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歷史縱橫>>人民日報社·社史

范長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許海舟
2019年05月17日09:34 |
小字號
原標題:述史|許海舟:范長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范長江是我國新聞事業的標志性人物,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在中國現代新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第一位追蹤報道紅軍長征的記者,是第一位在報道中公開稱“紅軍”的記者,同時也是第一位進入紅色政權中心延安採訪的國統區中國新聞記者。他的代表作《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膾炙人口、彪炳史冊,至今仍被視為經典。

為紀念范長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2005年與“韜奮新聞獎”合並為“長江韜奮獎”),成為我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創建“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記者節”。范長江還是人民日報社的老社長。新中國成立之初,從1950年1月到1952年6月,范長江在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期間,率領報社全體同仁,兢兢業業,奮力開拓,使剛剛成為黨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在全國和全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回顧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新聞實踐,對於今天我們正在開展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工作,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腳力——孤身千裡走單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腳力是優秀新聞作品的源頭活水。范長江是踐行“腳力”的典范。

縱觀范長江的新聞生涯,引人注目的是他從1935年7月開始,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深入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採訪。這次旅行採訪,歷時10個月,行程4000余裡,撰寫的通訊陸續在《大公報》發表,較早公開報道了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如一道道驚雷,喚醒國人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幾頁活的歷史”。這些通訊后來匯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據考証,《中國的西北角》比陳雲的《隨軍西行見聞錄》發表早半年,比斯諾的《西行漫記》最早的中譯本早一年半時間。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后,范長江費盡周折抵達西安,先採訪了周恩來,后又到達延安採訪了毛澤東,與毛澤東徹夜長談。從此,他的思想發生重大轉變,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那時候中國大地上硝煙彌漫、炮火紛飛,范長江冒著生命危險孤身千裡走單騎,從成都出發,經川西、隴東、祁連山、河西走廊、賀蘭山到內蒙古……走遍大半個中國,據估算,范長江每天最少要走40裡路。他乘羊皮筏子,過雪山冰灘,時常是在“馬不能行”、盡是懸崖峭壁的路上艱難前行,常常是滑倒數次,滿身污泥。他堅持與工友店員、商人小販廣泛往來、促膝交談,不斷汲取新聞的源泉與前進的動力。正因為范長江這種“用腳板跑新聞”的優良作風,他的新聞作品鮮活生動、見人見物,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實踐反復証明,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是“挖”出來的,老關在樓房裡體驗不到火熱生活,光坐在電腦前敲打不出精品佳作。處在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就要沉下身心、走進基層,接“地氣”、補“底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驗生活,多“跑”深“挖”,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把握時代脈搏、感悟生活真諦、挖掘新聞富礦,寫出更多帶著生活氣息、充滿深厚情感、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品。

二、眼力——入木三分辨是非

眼力,可以理解為觀察、辨別、判斷的能力,需要觀察者從表象中洞察本質,從爭議中明辨是非,從變化中把握規律。

在採訪大西北之前,范長江並不是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者,只是國統區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熱血青年,尚未走出書齋,因“新聞救國”的理想身兼《大公報》特約通訊員。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貧窮至極、內戰不斷、民不聊生。“九一八”事變之后的中國,東北幾省逐步落入日本人之手,華北危在旦夕。在這樣危機四伏的關鍵時刻,范長江懷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以入木三分的敏銳眼力預測到,一旦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沿海一帶必不可久守,抗戰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帶,而荒僻的西北地區的現狀卻很少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地方進行考察和研究,讓讀者更多地知道大西北的情況。

范長江沿途寫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訊,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訊中還記載了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第一次以寫實的筆法公開、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蹤跡,字裡行間傾注了他對紅軍的同情和敬意。范長江的這些通訊陸續發表於《大公報》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在自述中說:“從1927年到1935年,在國民黨的統治區中,在合法出版的報紙書籍中,公開稱紅軍,對剿匪加引號,而且用文字公開透露出紅軍是北上抗日,並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通過到貧窮落后的大西北採訪,范長江不僅看到了當地人民的苦難,而且看到了各界抗日激情高漲以及紅軍堅持抗日戰斗的精神,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如今,面對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輿論格局,新聞工作者要增強眼力,煉就“火眼金睛”,學會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統而不是零散地、運動而不是靜止地、聯系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防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報道中要體現政治思維、戰略思維,向受眾全面呈現事物的本來面貌,進而作出正確判斷、得出正確結論。

三、腦力——堅持真理勇戰斗

腦力就是思考力、探究力,是以動態、發展的趨勢性、規律性認識來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隻有增強腦力,遇到問題才能避免失之浮淺、失於片面。

在通信極為困難的上世紀30年代,范長江不為國民黨當局的反動宣傳所惑,注重深入思考,用眼觀、耳聽、口問得出的大量事實和數據,對國民黨統治下西北地區經濟的凋敝、民族的壓迫、宗教的糾紛、軍閥的爭斗和日益深重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危機,進行充分揭露、分析。他的筆觸不僅僅是記錄某一現象或某一事件,而是延伸到對國家危亡的擔憂和黎民百姓命運的悲憫,試圖探求救國救民的良方。他真實報道了紅軍長征壯舉,及時披露西安事變真相,熱情反映陝北紅區景象,勇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用事實駁斥了反動勢力對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種種攻擊和誣蔑。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多樣,雜音噪音不時出現。形勢越是復雜,就越需要新聞工作者立場堅定、眼明心亮,筑牢履職盡責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面對復雜形勢和紛繁社會現象,要以黨的理論為指導來認識和把握,發揚斗爭精神,對錯誤思想、錯誤觀點要敢於發聲、敢於亮劍,澄清是非、以正視聽。

四、筆力——力舉千鈞紙一張

筆力,就是用手中的筆駕馭文字、提煉觀點、表達思想的功力。筆力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不僅表現為下筆成文、妙筆生花,而且體現作者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功底。

范長江博古通今、博聞強記,人文地理爛熟於心,歷史典故信手拈來。他的一篇不長的新聞作品往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還有對宗教、交通、水利、農事等知識的介紹,常常是夾敘夾議、情景交融,史論、政論運用自如,展現了他扎實的筆力。范長江強調提高新聞記者專業技能的重要性,認為在採訪、表達和行動等各方面的技術手段,都要純熟地掌握,“否則可能是學者,不一定是記者”。范長江在一首悼念魯迅的詩裡寫到“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其實這也是他自己的孜孜追求和真實寫照。

新聞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幾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沒有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好筆力不是簡單的情景再現,更重要的是用深刻的思想啟迪人們,進而宣傳新理論,闡述新理念,總結新經驗,揭示新規律。要多看經典多練筆鋒,廣泛涉獵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歷史人文、文學藝術等方面知識,厚實自己的功底。要多寫多練多磨,不斷磨練文字功夫,砥礪表達能力,提升寫作技巧。要積蓄思想積累素材,創新傳播方式和話語方式。

雖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范長江當年有了很大不同,但是他不畏艱險、深入實際的工作作風,虛心好學、勤奮寫作的進取精神,在今天同樣迸發著光芒,顯示著強大的感召力。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需要以范長江等新聞前輩為榜樣,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