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對社會與傳媒業的歷史性顛覆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5G網絡將改變社會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釋放出人類更大的創造力,加速社會的智能化和自治化。沉浸式視頻新聞成為網媒的主宰,加上5G網絡的受閱與控制的分離,人類對社會與自然界的認識將出現歷史性飛躍。但5G網絡的普及與物聯網的實現,很可能在2025-2030年才能達成。
【關鍵詞】5G時代﹔社會巨變﹔網絡賦能﹔沉浸式視頻新聞
2019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會上,4400家廠商在關注5G技術及布局的同時,都在談論一個響亮的概念——“5G時代”。5G將開創一個新時代嗎?5G與傳媒業有何種關系?參會的各國通信設備制造商和科技人員都把目光轉向5G產品與主題演講,玄妙的解說和大膽的構想,引發了人們對新型網媒的豐富想象。《紐約時報》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在展會上宣布建立5G新聞實驗室,新聞報道將根據時間和讀者的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影像,讓受眾如身臨其境般地觀看新聞,媒體搜集和分發新聞的方式也將徹底改變。[1]不僅如此,5G技術對整個傳媒業的顛覆,將引爆社會結構的巨變。
一、5G對社會與媒體的重大變革
5G通常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作為高級網絡設施和信息傳播的智能手段,將把人類生活推向一個輝煌時代。美國韋裡蓀通信公司(Verizon)首席執行官衛翰思(Hans Vestberg)認為,5G是一種“量子躍遷”,與3G、4G截然不同。信息的量子傳輸與漲落使社會系統發生基態突變,包括城市建設與交通、人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醫療保健和政府管理都將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這一切取決於5G設施和終端的高度智能化——睿智手機、睿智電視機、睿智街頭大屏幕和各種睿智機器人的普及。在5G網絡下,信息傳播的高速化、精准化、無界化和低延時(pcs cut through),①使信息收發在一兩毫秒內完成。
從1G到4G,互聯網和手機成為多維、互動的交流工具,為人類的信息溝通帶來極大便利。5G的應用,將徹底改變互聯網的信息形態,使核心網和無線接入網②達到全能程度。其容量是4G的1000倍,高頻段的頻率資源異常豐富。基於雲計算邊緣化的5G技術,在互聯網企業和渠道運營商的融合下,將推動所有媒體的重構與最后轉型,也將推動社會生活發生巨變。由於網絡信息的暢通、行政指令的直達和網絡支付的普遍應用以及AL技術的嚴格指令,使社會機構的層次簡化、基層自治能力提升,在科技精密約束下的個人自制也空前強化。
作為空間覆蓋無界化、傳播內容無轡化、傳播終端多樣化和訪問方式自欲化的新式網絡,5G的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和密集的微基站(Small Cells)相聯結,在每平方公裡可支持100多萬台設備,把萬事萬物連接起來。4G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5G則深化媒體與社會的關系,塑造一個個自治組織。“萬物互聯”將容納全部世界場景,企業自動化、智慧農業、商業物流、自然景觀、智慧家庭、自動化交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遠程醫療、無教師課堂等,整個社會和自然界都由網絡相連和指揮,一個手指與大腦共同創造財富的時代,開始展露真容。
隨著不同系統業務平台的融合,廣播電視與移動通信技術將在多個領域匯聚,整個世界的外在場景都可隨時點視。視頻內容的制作和拍攝加倍升值,文字信息將大大壓縮,文字信息的分發行業不得不縮小地盤,處於主流地位的紙媒將結束自己的歷史被徹底顛覆。我們的判斷是:在5G網絡建成后的5至10年,將出現大量視頻制作公司,電視台的內容分發平台或與其合作,或轉變為網上視頻的播出機構﹔除少量深度報道的報紙還在發行,95%以上的紙媒已融入網絡而相繼消亡﹔信息傳播已沒有國界和語言障礙,不同文字和語言的同聲翻譯模塊安裝在服務器和終端上,每個國家的受眾都可讀取他國網媒的新聞﹔5G超高頻譜的用戶設備和接入點能夠相互“可見”,不同國家的網民可以面對面地自由對話。正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華所言,5G技術與4K、8K、VR等超高清視頻結合,將會在視頻內容的採、編、播、傳等各個環節帶來革命性變化。[2]
5G網絡一旦在全球普及,無數傳感器把整個世界連成一體,用戶和實體產業通過接入互聯網這個能量場,獲得層出不窮的創造世界的線索。人類探索世界的奧秘和最敏銳的社會問題,將由5G打開所有人的眼界,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將出現歷史性飛躍。在這個智慧時代,當人們通過5G網絡看到最先進的自動化生產、某些浩大工程與他國美好、繁華的景象,陳舊的意識開始覺醒,迸發出改造社會與自然界的宏願,隨之可能投入改變自己生活的奮斗,這就是網絡賦能。5G網絡傳播更多的立體視頻,人類的公平與正義感深受具體事件的教化,塑造出的信念將擊毀一切喋喋不休的說教。眼見為實的立體真理,永遠勝於語言的規勸,5G網絡最大的賦能就是讓人在體驗中學習,在意境中追求美好。
不可忽視的是,5G網絡還要不斷升級,不斷進一步提高性能。當無線接入網具有分離作用,即網絡控制與網絡用戶分離,核心網分離為實時功能、非實時功能和物理功能時,既能演示實時信息,又能顯示和永久保存非實時信息,對信息內容的控制已經失效。任何網上信息,哪怕是謠言和一切違法信息都無法徹底刪除,因為一則信息剛剛發出,就在不到一毫秒內被億萬用戶所下載,信息管理部門不是難以找到這些信息,就是根本無法清除它的蹤影。人的表達雖然沒有任何障礙,但懲辦違法信息的証據也牢牢滯留在網上。由於畏懼協議或法規的嚴懲,無論是造謠者還是誹謗者都格外謹慎,遵守“網絡法規”已成為99%網民的自覺行為。網絡秩序的良好,由網民強烈的法規意識來維護。到這時,自媒體的稱謂[3]才名副其實,因為無人阻攔用戶使用網媒表達自己的意願。
5G網絡的常用終端“5G智能電腦”“5G智能手機”和“5G智能電視”,配備高性能的攝像頭與強大的智能算法,支持高達數千兆的速率。由於芯片擁有人工智能的思考力,給用戶提供強大的處理信息的功能,網媒已成為用戶的生存工具。借助這類智能終端,人們可以了解對同一事件不同媒體的報道,並和某個媒體進行對話,在關鍵詞的引導下還能替用戶寫出簡單的文章。更為神奇的是,借助大屏幕終端,人們可以周游世界,置身於國內外某個具體景點,並隨時向身邊的導游詢問某些事宜,如果他們的終端也同時進入5G網絡。這些智慧功能來自終端的時間引擎、空間引擎、事件引擎、行為引擎和語言引擎(包括語言的自動翻譯)。以往的媒體——無論印刷媒體還是4G網絡,都遭遇到歷史性顛覆,將相繼退出歷史舞台。
二、沉浸式視頻新聞成為網媒的主宰
5G網絡將極大地提升視頻形態,使視頻新聞產生沉浸化效果,讓受眾成為事件的實地觀察者。面對沉浸式視頻新聞的誘惑和震撼,用戶難以從新聞現場脫身而轉向文字新聞,這就加速了紙媒消亡的進程,電視也不得不加大沉浸式視頻的播出力度。這類視頻新聞利用“有限虛擬”技術、“超高清”技術、“3D”技術和360全景技術,讓用戶獲得置身感與參與感。剛進入21世紀,上述視頻技術就已成熟,只是3G、4G網絡帶寬和流量不足,難以將這些技術用於新聞報道。5G網絡及其終端的推出,為視頻新聞的沉浸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由計算機制作仿真影像,讓受眾獲得置身於(沉浸)某種環境的感受。這種“身入其境”的視頻效果,猶如把觀眾拉入場景,融入事件。在VR系統中,用戶的雙目視線顯示在不同的顯示器上,他們的位置和觀看方向的視差便會產生立體感。這種3D技術(3 Dimensions)囊括圖像的三個維度、三個坐標及物體運動的六個向度,(更為神奇的是,3D技術后來又被用於建筑房屋、生產汽車和服裝等,成為產品復制的手段。)加上聲音傳播的多邊性和延蕩性,能夠形成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感知和嗅覺感知的立體化。攝像機或手機使用微型傳感器,讓鏡頭全方位連接,拍攝出視野廣闊的360度視頻。虛擬現實的視頻立體化,加上360度視野,再把客觀世界的真實場景加進去,觀眾的“沉浸感”將無比真實並令其感嘆。這些技術交互、協調、綜合地用於視頻制作和演示,達到完美境地,被技術專家稱為“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即用虛擬手段將真實世界逼真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直到今天,國內沉浸式視頻僅在電影、動畫、游戲、圖片、會展上應用,而且隻有使用頭盔設備或3D眼鏡才可看到立體和全景效果。沉浸式視頻能不能用於新聞報道?毫無疑問,在5G網絡和5G終端使用后,這種視頻自然被新聞媒介用於報道。從2010年起,西方主流媒體就開始嘗試使用初級VR技術,例如《紐約時報》網站發放谷歌的紙質(Card board)眼鏡用於觀看360度全景視頻,已經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國《衛報》、《紐約時報》和《紀實新聞》網站(Vice.com)最早推出的一些“沉浸式”新聞,盡管質量十分粗糙,不具備三維畫面和置身感,卻向“沉浸式視頻”報道邁出關鍵一步。
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伯格新聞學院的高級研究員諾妮·德拉佩納(Nonny de la pena)2010年開始探索虛擬現實技術如何用於紀實報道,開發了具有沉浸感的視頻寫實項目。這年她制作的《洛杉磯的飢餓》是一部極為重要的沉浸式紀實作品,把一個男人因飢餓而糖尿病發作、身體抽搐並發出呻吟、人們爭搶食品的混亂場面,記錄得歷歷在目、洞察秋毫,觀看者完全陷入身臨其境般的體驗。這是當年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調查新聞。2016年在聯合國的資助下,諾妮·德拉佩納奔赴敘利亞阿勒頗地區的難民營,拍攝了“轟鳴的爆炸聲”“濃煙升騰”“唱歌的孩子被火箭擊中”等典型畫面,這部題為《敘利亞縮影》的全景新聞引起多國觀察員的震驚。她的多部沉浸式視頻作品——《白眼死亡》《一級方程式經驗》《使用武力》《一夜情》和《基婭》等多部沉浸式視頻作品,先后在香港、倫敦、謝菲爾德和紐約舉行的活動中放映,把觀眾帶入宏大、淒苦或震撼的場景。[4]諾妮·德拉佩納被《連線》雜志選為“變革的科技人”,被福布斯和《衛報》稱為“虛擬現實的教母”,Fast公司還將她列為“世界更具創造力的13人”之一。[5]諾妮·德拉佩納在2015年就預言,這類視頻內容使虛擬現實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5G將把虛擬現實推向下一個層次,即通過移動設備的雲計算提供完全沉浸式內容。“觀眾不僅會身處事件之中,而且會在事件中四處走動。所有這些都將是記者們未來制作新聞的共同方式。”“虛擬現實耳機的廣泛應用以及利用新的計算機和電影制作技術重構事件,有一天會改變新聞業。”[6]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③新聞頻道戰略發展部主任阿琳娜·米哈列娃(Алина Михалева)在2016年4月曾宣布,“今年4月,我們的團隊是第一個在YouTube上直播360度視頻新聞的。每次的創新形式或技術缺陷出現時,我們都試圖弄清楚它是否值得用於我們的業務。虛擬現實是一種全新媒介……到目前為止,它是我們遇到的最強大的新媒介”。“盡管虛擬現實有其自身的挑戰……但它給我們帶來了與觀眾互動的最好機會。360度全景報道還不完全符合虛擬現實的定義,但它向虛擬現實跨出了一步,媒體的未來絕對屬於360視頻的直播”。[7]《紐約時報》主編曾無限感慨:“當我們看到一部為聯合國制作的難民營影片時,我們首先對虛擬現實感興趣。我們把它展示給新聞編輯室的人,他們被畫面驚呆了。坐在國際報道編輯桌周圍的、刻板的編輯們摘下耳機說:‘聽著,我們已經編輯了數百篇關於難民的事件,然而我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場面’!”[8]
不言而喻,沉浸式視頻報道的前景在於,受眾與新聞事件能產生巨大的共鳴,任何媒體不得不加快步伐著手制作這類新聞,它的收視率將超過網媒放映的電影和其他文藝視頻。英國廣播公司互聯網研發部的編輯齊拉·沃森(Zillah Watson)強調,為了創造受眾“理解事件的存在感,產生置身體驗,採用360全景視頻方式必須制定一個新規則,因為之前那些常用的技術,多適用於3D電影。我們使用的仍是老式設備,盡管能捕捉一些優質畫面,但仍無法躲避拿著催淚瓦斯的警察,也無法快速、靈活地切換畫面”[9]。阿琳娜·米哈列娃也認為:“新聞編輯室需要時間適應新的報道規則,這就要重新學習虛擬現實這一全新的語言,我們再也不能規定觀眾按照老方式看新聞了。”[10]本文認為,這種視頻報道規則不僅要恰當地運用虛擬技術,還應遵循新聞報道的原則,不能容忍虛假事實的滲透。為了澄清電影的虛擬現實和新聞視頻虛擬現實的根本區別,嚴格制定和遵循沉浸式視頻新聞的規則,絕不能忽視下列理念。
第一,使用小型、輕便的三維、全景攝像機拍攝新聞素材,至少在地面上需要四台以上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抓拍動態畫面,空中還要出動兩架無人機攝像。此類攝像機既要小型化,又要有隱蔽性和高清晰度,便於靈活移動和抓拍死角。第二,制作這類視頻新聞,不能有任何造假成分。所有影像都來自事件現場,不能由電腦合成任何一幀模擬圖像,因此,這類新聞不能稱作、也不構成原來意義的“虛擬現實”。它是一種有嚴格界限的虛擬。第三,這就是說,它虛擬的不是現實,而是受眾對場景的體驗,媒體決不能越過這個界限。利用先進影像技術把用戶推進全景立體畫面,感受自己的腳步在移動,環顧四周能看到現場的每個角落,從而獲得“身入其境”“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這是沉浸式視頻新聞虛擬的全部含義。第四,運用5G設備的高速化、多向度和低延遲,放大、縮小、旋轉或突出球面影像,捕捉動作切片④,都要符合事實本相。第五,沉浸式視頻的分發同受眾的信息分享緊密對接,傳播設備和接收設備的功能要同步5G化。受眾的5G手機或電腦,利用衍射原理觀看立體和360影像,已無須穿戴任何設備。5G手機的顯示屏能夠折疊,打開屏幕就是平板電腦,柔性屏幕能看到畫面的全景。網媒分發的視頻如果窄小和平面化,讓有5G手機和電腦的受眾大失所望,這類新媒體將被用戶拋棄。第六,沉浸式視頻新聞將主宰網媒,遠遠超過其他視頻的比重,因為全世界每天發生的奇異事件的景觀對受眾有一種魔力,在4G網絡下人們看到的根本不是沉浸化視頻。第七,制作沉浸式視頻新聞要抓取政局性、軍事性、沖突性、新的科技與生活畸變的事件為內容,視頻節奏以自然、真實、流暢為標准,不應以嘩眾取寵和制造噱頭吸引眼球。牢記這一點非常重要。
三、5G網絡走進民眾生活的日程表
5G網絡與終端的高技術含量及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使許多國家的各大媒體都在搶佔先機,力爭成為這一潮流的引領者。要達到這一目標,不是媒體本身能夠成就的,國內5G網絡運營商和5G設備生產商的布局和推進,決定著5G網絡落地的日程表。國內各大網媒和融媒體都在積極創造條件,籌措人才和資金,努力推進5G網絡走進民眾生活。本文根據掌握的國內外資訊,對5G網絡的商用進程和各類媒體的應對作出展望,預測沉浸式視頻新聞發展路徑與日程。
2018年是我國5G網絡啟動的元年,國內三大運營商於2018年10月在18個試點城市的試點區域進行5G網絡測試。測試結果表明,網速暴增百倍,大數據瞬間傳輸成為可能,3D成像視頻有了實現的基礎﹔從終端到基站的時延一般為5毫秒,從終端到服務器的時延為50~100毫秒,終端到基站的時延可降低到1毫秒。11月14日,中興通訊在全球第一個實現了5G微信收發,用5G刷微信變為現實,年底又推出5G手機的實驗產品和可取代網卡的無線終端接入設備(CPE)。同時中興還在上海完成商用5G手機的呼叫和5G上網。有實力的網絡公司和融媒體在今年更換和改造4G設備,跟上三大運營商布局的步伐,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據報道,中興將在今年上半年推出5G商用手機,華為也明確提出今年下半年批量生產5G手機。2020年第四季度,如果微基站在各大城市普遍建立起來,5G智能手機將處於銷售旺季。大量網民有了5G手機,5G網絡才能全面實現商用。工信部在今年1月已經正式向運營商頒發牌照,以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公司的建網能力,於2020年下半年在省級城市5G網絡的實驗性覆蓋基本能夠實現。從2021年至2023年,覆蓋一億以上人口的網絡公司和全國性的廣播電視及省級衛視,將同時以5G網速傳播節目和文字內容。但3D、超高清視頻新聞與文藝節目還難以在網媒和電視台登場,主要因為設備缺乏,沉浸式視頻制作能力不足,智能視頻制作公司還沒有充分發展。物聯網、智慧城市、無人駕駛很可能在2025年以后才能進入實驗階段,其原因是,不僅社區、企業、個人,就連多數網媒還沒有更多的傳感器接入,高級人工智能設備與智能車輛的生產與普及量十分有限。到2030年,智慧城市才可能進行布局。
5G網絡的完善和沉浸式視頻制作的普及,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因為解決人才與設備的關鍵難題比較復雜。比如終端的雙連接問題,芯片的多模多頻與先進制程,⑤大屏5G手機的價格能否讓60%以上的人買得起,一個中等城市需要建設幾萬個微基站,等等,不是一兩年就可解決的。2023—2025年,這些問題才能陸續解決,即使如此,4G和5G網絡也將在幾年內共存。到2028年左右,沉浸式視頻佔到網媒播出內容的70%以上,付費閱覽才能產生可觀的效益。此時,沒有3D視頻的網站和報紙一樣,將陸續關門倒閉,出現媒體雙消亡的局面,隻不過報紙比這類網站消亡的批量和速度更快。這種趨勢將一直延續到2030—2035年左右。[11]在這一階段,除深度報道的報紙和享有出資養護的報刊和網站才能夠存活下來(機構的辦公網站和購物網站除外)。
各大互聯網公司是迎接5G網絡落地的關鍵場所,盡快採用智能技術,改造原來的4G設備已迫在眉睫。2018年6月28日,百度與中國聯通共同決定建立“5G+AI聯合實驗室”,9月25日,百度與Intel又宣布“5G+AI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百度率先布局構建邊緣計算(OTE)。通過OTE,讓雲邊緣節點、普適服務器、智能終端和移動電子商務節點發揮最大功能。這是建構5G技術體系的重要環節。10月11日,百度和華為共同決定將在移動電子商務平台和典型應用場景驗証等方面展開合作,這是互聯網企業和電信設備商在5G領域的首次聯手,是對5G的典型場景與邊緣節點進行的首次探索。目前,百度還與中興和中國電信在雄安開展基於5G的感知共享技術進行研發。多年來,騰訊網絡公司就以“開放網絡,連接一切”的理念為主導,在網絡優化、移動商務邊緣計算、服務化架構等方面多有創新,先后設立了多個實驗室展開基礎性研究。成立於2012年的騰訊優圖實驗室,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人臉識別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6年4月建立的騰訊智能實驗室,在探索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方面積極投入較大人力物力,為5G網絡沉浸式視頻制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5G帶來的用戶對沉浸式視頻新聞的廣泛需求,幾乎成為新媒體的保命符,因為它強有力地制衡了網媒的生存空間。為應對5G網絡的嚴峻挑戰,國內各大融媒體也在採取有效措施,重塑新聞網站的架構。2018年10月17日,人民網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開發5G相關業務。人民網總裁葉蓁蓁表示,人民網是“網上的人民日報”、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5G商用將優先體現在人民網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上。[12]“5G入口”是新華網推出的移動社交平台,聚合精品新聞資訊和優秀的社交媒體內容,讓用戶無須下載就可直接使用。2018年12月28日,我國第一個5G國家級新媒體平台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開建,[1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及華為公司共同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以形成“4K+5G+AI”的戰略布局,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級新媒體平台。這一切,為我國各類媒體於2023年左右傳播5G視頻新聞,開創了多種實驗路徑。
注 釋:
①低延時是指對信息作出的反應極快,僅在幾毫秒之內(1毫秒僅為千分之一秒),在新聞傳播領域,智能新聞報道具有低延時的特性,幾乎把時間差縮小到一瞬間。
②連接用戶設備與服務商設備之間的網絡稱為接入網,無線基站就是無線接入網。核心網是把用戶的呼叫、請求或數據接續到不同網絡上的中心網絡,核心網還承擔計費和管理任務。
③“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在美國有大約8500萬用戶,是繼BBC新聞頻道之后收視率第二高的外國新聞頻道。在華盛頓設有分社,在紐約、邁阿密和洛杉磯設有演播室。
④全景視頻展示局部特寫或顯示一個細部時,要對一個動態或動作切割開來拉近鏡頭,稱作時間切片和物象切片。
⑤指對集成電路運作程序的處理,多指計算機芯片框架的運算速度。
參考文獻:
[1]Jeremy Horwitz,Verizon’s 5G keynote at CES spotlights media,drone flight,and health partnerships,VentureBeat,Jan.8,2019.
[2]我國首個基於5G國家級新媒體平台開建[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9-1-12.
[3]劉建明.媒介的多維概念及內涵的甄辨[J].西部學刊,2018(7).
[4]Brian Crecente,Project Syria VR experience arrives on Steam to racist,https://www.polygon.com/, Nov.4,2016.
[5]Nonny de la Pe?a,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Oct.15,2018.
[6]Edward Helmore,‘Godmother of VR' sees journalism as the future of virtual reality,The Guardian,Mar.11,2015/2019.
[7]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8]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9]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10]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11]劉建明.關於報紙消亡的對話[J].新聞界,2006(1).
[12]人民網與中國信通院達成戰略合作,布局5G融合發展,人民網[EB/OL].tc.peeple.tcom.n/nl/2018/1018/c183008-30348148.html.2018-10-18.
[13]我國第一個基於5G技術的國家級新媒體平台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開建[N].人民日報,2018-12-29.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