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應重視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問題

青少年沉迷網絡短視頻 別讓孩子的時間這樣流失

本報記者  谷業凱
2019年05月17日09: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朱慧卿 程 碩繪(新華社發)

朱慧卿 程 碩繪(新華社發)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共青團中央、騰訊公司、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等

前不久,國家網信辦指導並組織“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台開展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短視頻為什麼會導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新上線的防沉迷系統效果如何?各方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記者近日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

——編  者  

聽到歡快的《海草舞》,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王萍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她的女兒正讀小學三年級,以前偶爾會在放學后和節假日看一些短視頻,主要是放鬆消遣,聽聽歌、看些搞笑短劇,也會學點創意手工。最初王萍並沒有把孩子刷短視頻這件事放在心上,甚至還鼓勵孩子跟著短視頻學跳《海草舞》……

可沒多久,王萍發現女兒花在短視頻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班主任也反映孩子課上課下經常跟同學們討論短視頻的話題,影響學業。王萍也留意到,有些短視頻內容並不適合10周歲左右的小學生觀看。她開始擔心女兒陷入“短視頻沉迷”,不能自拔。

缺少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一些青少年陷入“短視頻沉迷”

短視頻時下的火熱程度,從這組數字中可見一斑: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用戶使用率高達78.2%,去年下半年用戶規模增長率達9.1%﹔最近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春季報告》則顯示,2019年3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有36.6%的月總使用時長花在了短視頻上……

網絡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導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問題。去年5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牽頭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20%的青少年表示“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每天看幾次”的比例也接近10%。

“在即時性很強的短視頻平台上,內容傳播具有瞬間的爆發力。”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認為,短視頻多採用用戶生產內容模式,每個用戶都有發布內容的權利,因此完全超出了傳統專業生產內容模式下行業和企業監管的范圍。“這種傳播幾乎不受限,爆發力、示范效應驚人,對於尚不具備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影響會更大。”田豐說。

在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夢霏看來,短視頻滿足了很多青少年的好奇心,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則,不到幾秒鐘,亮點就會出現。一些短視頻APP往往具有非常順暢的用戶體驗,上下一劃,就能切換內容,此外還能根據算法,按用戶偏好推送相應的內容。“對那些缺少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的未成年人來說,時間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流走。”

“青少年階段,正是愛模仿和廣泛吸收各類信息的時期,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王萍擔心,“即使內容沒問題,天天捧著手機看,視力也會受影響。”北京某小學的一位班主任向記者反映,少數學生長時間瀏覽短視頻,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上課不聽講,對短視頻內容卻如數家珍,語文課組詞造句,網絡流行語脫口而出。”

“當短視頻成為一種在未成年人中廣泛傳播的文化元素時,就具備了准公共產品的屬性。”田豐認為,針對這類准公共產品,社會各方面應該各負其責,推動未成年人保護的多中心治理。

防沉迷系統有一定效果,但仍存技術漏洞和監管盲區

針對網絡短視頻引發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問題,國家網信辦近日指導並組織“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台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此次上線試運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內置於短視頻應用中,用戶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將彈窗提示,引導家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進入該模式后,用戶使用時段受限、服務功能受限、在線時長受限,且隻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

記者打開“快手”APP發現,彈出的窗口會提醒監護人設置青少年模式,進入該模式后,無法開啟直播和瀏覽同城頁面,也無法進行打賞、充值、提現等行為﹔用戶開通、關閉青少年模式均需輸入提前設置的密碼。此外,“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都統一規定,在青少年模式下,晚上10點至早上6點不能使用,每天可使用的時長為40分鐘,並為該模式專門設置了科普教育類、知識類的內容池。

“快手”科技副總裁、執行總編輯劉洋表示,開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是短視頻平台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此次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整合了產品端一年來在青少年保護方面積累的成果。“快手”目前成立了300余人的未成年人內容專項審核團隊,建立了單獨的未成年人審核標准及應急機制,實行24小時輪班制,對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進行嚴格過濾。

“抖音”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此次上線的青少年模式,相比以前的“時間鎖”功能和“家長控制”模式,在使用時間上進行了更為嚴格的限制,並對青少年模式下內容的數量級和豐富度都進行了擴充,增加了科普、益智、休閑等內容。

“現有的防沉迷系統和內容庫,能對青少年在短視頻平台上接觸到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尤其屏蔽一些對身心健康不利的內容。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及網絡空間的治理,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田豐說。

防沉迷系統上線后,王萍在第一時間就督促女兒使用,“她最近看短視頻的時間確實減少了。”王萍長舒一口氣。

不過,防沉迷系統對那些不服管的“熊孩子”來說,仍然防不勝防。

一方面,目前只是一些大的短視頻平台上線了防沉迷系統,如果青少年非要去尋找內容庫之外的視頻,可以去搜那些小的短視頻平台,“從技術上看這不難實現,且超出了現有的監管范圍。”田豐說。

另一方面,已經上線的防沉迷系統,只是針對少數情況建立了主動觸發機制——可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分析等技術手段,篩選甄別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用戶,然后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但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基本上都是通過手動激活方式開啟該系統,並不是默認設置。劉夢霏結合自己所做的實地調研分析說:“入口問題不解決,玩手機的青少年開機后可以不激活、不選擇防沉迷模式,家長和老師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也沒轍。”

據了解,國家網信辦將於今年6月在全國主要網絡短視頻平台全面推廣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並形成統一的行業規范,業內專家呼吁完善現有防沉迷系統功能,找到監管盲區,堵住技術漏洞。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引導要形成合力

“跟孩子斗智斗勇的過程更復雜了。”一位家長反映,現在孩子會用更長的時間來搜索破解青少年模式的方法,有時還會向爺爺奶奶求助,另開新號。

“單憑一個系統設置,很難徹底消除青少年對短視頻的依賴。”田豐認為,短視頻以及各種網絡娛樂的方式,已經緊密地伴隨當代青少年的成長,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一個技術手段,如果沒有社會性手段輔助,都難以消除這種行為習慣,因此社會、家長、平台幾方要打配合戰,責任共擔。

首先, 家長應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眼下,先盡可能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統﹔長遠看,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們交流,幫孩子提高甄別、屏蔽不良視頻內容的能力。”北京某互聯網醫療公司負責人李先生認為,很多青少年沉迷於短視頻,跟家長的不當示范也有很大關系,“大人天天刷著短視頻,孩子肯定有樣學樣啊。”

其次,從家庭到學校,要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信任孩子,把管理時間的主動權還給孩子。”劉夢霏說,不久前她在北京一所小學為四年級的學生組織了一場時間管理游戲,這些學生隻需20分鐘左右就能形成時間管理的觀念,合理規劃時間。“產生沉迷問題,主要是由於孩子們平時生活在大人規定的時間范疇裡,什麼時間干什麼事,滿滿當當、中規中矩,導致孩子自己把控、管理時間的機會並不多,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她建議,家庭、學校增加時間管理教育,短視頻平台強化時間提示,比如將“時間戳”放在較為醒目的位置,培養青少年的時間管理觀念。

此外,還要規范短視頻行業發展,遏制其野蠻生長。“有些短視頻平台利用大數據算法,有針對性地投放容易引發青少年過度依賴的內容,對此應堅決整治。”田豐認為,短視頻平台應當引導未成年人看到更多、更好的內容,增益身心健康。

防沉迷的治本之策,是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田豐表示,應該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推動網絡素養教育進學校、進課堂,使其成為青少年的一項基本常識和技能。劉夢霏則建議,各類網絡平台應設置一些網絡素養教育方面的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可採用任務激勵等游戲化的設置,來調動未成年人用戶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完善網絡治理長效機制的重要方面。”劉夢霏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