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交時代的閱讀打卡:選擇權要百分百交給讀者

韓浩月
2019年04月23日07:0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卡的選擇權要百分百交給讀者

  閱讀打卡有“強制”的色彩。強制自己閱讀,對於成年人來說,未嘗是壞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亂,時間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於是,強行在每天的時間裡拿出半個小時用來讀書,就有了一種儀式感。

  --------------------------

  閱讀打卡不是新鮮事,兩三年前就有了。如果說現在的閱讀打卡與過去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當下的閱讀打卡潮,已經由起初的分散群體現象變成社會現象——從小學生到青年朋友們,從職場白領到家庭主婦,一場閱讀打卡潮流正在席卷而來。

  比閱讀打卡更早流行的,是運動打卡。閱讀打卡從形式上幾乎與運動打卡無異,只是內容上不同——運動打卡是為了鍛煉身體,閱讀打卡是為了提升精神世界。但兩者有一個共同處:都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產物,將打卡行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請眾人監督之意,二是也有彰顯某種生活方式與價值傾向之意。

  但當閱讀打卡被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裡,難免就會有變味的時候,就像有人為了增加微信運動步數,各種作弊攻略頻出,運動不再是重點,佔領朋友圈運動計數封面才是目的。不排除有些人的閱讀打卡行為,和佔領朋友圈一樣,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承諾,拍個照、錄段短視頻,秀一段時間之后便鳴鑼收兵。

  閱讀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對多數人而言是有益處的,這也是為什麼閱讀打卡生命力如此頑強的原因。“時間管理”對於現代人來說很重要,把閑暇時間用到哪裡,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如果在人們的時間觀念中沒有給讀書留出檔期,大家是真的沒空讀書的。

  閱讀打卡有“強制”的色彩。強制自己閱讀,對於成年人來說,未嘗是壞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亂,時間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於是,強行在每天的時間裡拿出半個小時用來讀書,就有了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會升華一個人的內在,堅持一段時間讀書的話,閱讀者真能體會到由浮躁變安靜的快樂。讀書是門檻最低的修身養性行為,讀書給予一個人的回饋是巨大的。在講究時間性價比的現代人看來,讀書的樂趣與好處,是值得付出一點“寶貴”時間的。

  可以這麼認為:依靠閱讀打卡來增加閱讀數量、培養閱讀愛好的人,此前多是不怎麼愛讀書的人。有多少人會通過閱讀打卡真正地進入“讀書人”的境界?其比例估計不大。從逐漸愛上閱讀到日常生活離不開閱讀,這兩者之間隔著漫長的“荒漠”地帶,閱讀打卡群體中,會有多數人都會在進入這個“荒漠”地帶或者到達中途時選擇放棄。

  真正愛書、愛閱讀的人無需打卡,因為讀書人不用強調閱讀的儀式感,也無需通過閱讀為自己的形象加分,讀書已成為他們的一種本能,看到書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面包那樣。閱讀無需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更無需借助手機拍照錄像並分享到朋友圈的方式,借用外力來督促自己,而是想讀就讀,不想讀就放下。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寫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最大程度排除了功利目的的閱讀,才是真讀書。

  閱讀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與政府與社會各層面的倡導、閱讀機構的推廣、商業力量的輔助等協力完成的。在勸人讀書方面,這些年來各種舉措可以用“苦口婆心”來形容,如今終於初步見到了效果,推廣者感到欣慰,閱讀者感到有收獲,其正面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用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勸人讀書如同勸酒一樣,面對不同群體的接受度,要量力而行,要適可而止,不然的話容易“上頭”,讓人產生不適感。

  比如目前不少校園都在推行閱讀打卡,呼吁家長要求孩子完成閱讀打卡行動,並將閱讀打卡發送到朋友圈。盡管這種呼吁是一種希望而不是強制,但家長們對來自老師與學校的要求,向來是沒有抵抗力的,於是,閱讀打卡成為不少孩子繁重家庭作業之外的又一壓力來源,有的孩子在完成正常家庭作業后,還要完成英語打卡、運動打卡、閱讀打卡……這還不算完,如果孩子報了鋼琴、書畫等興趣班,興趣班老師安排的打卡任務也要完成,如此多的打卡,會讓孩子變成打卡機器。

  閱讀打卡的好處與壞處比例有多大,這真的不好判斷。但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要不要閱讀打卡,那就是因人而異,不必用打卡來把讀書變成任務,閱讀打卡的選擇權,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閱讀者自己手裡。喜愛閱讀,一定要是出於對讀書的熱情與渴望,而不是為了貢獻一個數據,為了數據而打卡,這不應是閱讀推廣的本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