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1期

新媒體背景下城市電視文藝創新的路徑

巴全東
2019年05月17日13:3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背景下城市電視文藝創新的路徑

  作為反映城市生活、傳承城市文化的載體,文藝節目一直是城市電視媒體內容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因思維方式的限制、經營的壓力、衛視的擠壓和新媒體的沖擊等影響,日益呈現出式微狀態,特別是新媒體背景下,立足城市文化資源,聚焦群眾文化生活,服務本地受眾,打造有針對性的“適銷對路”文藝節目,是應對城市電視文藝“差異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轉型突圍的必由之路。

  城市電視 文藝節目 創新路徑

  產品意識不強、定位不准,是城市電視文藝式微的根本原因

  文藝是新聞宣傳的輕騎兵,中國電視文藝自1958年第一次轉播國慶焰火晚會開始,至今已逾60年。①對城市電視台來講,文藝欄目的遍地開花曾極大滿足了受眾的收視需求,據《城市電視台協作會會員情況一覽》的統計,“截至1990年8月,全國已有城市電視台170多個,各類電視文藝欄目430多個,形成了初步繁榮的局面。”②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央視頻道內容的豐富和省級衛視的崛起及強勢覆蓋,加之互聯網新興媒體的無孔不入,讓城市電視傳統的文藝節目越來越被邊緣化。

  創新意識不足,欄目“雷同化”,成為衛視擠壓下的“炮灰”。傳統意義上或者說2010年之前的城市電視文藝之所以吸引受眾,是因為“上電視”“看明星表演”還算新鮮,有“聲像結合”和渠道傳播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在新媒體傳播“人人都是錄像者”和數字有線電視文藝欄目“強者通吃”的背景下,變得十分脆弱,甚至不堪一擊。“城市電視台的電視文藝正在逐漸地被邊緣化,原來忠實的觀眾正在被各大衛視和新媒體所分食。”③“鹽城台2011年常態播出的電視文藝節目《快樂非常道》《快樂多看點》《快樂大PK》和《將愛進行到底》,平均收視率隻有0.8%左右,2012年初不得不忍痛全部砍掉。”④欄目“雷同化”一直是城市電視文藝的一大弊端,像鹽城電視台的《將愛進行到底》明顯難敵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創新意識不足,簡單地“拿來為我所用”的直接后果是欄目無特色,因此,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就成了必然。

  經營困難,廣告吸納量不足,做節目就賺錢成為過去時。在有線數字電視和視聽新媒體尚未普及的時代,城市電視台因為區域內“一家獨大”的傳播特點,還能吸引明星參與節目互動。但全媒體時代,傳播路徑越來越多元,衛視基本上壟斷了一線明星資源,城市電視文藝“靠明星撐場面”基本不可能,嘉賓難請,成本高昂,收視低迷,廣告吸納量嚴重不足。經營上的壓力,也讓決策者不得不考慮電視文藝節目的成本、市場價值等經濟指標,沒有更多的經濟實力和精力投入到原創文藝節目上,文化、文藝類節目越來越難覓蹤影,有些電視文藝節目甚至是為了創優評獎而創作。城市電視文藝遭遇“寒冬”。最突出的實例是城市電視台傳統的春節晚會,因為收視率和影響力下滑,越來越難以為繼。對城市電視來說,文藝節目已如同“雞肋”,既不敢大力投入,又不能完全放棄,似有又無,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辯証地考察城市電視文藝面臨的困境,表象背后是思維方式的局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不足、創新路徑不足。電視文藝發展的過程是不斷滿足群眾需要、“不斷的探索和修正,在規范中實現轉型,在陣痛中實現創新”⑤的過程,反觀以往的城市電視文藝,要麼盲目克隆、模仿衛視,要麼“產品意識”不強,為文藝而文藝,沒有針對受眾群體“有的放矢”。在與衛視的“同質化”競爭中,沒有學會與群眾生活“同頻”,跟不上群眾對文藝生活的需要,地方特色和“煙火氣”不足,節目中看不到群眾的身影,話題與城市無關、與市民生活無關,自然不具備吸引力。文藝是為群眾服務的,城市生活是城市電視文藝的源泉和“差異化”生存之本。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城市電視文藝來講,市民既是城市歷史的創造者、見証者,也是電視文藝的“劇中人”和“劇作者”。新媒體時代,城市電視文藝應發揮城市電視台更接地氣的媒體特性,立足城市,服務城市,“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⑥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引領時代風氣,實現電視文藝的轉型創新。

  植根地域文化,聚焦一“老”一“少”,是城市電視文藝轉型創新的關鍵

  在新媒體環境中,城市電視文藝作為傳承城市文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更要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傳遞正能量,承擔起“以文化人”的時代擔當。當前城市電視文藝的轉型創新,根本在於“求真務實”。“求真”:真實是藝術的靈魂,所謂真善美,唯有真實的、向善的,才是美的﹔“務實”:扎根區域文化,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實實在在地反映市民的文藝生活,服務市民的文化生活。“與市民相關”才能贏得市民的支持,電視文藝才有活力、生命力、吸引力。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以通俗化、平民化、貼近化的視角和語態,‘用最恰當的形式表現最適宜的內容’,使文藝節目給人帶來歡樂和輕鬆的同時,……體現電視文藝藝術魅力,又講求大眾化、社會化的契合點,讓受眾在所喜聞樂見中得以提升藝術欣賞能力和文化品位。……這應該是當前形勢下電視文藝節目的文化定位。”⑦

  立足地域文化,“以文化人”,打造文藝精品。相對於央視和省級衛視,地域性是城市電視的優勢,這就決定了城市電視不能一味地模仿。過往的傳播實踐已經証明,盲目克隆的文藝節目因為不接地氣、漂浮於城市文化生活之上而失去生命力,以己劣勢去拼衛視的資源優勢,其結果可想而知。地域文化是城市市民世代傳承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表達,與市民情感具有天然的貼近性。因此,以文藝的方式,挖掘地域文化,創新電視文藝,既是城市電視文藝豐富資源、推陳出新的需要,又能滿足本地受眾的文化需求,“三貼近”應是城市電視文藝轉型創新的著力點。同時,充分利用社會文藝力量,“光靠城市台自己還不夠,還得廣泛依靠社會力量,多請‘文藝行家’參與,請他們出主意,做節目,實行兩條腿走路。”⑧要借助本地文藝團體和機構力量,開門辦文藝,為專業和業余文藝工作者提供傳播渠道,豐富內容。

  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無數革命先烈氣壯山河的壯舉在徐州大地留下大量珍貴的革命遺址、遺跡。近年來,徐州電視台聚焦紅色文化遺產,借助電視文藝創作,讓紅色文化張揚於熒屏,激蕩起穿透人心的精神力量,沉澱為城市精神,成就著“以文化人”的媒體責任。電視散文《永遠的九歲——寫給小蘿卜頭》獲得2001年度中國電視金鷹獎。以此為素材,先后制作成《敵后便衣隊傳奇》《守護者》等多部紅色電視劇,其中,短篇電視劇《小蘿卜頭》獲得第十九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28集電視連續劇《小小飛虎隊》獲得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聚焦一“老”一“少”兩個群體,打造文藝品牌。文藝是以人民為本的,雅俗共賞是其本質,沒有純粹的文藝和純粹的“雅”。美即真,真即大眾生活,離開了大眾生活的“真”,文藝的“美”就無從談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論斷:“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對城市電視文藝來說,應該把關注焦點放到市民文化生活上,在節目內容編排和文藝活動的組織中,通過畫面、聲音、形象等電視文藝語言,反映美好生活,讓受眾在電視藝術的感染中得到心靈的休憩,提升美學素養。

  受眾老齡化是電視媒體不可回避的現實。近年來,徐州電視台在創新電視文藝表達上,聚焦一“老”一“少”兩個群體,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針對老年群體,“善行徐州社區行”在為社區提供義診、義賣、志願服務的同時,還著力搭建社區文藝舞台,吸引老年文藝團體參與。在2018年8月舉行的徐州市第五屆老年藝術節中,138個節目進入復賽,半個月內“無線徐州”微信公眾號訪問量就超過680多萬次,投票人數達到160萬﹔針對少兒群體,《快樂成長》節目已開辦5年,每周一檔,為愛好文藝的少兒和藝培教育機構提供展示素質教育的窗口。“六一晚會”“少兒春晚”已經成為品牌,2018年徐州電視台少兒春晚,200多個節目、5000多名孩子參與其中,在春節假期連播8天,備受關注。

  新媒體時代,城市電視因為一部電視劇、一檔文藝節目而萬人空巷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在傳播市場越來越細分和對象化傳播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徐州電視台針對一“老”一“少”兩個群體實現了電視文藝的創新轉型,形成了“培訓+活動+節目+節日晚會”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今后要運用電視媒體自身優勢,加強培訓,提高節目制作水准和參與者美學素養,以更好地實現“老有所樂”“少有所學”。

  整合優質資源,以活動豐富文藝節目內涵,提升影響力。相對於衛視文藝節目的“高空作戰”,城市電視文藝節目更容易賦予自身更多的“煙火氣”。地域性決定了城市電視與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之間能保持良好的互動,“城市廣電‘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具有‘貼地傳播’的本土化優勢,在‘近身作戰’的線下活動中優勢更加明顯。”⑨承接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大型文化活動一直是城市電視的優勢。在招商洽談會、主題晚會、慶典典禮、文化惠民等方面,在護士節、教師節等紀念日宣傳活動中,都有廣闊拓展空間。城市電視利用設備、人才、傳播優勢承接文化活動,串聯和整合社會資源,不僅有力配合了中心工作、豐富了節目資源,也有利於延伸產業經營服務內涵、提升電視文藝的影響力。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指出,“要把紀念塔和紀念館建設好、管理好,用好這裡的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淮海戰役精神發揚光大。”2018年是淮海戰役勝利暨徐州解放70周年,為了讓相關新聞報道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讓紅色文化真正走近青少年,徐州電視台與市委宣傳部、網信辦、教育局、淮塔管理局聯合組織了“淮海戰役精神進校園”活動。從3月下旬持續到5月中旬,先后走進30所中小學,近5萬名青少年受到紅色文化熏陶。在“舞台劇是歷史的放映”和“淮海戰役精神進校園”活動中,舉行了紅色舞台劇展演,12所中學170多位師生參加培訓,讓英烈故事“穿越時空”與青少年對話。展演劇目通過廣播、電視節目傳播,徐州廣電微信公眾號、徐州教育網、開吧APP、愛國主義教育平台“淮海e站”進行了視頻直播、點播。

  近年來,徐州電視台還參與了“舞動漢風”系列文化文藝展演活動,江蘇柳琴戲、徐州琴書、徐州梆子等一批舞台藝術精品節目以電視文藝的方式得以更廣泛的發散。同時,呼應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拓寬城市春節聯歡晚會覆蓋面,聯合江蘇的宿遷、連雲港,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東的濟寧、棗庄7家城市台在徐州錄制了《大美淮海萬象新——2018淮海經濟區春節聯歡晚會》,為8地觀眾呈現了一台舞台特效豐富、舞台設計層次分明、內容多元的綜合晚會。

  當然,城市電視文藝的創新還包括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傳播渠道的創新。新媒體時代,電視文藝傳統的傳播渠道受到沖擊,但同時,新媒體又為以內容見長的城市電視文藝提供了短視頻傳播、微信直播、人際傳播等立體傳播的便利,“延長傳統電視文藝節目的生產鏈,線上線下相結合,網上網下相結合,大屏幕與小屏幕(移動終端)相結合”。⑩聚焦一“老”一“少”兩個群體,既豐富了城市熒屏,又可以通過新媒體傳播吸引更多年輕人,擴大了傳播的邊際效應,由孩子、老人而影響家庭,由家庭而影響城市。對於城市企事業單位文化活動或城市文藝現象的關注,同樣也能通過新媒體的社交傳播途徑獲得幾何級數的影響。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新聞傳播講求針對性、地域性,對城市電視文藝來講,就是——唯有城市的,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唯有貼近城市生活的,群眾才會感到親切、動心、動情。立足城市文化資源,聚焦群眾文化生活,服務本地受眾,打造有針對性的“適銷對路”文藝節目,是應對城市電視文藝“差異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轉型突圍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首席編輯、主任編輯)

  注釋:

  ①⑤⑦賈曉帆、唐曉梅:《中國電視文藝節目的文化定位與思考》,《戲劇之家》2013年第7期。

  ②金明琦:《城市電視台文藝欄目的興起及走向芻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1年第5期。

  ③周斌:《城市電視台電視文藝的市場化發展趨勢》,《當代電視》2014年第8期。

  ④胡紅:《城市台文藝節目低迷的破解之道》,《視聽界》2013年第4期。

  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⑧夏慶民:《關於城市電視台自辦文藝節目的幾點思考》,《電視研究》1998年第2期。

  ⑨胡霜:《定制活動:城市廣電創收的新風口——以湖州市廣播電視台2017年實踐為例》,《視聽縱橫》2018年第1期。

  ⑩蒲紅:《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徑探析》,《今傳媒》2016年第3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