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朴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張雪嬌
2019年04月10日13:3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朴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各大廣播電視台、影視機構都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標准,陸續推出反映現實、觀照現實、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的新品巨作,營造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濃厚氛圍,為祖國獻禮,為人民而歌。

本期《廣電周刊》05版,精選3檔已經率先推出的獻禮電視劇及節目,講述台前幕后的故事。我們還將持續關注廣電界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節目和精品影視劇,敬請關注。

“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日前,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打劇,講述馬蘭人奮斗故事與傳奇經歷的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電視劇頻道成功收官。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該劇收視率和口碑節節攀升。

以小人物勾連大背景

“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願意隱姓埋名嗎?”“我願意,甚至付出生命。”

該劇以我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從建設初期(1958年)到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4年)的歷史為背景,以基地保障部長何玉山、工兵團長徐遠征、研究所某室主任項懷瑾等人物為主線,講述了當年馬蘭基地指戰員、科技人員和他們的子女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裡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的大漠中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由此引發的傳奇經歷和情感故事。

為了深入主題,該劇以從小生活在馬蘭基地的“核二代”(劇中主要人物何玉山的兒子何建國)對50多年前馬蘭基地和馬蘭人的回憶來串聯全劇,用他的旁白引出故事、介紹人物關系、闡發半個多世紀后再來看這一事件所引發的感悟。

問及拍攝的初衷,該劇總策劃、總編劇白石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說:“就是想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讓觀眾對當年發生在馬蘭的歷史故事感同身受,從而激發觀眾強國強軍的情感。”

與以往“兩彈一星”影視作品相比,該劇並沒有主要描寫大事件、大過程中的大人物或英模人物,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造就這項偉大事業的普通人。

“在這項偉大事業中,基層指戰員、科技人員等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很大犧牲,用小人物、小故事講述大道理更容易深入人心,從而被觀眾接受。同時這也算是彌補了‘兩彈一星’影視作品中鮮有講述基層人員等小人物故事的空白。”白石向記者介紹道。

以小故事展現大情懷

“以后,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我們都是馬蘭人。沒有公路,我們自己修﹔沒有房子,我們自己蓋﹔沒有水,我們自己找……我們就是沒命了,也要讓我們的子孫來到這裡接著干。艱苦奮斗,扎根戈壁,這就是馬蘭誓言……”

面對部隊的艱苦條件和擔負的重要使命,張司令員向指戰員們發出絕地求生、扎根戈壁,隱姓埋名、完成使命的“馬蘭誓言”。

劇中,何玉山回京接一家人奔赴新疆,途中,車隊在戈壁中遭遇大風暴,小兒子何建軍被大風卷走,為了不影響基地工作,何玉山放棄繼續尋找,忍痛帶隊伍返回基地﹔甘肅大雨沖垮鐵路,導致基地斷糧,王大頭想摘點野菜給戰友們吃,沒料到嘗到了一片毒野菜,失去了生命﹔核試驗成功的那天,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被診斷為肺結核晚期的科研人員李一嬋微笑著流出熱淚,閉上了眼睛……

白石說:“在劇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這些看似衣食住行的小事,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就變成了關系到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

正如白石所說,該劇通過主人公面對的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體現了建設基地的艱苦創業﹔通過主人公與親人和戰友的生離死別,體現出馬蘭人的無私奉獻。同時圍繞特種工程建設、科研工作保障、千裡大漠巡邏、建立馬蘭小學等事件,講述了發生在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體現了他們之間的戰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等,挖掘出了那一代人的真情大愛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白石說:“我們就是要通過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告訴觀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讓當下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感悟到什麼是中國精神和馬蘭精神。新時代的年輕人不能忘記為祖國奉獻青春的那一代人。”

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說起該劇贏得觀眾認可的原因,白石將其歸結於3個“真”。“在該劇中,我們始終堅持3個真,即真實、真情和真誠。”他進一步解釋道,真實即講述當年發生的真實事件,真情是指劇中每一個主人公人物故事的真情實感,真誠則是所有創作團隊以真誠之心對待觀眾。

的確,一部影視劇的成功不僅需要演員的傾情演繹,還要有制作團隊的精益求精。

提起劇中的演員們,白石連連稱贊:“他們可以稱得上德藝雙馨了。”白石說,為了還原當時核基地的真實生活環境,攝制組將取景地選擇在毫無遮擋的戈壁灘上,拍攝時間正好是7、8月份,天氣炎熱,地面溫度高達70攝氏度。“當時紫外線特別強烈,走在沙子地上都燙腳,但是演員們沒有打退堂鼓的,都堅持高質量完成了拍攝工作。有些演員臉上晒出來的黑斑,一直過了兩三年都沒有消失。”

為了給觀眾最大限度還原那段歷史,攝制組在道具、制景和演員服裝方面也進行了真實的還原。據白石介紹,劇中道具很多都是當年馬蘭基地使用過的,包括帳篷、子彈袋、醫療器械、科研設備等,軍人服裝也比對當年的軍裝樣式制作,孩子們的服裝以父母舊軍衣改成的小軍裝和條絨布服裝為主。

在業界看來,該劇體現了“小正大”的影視生產創作原則,即“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對此,白石介紹:“的確如此,該劇全部投資僅兩千多萬元,並且大部分資金都用在劇組拍攝上。在內容上展現了‘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大情懷,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奮斗出來的’的道理,弘揚了真善美的馬蘭精神,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