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時代文化形式豐富 但精神並不富有

2019年04月11日06: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時代文化形式豐富但精神並不富有

  網友討論高頻詞(統計時間:1月1日至4月4日)

  直播、短視頻、動漫、網文……文化形式看似豐富多彩,然而據光明網輿情中心觀察顯示,三成網友認為當代人的精神世界談不上富有﹔四成網友認為主因在於大眾更傾向於物質滿足、政府機構的文化服務跟不上新時代需求。

  一是認為當代文化產品形式豐富但精品有限。網友“有福的明達”稱:“開始是博客,然后是微博,現在微信還在發揮作用,不過抖音、頭條等短視頻應用正在收割人們的關注。”網友“寧靜的清晨陽光”稱:“所謂流行和時尚就是把簡單不變的東西復雜化,當人們無法在深度和高度上求索時,就企圖用形式的變化來掩蓋自己的匱乏。”

  二是認為資本進入文化市場催生了一些畸形現象,而政府機構的文化服務卻跟不上需求。網友“tx2068”稱,“‘造星’活動是文化藝術市場化后的主要運行方式,是資本滲透文藝領域后的重要牟利手段。這種活動並非以藝術素養為評價標准,而是以市場知名度為追求目標,現在大量明星熱衷於包裝、炒作,這其實是不正常的。”網友“華胥夢游”稱:“現在民間發起的各種有償的文化導覽、講座訪學活動層出不窮,說明官方機構提供的文化服務存在缺失,市場主體進行補充,才能滿足多方面合理需求。”

  三是稱多樣文化沖擊著青年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網友“羅志淵”稱:“表面上看,網絡文學開創出新的文學樣式,豐富著中國文學的內容。但從本質來看,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大部分網絡文學的創作非常粗糙庸俗。而作為精神食糧的純文學慢慢被大眾拋棄,連致力於純文學創作的作家、詩人都被邊緣化了。”網友“陸棄”稱:“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世界觀正佔領青少年的頭腦。現在的很多小朋友,他們的理想不是當科學家、醫生、老師,而是從青春期就開始崇拜網紅,渴求被各種奢侈品包裹。”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王斯敏、蔣新軍、劉嘉麗、馬雪、李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