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發展過程及未來發展趨勢
摘要: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雖然得到快速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新的形勢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需求層出不窮,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思考。文章通過總結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發展的經驗,借鑒發達國家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主要做法,就如何滿足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如何同各種新技術、新媒體結合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電視﹔天氣﹔節目﹔發展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2
國外發達國家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起步較早, 20世紀50年代,美國“天氣女孩”即在電視影屏出現。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首次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報天氣預報,最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已逐步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公眾需求的提升,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也出現了許多技術瓶頸和不能滿足各種需求的問題,節目的改革與創新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一、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發展歷程
(一)圖文配音階段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和電視用戶的迅速迅速增加,電視已成為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之一。我國也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報天氣預報。但受制於設備、人員的限制,播出方式簡單、機械,採用圖表加字幕、配音的方式。播出范圍開始隻有8個省會城市,之后才逐步擴大至全國各省會城市和港、澳、台地區。在省會及以下城市電視台尚無開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
(二)主持解說階段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天氣預報講解人(主持人)開始走上熒屏,逐步改變了新聞播報的方式,並成為在新聞聯播之后一檔獨立的節目,與之伴生的就是“氣象先生”、“氣象小姐”的誕生。節目內容還是比較簡單,基本是天氣預報和簡單的天氣形式分析。此階段,省會城市陸續開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部分地級城市也開始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但由於缺乏制作裝備和專業主持人才,一般是採用虛擬合成的方式制作節目。
(三)內容擴展階段
進入21世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電視天氣預報不再滿足於晴天還是下雨,而是需要了解風、溫、濕、壓等多個氣象要素。從央視到各地方台,陸續都推出《天氣·資訊》節目,或是在節目中增加相關內容,電視氣象節目帶入一個嶄新階段。節目內容逐漸融入了一些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如旅游、健身、醫療、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氣象適宜指數等。
(四)專業頻道階段
2006年,為滿足政府、部門、行業和社會公眾的各種需求,中國氣象頻道應運而生,電視天氣預報由一個欄目變成一個專業性頻道,並迅速在全國落地。頻道全天候提供權威、實用、細分的各類氣象信息,加密播出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現場氣象信息,現場報道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應急救援信息,及時播發指導意見和科普宣傳知識,斬斷迷信和謠言傳播渠道。頻道在各省會城市成立了記者站,在市、縣級設立了通訊員或兼職通訊員若干,為頻道提供第一手資料、現場新聞或新聞素材。
二、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重要作用及面臨的瓶頸
(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重要作用
天氣預報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科技型、公益性服務項目。除中國氣象頻道全天播出天氣預報節目外,各地綜藝頻道也在固定時間播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和災害性天氣預警。天氣預報節目一般都由當地氣象部門制作完成,然后傳送至各級電視台播出。播出時間一般在早間和晚間,出現重要天氣預警或重大氣象災害時要隨時插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覆蓋面、播出密度和信息量的增加,更好地滿足了政府、社會和公眾的各種需求,人們與天氣預報及其相關相關氣象知識的距離似乎越來越近,了解天氣、應用天氣成了一種不由自主的生活習慣。
在2010年以前,我國天氣預報節目收視率,不論是在中央級,省級還是市級、縣級電視台,都排在各個欄目的前列。據查閱相關資料,2009年僅中央一套天氣預報節目的受眾每天就達2億人次,僅北京市一個畫面廣告費用就達1000多萬。說明當時天氣預報節目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非常顯著。氣象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二)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面臨的瓶頸
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電視氣象節目遇到了許多不適應的問題。在新時代、新時期,堅持問題導向,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無所不在、無微不在”勢必成為新的節目標杆。在服務產品內涵上,要求時空的精准化、科學化﹔在節目制作上,要藝術化、人性化﹔在推送手段上要求多樣化、便利化﹔在節目效果上要求實用性、互動性等等。
三、歐美發達國家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特點
歐美發達國家制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起步早、起點高,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一是實時性高。廣泛採用先進的採集、接收、傳輸、處理設備,節目的時效性極高,電視天氣預報播放的一般是1小時之內的圖形圖像。二是信息量大。除常規的天氣預報信息外,雷達圖、衛星雲圖、地面實況分布、高空實況分布、高空流場、地面場等都在天氣報告的電視節目中播出。觀眾由於長期觀看,一般均能明白和接受,不但知道其然,而且知道所以然。 三是科學性強。所提供的監測信息,加工出的產品均是採用最新科學技術和最新技術手段完成,受人為和環境因素影響較小,在觀眾中的可信度極高。 四是畫面質量高。緊跟先進圖畫制作技術,畫面品質高,表達美觀、形象、生動。 五是聘用專家型主持人。氣象節目主持人既具有較高的節目主持素養,還要具備較高的氣象專業知識,主持人講的明白、真切,觀眾也聽得明白、信任。 六是開辟專業頻道。播報國內外各地的天氣實況,天氣預報、天氣災害、氣象景觀、氣象科技、氣象課堂等。
四、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發展的思考
(一)打造節目品牌
打造主持人品牌。氣象節目主持人既要有專業化的影視節目主持知識,又要具備深厚的氣象科技及相關知識,塑造獨特的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形象[1]。打造節目品牌。天氣預報節目內容不同於其他節目,要挖掘其背后強大的科技支撐,要挖掘其涉及的廣闊空間,要緊密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充分發揮其自身得天獨厚的獨特優勢,靠其強烈科技性、專業性、求實性和使用性吸引受眾和群體,發揮其最大化效益,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商標印象[2]。
(二)制定節目發展規劃
天氣與太空內外、國內國外、不同地域、各行各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其影響范圍無所不在、無微不至﹔天氣科學既古老又年輕,古老天氣科學可以追溯到遠古,現代天氣科學還有許多未知正等待探索﹔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對天氣等科技類節目的需求也呈加快增長趨勢。天氣預報節目的著眼點、切入點很多,其內涵與外延更是十分廣泛,其發展前途不可限量。但要真正做大做強節目也非一朝一夕、輕而易舉。既要制定好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各階段時間節點、預期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措施,又要敢於和善於摒棄落后的理念和模式,主動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引入市場要素,大力培養、吸引各類人才,全面吸收、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三)廣泛應用現代技術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對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各種新要求也就不可避免,節目內容、表現形式、傳播方式、接收方式會多種多樣,會出現定制化的個性化、專業化需求,甚至能夠實現遠程的互動性。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節目運行各環節必須主動對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甚至更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注重與各種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暢通傳播者與接受者交流、溝通的渠道,以問題為導向,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最大化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讓社會公眾隨時隨地享受天氣預報節目帶來的享受和便利[3]。
參考文獻:
[1]張秀靜.談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表現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7(1):127-128.
[2]連江帆.電視氣象節目中專業性與通俗性的平衡[A].氣象影視技術論文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3]劉新瑩,王潤澤.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創新思考[J].河南科技,2014(1):191-19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