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耿磊:人工智能 未來已來

耿磊
2019年04月18日16:27 |
小字號
原標題:耿磊:人工智能 未來已來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3月底,擁有計算機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由國際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頒獎,三位來自深度學習領域的人工智能專家獲得此項殊榮。在中國海南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以“‘AI+’時代來了嗎? ”為主題的分論壇,也吸引了外界關注。那麼“AI+”時代真的來了嗎?人工智能將帶來哪些變革、機遇與挑戰呢?

“AI+”時代腳步已近

從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正式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這個概念以來,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超過60年時間。近年,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不管是工業、農業還是服務業,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的身影,“AI賦能”也成為各個行業競相討論的話題。在本次論壇上,人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前我們是否已經進入“AI+”時代。

判斷“AI+”時代是否到來,最關鍵是要理解近年來人工智能有哪些變化?

一是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大幅提升。“現在人們對人工智能懷有很大的熱情,覺得它可以做非常復雜的事情,這是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惠特菲爾德·迪菲在討論一開始就如此說。以往的人工智能多數隻能解決簡單問題,執行單一指令,雖然可在特定領域做到極致,但是由於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行為系統的復雜性,對於大部分人類社會接觸到的問題,人工智能往往束手無策。不過,近年來,人工智能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這就使得人工智能從傳統的特定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轉變,通用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更像人類,應用場景也更加廣泛。

二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極大拓展。當前,幾乎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不管是信息科技、工業制造還是商業零售,人工智能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教育、生活服務等領域,人工智能也都表現不俗。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雷夫·約翰森(Leif Johansson)指出,人工智能將從三個方面輔助醫療:第一,了解生物學上的細胞基因排序和工作方式﹔第二,通過AI技術來定制個性化的藥品﹔第三,通過數據,醫生可以更好掌握患者信息,更加高效地治療病人。

可以說,從當前發展階段來看,盡管現在講“AI+”時代已經到來還有點為時過早,但是,“AI賦能”一切的腳步正在一步步走近。

“數據+算力”,未來發展的關鍵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實現了重大突破,但是如果要把人工智能真正變成理想中的技術,還需很長的路要走。在談到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鍵點時,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數據和算力是兩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數據是核心,因為AI需要海量的數據作為支撐”,百度副總裁尹世明說,在未來,人工智能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把“ABC”結合起來:A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B即大數據(Big Data)﹔C代表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三者相結合,就可以把理想的人工智能帶到現實。

在談到數據問題時,專家們關注到,當前在人工智能相關數據應用領域存在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數據採集量小,二是數據利用率低。美國科技評論員吉娜·史密斯(Gina Smith)說:“91%的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都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數據,5G通訊大規模應用以后,會得到實現。”論壇上,另一個多次被提起的詞語就是“數據清洗”(Data cleaning),數據清洗是指發現並糾正數據文件中可識別的錯誤。談到數據清洗,就必須談到臟數據(Dirty data)這個概念。臟數據,簡單來說就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對於實際業務毫無意義的數據。雷夫·約翰森指出,當前,對於AI來說,大部分數據是臟數據,沒有得到過清洗和整理,我們必須要清洗臟數據,才能應用這些數據。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在5G時代,物聯網將帶來超量數據,而超量數據的存儲、清洗、運用都必須要有超量計算能力。當前,人工智能的主要算力來自於雲計算,但是在未來,很可能是邊緣計算和雲計算集成發展的模式。相比雲計算,邊緣計算更像是個“熟悉的陌生人”,簡單來說就是在靠近數據源頭的一側進行數據的存儲、運算。更形象地說,雲計算像一個超級“大腦”,通過運算將成熟的指令發布給終端,而邊緣計算就是無數個“小大腦”在數據源頭進行聯手運算。邊緣計算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將全球幾十億終端設備的計算能力進行整合疊加,從而使得整體算力實現乘數式增長。尤其是在5G時代到來之后,以往限制算力疊加的信息通路過窄等問題被很好解決,邊緣計算將迎來爆發。“把AI變成應用,需要一整套的產業鏈來提供支持,比如說邊緣計算,要有雲計算的能力加上邊緣計算的能力,這樣才能進一步挖掘現有算力的潛力。”尹世明說。

隨著數據和算力的不斷累積、突破,我們將會看到人工智能融入我們的生活,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為我們提供價值。

“AI+”時代,人類更應做好自己

論壇上,人們熱議的另一個話題就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對人類形成威脅,甚至取代人類。根據與會專家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會將有超8億份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攜程集團副總裁席偉航講了一個例子:在全球出行領域,一個熟練的人工客服每天大概可處理訂單30多張,成本非常高,但是人工智能通過智能語音技術,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在今后可能有70%到80%的呼叫電話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分擔。

這些已有的應用,讓人們在看到人工智能帶來便捷的同時,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應對這些挑戰,與會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對人工智能要有更清晰的認識。從本質上講,人工智能是一種工具,與人類過去50萬年使用的各種工具一樣,而驅動作為工具的人工智能發揮作用的應該是人類智能。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表示,“所有的智能生物,都是由倫理和任務來驅動的,AI也繞不開倫理,這個倫理是人類給它的,所以人類一定要做好自己。千萬年來,人類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未來的動向,AI只是一個工具,它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二是應對當前挑戰需要更有效的辦法。專家認為,未來,大量的社會工作量被取代不是壞事,人們可以參與更有創造性的工作。關鍵問題是,要對被替代下來的勞動力進行再教育、再培訓,來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這是政府和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后,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目前人工智能與科幻電影中描述的機器人仍有非常遙遠的距離。在現階段看來,人工智能仍在人類的控制之下,選擇權仍然在人類的手中。

 

(責編:榮翌、薛貴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