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旅游報》記者王洋:文旅搭起“連心橋” 增進了解促情誼

2019年05月07日10: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旅搭起“連心橋” 增進了解促情誼

  碧空如洗,滿目新綠,這個春天,北京迎來播種希望的好時節。

  4月25日—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名外賓出席此次活動,4100余名中外記者從世界各地趕赴北京報道此次盛會,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中擲地有聲的講話通過各大平台傳播出去。非常榮幸,我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成為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的記錄者、報道者與傳播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作為旅游行業媒體記者,我的視角無疑聚焦“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等人文領域成果,關注民心相通的實踐。因此,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自然是我此行報道的重點。在論壇的採訪中,我深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讓越來越多文化迥異、膚色不同、語言不通的人增進了相互了解、深化了相互間的友誼,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南太旅游組織首席執行官克裡斯·克科爾在接受採訪時就直言,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各國對“一帶一路”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

  採訪過程中,我興奮於各國嘉賓、國外媒體同行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到中國旅游等話題表現出來的興趣與熱情,特別是與他們聊到“都到過中國哪些地方”“最喜歡和向往的目的地是哪裡”“最喜歡的中國美食是什麼”……大家都興致勃勃,讓我頗有成就感。

  事實上,對於一場國際盛會來說,新聞中心無疑是各國與會嘉賓、媒體了解這個國家傳統文化與旅游資源最直接的“窗口”,“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緊緊抓住了宣傳推介的好時機。

  此次新聞中心景觀設計以絲路文化為核心,突出延綿數千年的絲路歷史文明及絲路經濟文化紐帶的地位象征,集中展現絲路繁盛時代及沿線風貌,向世界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發揚絲路精神,展現絲綢之路的全新時代內涵。

  與此同時,我注意到,此次論壇主辦方為中外嘉賓、記者提供了一系列沉浸式體驗。在VR展示台,通過4套VR眼鏡可實景體驗北京的天壇、頤和園,上海外灘,杭州西湖,拉薩布達拉宮等景色﹔步入式合影互動區設置有“與北京合影互動區”和“與中國合影互動區”,與會者可以與北京鳥巢、敦煌莫高窟、拉薩布達拉宮、西安大雁塔等著名景點進行合影。拍照后,即可生成照片二維碼,既可掃碼收藏,也可直接打印。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區,主辦方還邀請了來自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傳統國畫、傳統攢玉石宮花、兔兒爺彩繪、軟陶工藝等制作表演,同時,邀請嘉賓、記者親身體驗非遺制作的全過程。

  “繪畫項目真的很考驗人的耐性,首先得沉靜下來,感悟當下。”摩爾多瓦廣播電視公司記者卡西庫·阿納托利在體驗傳統國畫項目時感嘆道,“通過繪畫、彩陶等項目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很棒的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繪畫項目的選擇非常有意義。習近平主席在此次論壇的講話中多次強調,“以繪制‘工筆畫’的精神,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負責非遺展台的京彩瓷博物館經理史琴告訴我,嘉賓、記者在體驗之余還有著另一層意義,“相信中國優秀文化將給外國友人留下美好回憶,希望他們可以帶著家人再到中國旅游,尋找中國文化記憶。”

  如果說,在場館內,外國友人是沉下來、靜下來感受北京文化魅力,那麼,場館外,帶有京味文化、傳統文化元素的旅游線路,則讓他們置身北京的古老與現代之中,進而愛上這座城。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其中,文化與旅游的作用非常重要,無疑最容易在民眾間搭起一座座“連心橋”,讓國與國的交流、交往更進一步。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2019年,北京的這個春天因為這場盛會更添色彩。這個春天,我有幸與4100余名中外記者共同見証了它絢爛奪目的一刻,足矣。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