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傳承》第三季 "傳"的是歷史承接著未來

圖為紀錄片《傳承》劇照。在雲南省曲靖市馬龍縣咨卡村,年輕人李穩向火草紡織技藝傳承人李桂蘭請教織作技藝。 資料圖片
日前,紀錄片《傳承》(第三季)(以下簡稱《傳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以影像回溯古老技藝。在前兩季風格基礎上,第三季“小切口,大情懷”的敘事風格更加明晰,不僅以“承時代心,傳世代美”的內核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技藝活躍於熒屏,更從平凡人物、日常細節中提煉與表現民族品格、家國情懷。
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可觀。若紀實影像僅局限於對其起源、發展與現狀簡單的羅列與呈現,則缺乏戲劇張力,難以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傳承》用10集篇幅,講述新疆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海南疍歌、四川德沙旋木技藝、雲南火草紡織技藝、廣東浸泥鯭等17項古老技藝,以日常故事透視技藝傳承之路,用更飽滿的情節彰顯傳承的力量,講好中華文化傳承故事。例如,講述德沙旋木制作技藝時,以25歲的桑朗多登學藝故事展開,多登自小喜歡這門技藝,可舅舅怕他不肯吃苦,遲遲不肯收徒﹔多年后,多登成為德沙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畢業后的他不放棄夢想,尋找原料、苦練技藝,最終打動了舅舅,成為了新一代傳承人。一波三折、情節緊湊的故事,在懸念落地的一瞬間盡顯非遺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假如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文化類紀實影像,都以“小切口”“接地氣”的方式,用更生動、帶有戲劇張力的故事,以小見大地思考“為何傳承”“如何更好傳承”等宏觀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打開一扇窗,引領當代觀眾走進歷史深處,與文明對話。
紀錄片《傳承》之“傳承”,不僅限於技藝層面,更是挖掘情節中蘊含的為人處世之智慧、民族精神與品格。影片中每個故事都呼應著“擇一事,終一生”的主題。如,廟灣島上居住的琪叔夫婦在不通水電,甚至沒有通信信號的環境中,堅持傳承捕魚技藝“浸泥鯭”。在他們看來,大海不僅是一處“寶藏”,帶給人們豐衣足食的生活,更是值得堅守的家園,寄托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橫瀝牛墟的張楊錦老人是“廣東道德模范”,他終其一生都在與牛打交道,作為買家和賣家的中間人,不弄虛作假、不負所托、不改初心,折射出中華民族誠信有擔當的品質……影片從技藝傳承入手,在點滴之中讓中華民族精神之光閃耀不息。
《傳承》之“傳承”,傳的是歷史,承的是未來。紀錄片中,傳承者們始終在尋求一個平衡,或從一而終、矢志不渝,或在保留原有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為傳統注入時代內涵。堅守與突破的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將技藝流傳下去。
影片將創作視野更多聚焦於傳承中的年輕力量,主人公超過七成是青年人,在他們身上,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希望。當青春與古老技藝相遇,故事碰撞出強烈的火花:漂亮的氈房與熱鬧的草原婚禮依舊可以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孩子們盡管不懂疍歌,還是會耐心地將母親唱了一輩子的疍歌逐一錄制下來,發布到新媒體平台上,尋求更多網友關注與演出機會……在傳統與現代不斷交融、碰撞的過程中,傳承的更迭如不息的薪火,在堅守與創新中不斷發光。
青年傳承人延續祖輩傳統,以創新之力帶來新的生機。在創新之中,這些傳統技藝從曾經賴以生存的手藝,逐漸演變為當代人尋找心靈歸處的儀式與紀念。紀錄片在溫暖的故事中闡述著“認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來處”的奧義,聚焦於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立足延續。
紀錄片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紀錄片《傳承》以普通人的故事折射民族品格,讓從歷史中沉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融入現代的情懷與溫度,擁有充滿創新色彩、青春活力的面貌。從這個意義上看,《傳承》的價值已超越紀錄本身,讓文化自信的力量真正流淌進當下年輕人的內心深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