把它和新聞專業結合起來。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冀冰冰認為,現代漢語對新聞專業是很重要的,但她所在學校對這門課的講授方式是最常規的一種,“上課的主要模式就是老師按照備課的PPT來講,沒有涉及新聞專業的知識,隻講了一些語法之類的內容,缺少課堂互動。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課程作業形式設計很好,既結合了實踐,又能學到新聞和漢語兩方面的知識,很有創意。”

融合——專業理論與個人實踐

“如何把專業知識與未來所從事行業通過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我研究的方向之一。”劉海明表示,許多高校的媒體實踐是做社會新聞,而現在高校新聞學教育最缺的就是最新案例素材與理論知識的有機融合。

在重慶大學暫時沒有學生媒體的情況下,新聞學院盡可能在每一門課程作業中設置一些實踐的內容。以現代漢語課為例,這門課程本身理論性比較強,又與新聞學專業相關性不太強,該學院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用家鄉話來播報甚至寫作新聞稿,通過這樣的實踐把枯燥的語音課新聞化、傳媒化,讓學生們認識到發音的重要性,並通過實踐進行對比,看不同的方言適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敘述新聞。

“這樣的想法是將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與我們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自學排版制作報紙和視頻錄制剪輯等技能,相信課程完成后實踐能力會大大提升。”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們這樣分享著他們對於這門課程的理解。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倫理與法規課程也是如此,除了用理論與案例來分析,該學院還要求學生根據這門課辦一份有自己特色的“報紙”——《新聞·德報》,學生不但要搜集案例素材、用理論知識分析,還用新聞的形式,思考如何讓別人看到傳媒業裡不規范的東西,在課堂上能夠以點評或其他藝術化的形式把理論知識、業界問題通俗形象地展示給師生。

融通——教師創意與學生創新

實踐教學並不是空中樓閣,其落腳點必須在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上。“以新聞評論教學為例,我們強調除了考試分數,更多要讓學生們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會寫評論,並達到發表的水平,把這認定為合格的標准,但不滿足於這一點。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廣播電視學院的學生要學會做電視視頻,要將自己的思想通過音視頻的形式轉換,新聞專業的學生要做報紙,把所寫的評論在報紙上用一定的理念編排出來。於是,新聞學教育、傳媒實踐、紙媒、廣電媒體通過一門課被有機融合起來。”劉海明分享著他對於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

學生的課堂感受是評判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准,對於新聞評論的上課體驗,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6級本科生刑勇杰說出了他的感受:“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雖然會有同學認為這樣的課上考查方式太難,但我覺得很不錯,讓我學會了怎樣寫評論,實踐能力得到了增強。”

實踐教學道阻且長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劉海明

任何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在筆者以“融課”為理念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三個困難。

其一,難在方向的創新。實踐教學中,方向跟方法的探索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我們的實踐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了解國內外同行的做法,找尋靈感。比如“字新聞”源於有博主此前在微博上每天晒一個字,“字新聞”,這本來只是一個愛好,后來被運用到教學中,效果很好。

其二,難在思維方式的轉化。學生每次接觸新的內容,都是對舊知識的一次挑戰,知識儲備不夠或知識是靜態的,就要思考怎樣讓其變成動態。

其三,難在學生的茫然。現在進行的實踐教學需要學生有計算機軟件、美術繪畫、新聞報道等方面的基礎,而且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要把概括、抽象的東西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這方面學生與教師都面臨很多困難。因此,每開設一門新課,學生普遍會感到茫然,但欣慰的是,經過幾次實踐教學,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實踐成果都非常不錯,超出了課前預期,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做到。實踐告訴我們,隻要勇於克服困難,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雖然目前來看實踐教學道阻且長,但筆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的特點決定了每門課都有從事實踐教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關鍵在於授課教師如何根據本校的特點去摸索。理論知識要落地,必須和業界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大學課堂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理論知識,而在於如何在知識界和業界搭起一座橋梁,實踐教學的使命就在於搭建這樣一座橋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