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調音師》:是誰蒙蔽了雙眼?

隋明照
2019年05月08日13: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調音師》:是誰蒙蔽了雙眼?

  一位盲人成為一起凶殺案的目擊証人,這樣的情節設定聽上去帶有十二分的黑色幽默色彩,而印度電影《調音師》,正是由一連串黑色幽默故事組成的。

  印度翻拍的這部電影脫胎於2010年的法國同名短片,短片講述了一位天才鋼琴師在一場重要比賽失利后生活事業都跌落谷底,后來通過假扮盲人鋼琴調音師重新獲得工作和同情,卻不料在一次上門調音的過程中撞見一起凶殺案的故事。離奇的故事加上高質量的拍攝和剪輯技巧,使得這部短片獲得2011年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

  印度拍攝的電影《調音師》,基本採用了法國短片的故事架構,但是時長由14分鐘增加到了139分鐘,人物更多,故事細節也更加充實。影片將凶殺案的被害人設定為撞見妻子西米與警察局局長偷情的丈夫,上門演奏的假扮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目睹了偷情殺人的兩人打掃現場並轉移尸體的全過程,卻要裝作什麼都沒看見。此后,警察局局長與西米輪番試探阿卡什是不是盲人,西米還在給阿卡什吃的點心裡摻了藥讓他變成了真盲人。之后,主人公阿卡什在躲避追殺的過程中還誤入倒賣器官的黑診所,但是此后的一系列反轉讓故事扑朔迷離,觀眾隨著劇情的展開,時而大笑,時而驚嘆。

  其實對於印度電影,相信不少觀眾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極有存在感的熱鬧歌舞,然而這部《調音師》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其中大量巧妙的情節反轉之外,還有影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對於人性的反思。

  影片中看似隻有鋼琴師阿卡什一個盲人,但其實卷入這場事件的很多人都是自己選擇了蒙蔽雙眼。

  戴上隱形眼鏡假扮盲人的阿卡什,並非單純想要專注於藝術,而是想要以盲人的身份博得更多同情,讓他人覺得失去視覺的他能夠有更靈敏的聽覺。他的鋼琴才華與盲人的弱者身份確實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小費和女友的心,但是也讓他卷入飛來橫禍之中。

  影片中的反派——婚內出軌的西米和情夫先是被情欲蒙蔽了雙眼,而后在殺人后選擇設法殺死一切知情人,用謊言彌補謊言,用過錯掩蓋過錯,最后自食苦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看似無意安排的細節,有的昭示事情的真相,有的增加了反諷的效果。

  在阿卡什逃亡的過程中,被人“救起”送到醫院,卻不承想“救人”的人要賣掉阿卡什的腎、醫院是倒賣器官的黑診所。在阿卡什反應過來,想要掙扎逃跑時,無意中喊出的濕婆神救了他一命,原來,手術台旁協助黑診所醫生取腎的婦人認為盲人阿卡什能“看到”她的濕婆神文身,那他一定是長著第三隻眼睛的神明,殊不知那是阿卡什在裝盲人時遇到婦人賣彩票時看見的。而后,劇情反轉,好像黑診所的幾個人成了阿卡什的“跟班”,實則是想綁架西米去勒索警察局局長給他們1000萬。口口聲聲信奉神明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被金錢蒙蔽雙眼,最后落得人財兩空的結局。

  除此之外,瞎了一隻眼的兔子、兔子拐杖、肝臟形狀的大樹等細節,讓人在完整地看完了影片后,才反應過來其中之精妙。尤其是影片最后,阿卡什在歐洲某國的街頭用拐杖打飛易拉罐的鏡頭,更是給觀眾留下了他的眼睛是否復明的懸念,仿佛神來之筆,讓之前的故事有了更多可能的結局。

  《調音師》用看似荒誕的劇情,反映了倒賣器官、法治不完善等社會現實,而這種基於現實的恐怖,更讓觀眾有毛骨悚然之感。

  “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這是印度教教義中的重要內容。其實不管是宗教教義還是道德規范,都提倡做人要善良、真誠。影片《調音師》用一連串故事告訴觀眾:莫被誘惑蒙蔽雙眼,否則真的有可能失去人生的光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