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財經視野》的探索與思考
2011年伊始,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版面改型、報道轉型的背景下, 如何改進對外經濟報道的模式和思路, 成為經濟社會部面臨的迫切課題。經過幾個月的探索嘗試, 改版后的《財經視野》面貌煥然一新, 讀者給予好評, 海外媒體紛紛轉載。海外版領導多次稱贊財經報道“心中有思路, 眼裡有讀者”。中宣部新聞閱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思路的清晰決定了報道的坐標和方位
“沒有中國的參與, 所有的國際事件都是地區新聞”。這雖是一位外國記者的玩笑話, 卻道出了一個實情:當今世界, 中國的作用和影響力已非昔日可比, 國際事務的商討再也不能漠視中國。這也充分表明, 當前的對外經濟報道, 已到了需要確定新方位、尋找新坐標的歷史節點。
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陣地和獨特窗口, 海外版的對外經濟報道有其不可替代的宣傳效益和傳播效應。為了增強責任意識, 我們利用各種研究工作、探討業務的機會, 強化編採工作“黨報屬性, 外宣特性”的身份意識, 明確“不妄語、不亂語是政治底線;不失語、不自語是業務底線”。
同時, 我們著重以三個觀照體系, 強化對外經濟報道的使命意識:
中國需要發出聲音。對外經濟報道是對外開放國策的有機構成, 直接服務於我國的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 目前, 中國經濟平均增速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總量世界第二、出口總額世界第一、利用外資世界第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密切的融合度和關聯度, 迫切需要建設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傳播平台與系統。可以說, 我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運轉, 已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對外傳播領域的信息溝通、准確預測和理性而冷靜的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深入, 這一趨勢還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世界需要“中國聲音”。從當前世界經濟的特點看, 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任何重大經濟事件都會與中國發生關聯, 而任何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向與信息, 也都不可避免地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對於世界各國來說, 中國的對外經濟報道, 已成為關乎其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信息來源。事實上, 國際社會希望傾聽“中國聲音”, 不僅是因為全球即將進入“中國世紀”, 也是各國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
“中國聲音”需要強化。近年來, 對外宣傳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外宣媒體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但也應該看到, 在國際傳播領域, 西方傳媒依仗巨額投入、技術強勢、傳播技巧, 仍然牢牢掌握著話語霸權。做好對外經濟報道, 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理念可以產生自覺, 共識能夠形成合力。正是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 讓我們逐漸形成了改進對外經濟報道的清晰思路。
輿論焦點就是選題策劃重點
在舞台上, 迎著聚光燈走的才是好演員。同樣, 在對外經濟報道中, 在國際輿論場中, 能不能沖著熱點去, 迎著難點上, 敢發聲, 先發聲, 會發聲, 既檢驗黨報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 也是對從業人員新聞理想、職業素質、業務能力的考驗。
改版之初, 經濟社會部有三篇重點稿件被總編輯“槍斃”。雖然沒有一句批評, 但每位編採人員都明顯感到壓力。問題出在哪裡?經濟社會部組織會診, 對每篇稿件的選題進行了分析, 找出策劃中的弊病, 研究改進措施。
弊病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對於海外版的經濟報道來說, 選題的重要性是策劃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掌握國際輿論動態, 准確把握國際輿論熱點, 清晰洞察國際輿論走向, 在重大問題上表明中國立場、在敏感問題上亮出中國態度、在關鍵問題上放大中國聲音, 從而搶佔國際傳播先機, 體現黨報外宣的權威性。忽視了這一點, 不僅是政治上的失職, 也是資源上的浪費。
弊病二:隔牆扔磚頭, 砸到誰算誰。讀者意識不強, 選題策劃缺乏針對性, 目標不明, 指向不清, 盲人騎瞎馬, 誤打誤撞, 抓到題目就做, 有棗沒棗打三杆, 在操作中就會出現跑偏脫靶, 產生不了應有的傳播效果。
弊病三:隔夜的剩飯回鍋炒。選題時效性不強, 內容缺乏新鮮度, 不僅難以引起讀者關注的興趣, 也浪費了寶貴的版面資源。
針對選題策劃中的問題, 我們採取了三個措施:一是密切關注國內重大政策的“涉外”內容, 提前准備資料, 聯系權威官員、專家、業內人士, 制定策略, 設計預案。二是及時跟蹤國際輿情的“涉中”部分, 隨時完善策劃, 調整選題, 針鋒相對, 有的放矢。三是建立採編快速反應的聯動機制, 一有選題, 前方分頭採訪, 后方迅速整合, 版面及時調整, 實現報道選題與海外輿情的無縫對接。
今年以來, 國內的貨幣信貸政策、房地產調控政策、支農穩糧政策以及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等, 在國際傳播領域引起熱議, 我們直面輿論焦點, 及時有針對性地策劃了一系列報道, 《並購安全審查不是拒“外”限“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何要提高?》、《房價漲幅平均數為何不再發布》、《中國勞動力市場並非整體短缺》等文章, 都及時有力地回應了國際輿論熱點, 產生了較大反響。《中國“穩糧”給世界吃了定心丸》、《今年信貸將呈合理均衡增長》、《樓市調控不會放鬆》等文章解讀政策, 澄清誤解, 反擊歪曲, 其中多篇文章的主要觀點相繼被路透社、BBC網站、彭博通訊社、《商業周刊》、《衛報》等境外媒體引用, 在國際社會發揮了輿論引領作用。
市場關注點就是報道著力點
“一切的新聞都是經濟新聞”, 這是當前國際傳播界的一句流行語。准確與否姑且不論, 它至少敏感地捕捉了一個趨勢, 關注到了一個事實:當前世界新聞的流通中, 佔最大比重的是經濟新聞。
對外經濟報道開始成為對外傳播的一個核心報道領域。究其原因, 從國際傳播領域看,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 各國之間最為緊密的往來已逐漸轉移到經濟領域;從社會結構的變化看, 經濟領域、經濟問題已越來越多地影響並支配著傳統的政治、文化等領域;從國內媒體自身發展看, 對外經濟報道挑大梁, 擔主角, 也是外宣媒體為了適應市場變化、滿足讀者需求的一種順時應變的轉型。因為, 把當前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的中國經濟展現給世界, 既是責任, 也是賣點。
今年以來, 針對海外讀者日益迫切的經濟信息需求, 我們轉變編輯思路, 加大報道力度, 開設了《市場觀察》專欄, 每天一篇, 通過盤面報道、動態分析、走向預測, 及時分析匯市、期市、股市、樓市、金市等投資市場的動向和趨勢, 增強對外經濟報道的服務性。
服務裡面有政治, 信息之中有宣傳。雖然表面看來, 欄目調整僅是對信息服務內容的強化, 實質上, 這一調整的背后, 體現的是外宣理念適應時代需求的巨大轉變:從宣傳意識轉為傳播理念;從宏觀宣講轉向微觀貼近;從以我為主轉向以受眾為主;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
緊貼經濟熱點, 緊扣市場關注點, 採寫和編輯了多篇受到讀者好評的市場分析文章。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強升勢, 及時發表了《人民幣匯率今年走向何方?》;北京等地相繼推出樓市限購政策, 組織記者採寫了《“限購令”下房價會怎麼走?》;年初黃金市場出現調整, 市場走向備受矚目, 刊發了《金價今年能否帶來“金”喜?》, 實時指點市場迷津;股市今年陷入拉鋸戰, 小漲大跌, 刊登了《股市調整不改向好走勢》, 為讀者預測了市場方向。而《買黃金能否跑贏CPI?》, 《股市會否再現“兩會”行情?》, 由於契合了市場熱點, 受到廣泛關注, 文章發表后被境內外近百家媒體和網站轉載。
經濟資訊本質屬性是信息產品。我們在採編流程中, 套用了商品生產的市場定位、營銷理念和管理模式:
增強市場意識。每次確定選題和稿件, 先要弄清楚, 這篇稿件的讀者是哪些人?市場在哪裡?他們會關注哪些問題?強調新聞產品生產的“以銷定產”、“適銷對路”, 明確信息傳播的目標指向, 避免生產的盲目性。
強化質量意識。在商品生產中, 一個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注定無法做大做強;同理, 一個信息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媒體, 既不能產生社會效益, 也無法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因而, 我們要求記者在採寫稿件時, 必須明確知道, 這篇稿件對讀者投資理財有哪些幫助?對他們的經營決策能起到什麼作用?
強調特色意識。商品生產重視“人無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 在信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 我們也以“獨家、原創、首發”為追求目標, 注重新領域、新視角、新形式, 強調全新發現, 彰顯個性特色。
讀者利益點就是寫作切入點
什麼是好的財經報道?有人說, 讓讀者看了賺錢的報道, 就是好的財經報道。這一方面表明, 市場要求財經報道有價值、有含金量、有實用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 讀者關注財經報道, 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從中尋找投資升值機會, 從中發現自己的利益點。
事實上, 在與一些華人華僑接觸中, 也非常能夠感受到國內經濟信息與他們的利益聯系。一位瑞典華僑來京時和我談起國內的房地產市場, 雖然一直在國外, 但他對國內最新政策信息的了解, 對市場資訊的掌握, 都令我驚訝。原來, 他通過親戚, 在上海周邊地區進行了房地產投資;一位移居澳大利亞的新華僑十分關注國內的股市。一問才知, 國內一些有色金屬公司在澳大利亞上市, 他對國外企業不了解, 便用全部資金買了中國公司的股票。因為同一板塊具有聯動效應, 所以國內股市有色金屬板塊的走勢, 便成為他在澳大利亞証券市場買進拋出的風向標。
正如一位美國記者所寫:“如果你想賺錢, 就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與中國發生關系。”不僅僅是華僑華人關注國內經濟, 外國人對於中國經濟信息同樣有著強烈的需求。去年參加一次國際調研活動, 住在日本福岡一戶退休老夫妻家中。閑聊時, 老先生告訴我們, 他把退休金用來購買了一家日本公司的基金, 又轉投香港股市購買了中國內地企業的股票, 現在靠股票分紅維持生活。他半開玩笑地對我們說:“我比你們更關心中國經濟, 我每個月30萬日元的‘工資’都等著中國來發呢。”
海外讀者的信息需求, 正是對外宣傳的價值所在, 也是外宣媒體的市場所在、潛力所在。
讀者關注經濟信息中的自身利益點, 那麼, 報道與他們的利益點扣得越緊, 對他們的吸引力就越大。在經濟生活中, 政策面、市場面、技術面, 是決定投資收益的三個主要方面, 為此, 我們在報道中就選擇從這三個讀者最關心的角度切入, 為他們提供權威、及時、豐富的資訊。如針對白銀市場所做的分析文章《白銀價格暴漲還能投資嗎?》, 針對書畫投資升溫所做的市場分析《投資書畫該選哪些品種?》, 既全方位介紹行業政策, 又多維度、立體地分析市場現狀, 最后再請專家和業內權威人士從行情的技術走勢角度給投資者提供建議, 海外讀者普遍反映實用、耐讀、解渴。
2 0 1 1年伊始, 《人民日報·海外版》改版。在報紙整體面貌和風格進行調整變革的背景下, 《財經視野》版改進經濟報道模式和思路, 優化欄目設置, 改進報道方式, 收到了較好效果。
“一切的新聞都是經濟新聞”, 這是當前國際傳播界的一句流行語。准確與否姑且不論, 它至少捕捉到了一個趨勢, 關注到了一個事實:當前世界新聞的流通中, 佔最大比重的是經濟新聞。
正如一位美國記者所言:“如果你想賺錢, 就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與中國發生關系。”不僅僅是華僑華人關注國內經濟, 外國人對於中國經濟信息同樣有著強烈的需求。海外讀者的信息需求, 正是對外宣傳的價值所在, 也是外宣媒體的市場所在、潛力所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