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1期

融媒時代新聞主播能力的拓展

榮繼敏
2019年05月17日16:5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融媒時代新聞主播能力的拓展

  直播場景的全新變化,給新聞主播提出了全新要求。獨立思考、主動表達,這是不變的。但角色要變,由主播變成主編﹔思維方式要變,由被動播報變成參與創作﹔能力要變,由單一呈現變為具有視覺跟蹤、思維聯想、讀圖講解等能力的綜合表達。

  融媒體 新聞直播 主播能力

  融媒體新聞直播場景下,主播的“變”與“不變”

  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媒體人面臨著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加嚴峻的考驗,傳媒領域的競爭已經不僅局限在終端,而是上升至“雲端”。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豐富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展現在演播室大屏中﹔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攝像機通過精准定位捕捉有效畫面、替代傳統攝像操作﹔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在線包裝系統等新的技術手段覆蓋全景化直播間、刷新視覺體驗﹔無處不在的多屏聯動、任意切分的信息視窗、大數據抓取、隨時隨境互動……電視新聞的“直播場”一改曾經的單一設置,升級為融傳統與創新於一體的全媒體、立體式直播新空間。

  新聞直播場景的全新變化,對新聞主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當技術風暴席卷傳播領域扑面而來,真正貼合受眾的表達是否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技術手段和表現形式的創新,實際的起點和落點在哪裡?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表達方式變化對於駕馭節目進程的主播來說是顛覆性的嗎?……厘清這些問題對於新聞主播找准角色定位,更好地拓展、豐富和提升專業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變化”是融媒體時代的永恆主題。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主播的表達是否要根據技術手段的變化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在筆者看來,所謂的“變化”,更確切的指向應該是在融媒體新聞直播場景中,主播實踐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並非顛覆性的改變。因為在任何時候,人們都需要入耳、入腦、入心的新聞播報和評論。因此,專業領域的學科知識背景依然足以支撐今天的我們去面對已經和即將到來的挑戰。相反,如果一味放大技術革命帶來的沖擊波、因可能出現的調整轉變而過分焦慮,反而會讓人喪失固本之源,陷入追逐技術手段更新的窠臼。到位不越位,如何更好地發揮主持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更好地提升主播獨立思考、主動表達的能力……這也許才是今天我們應該把握的重點。

  新聞主播融合創新的探索實踐

  面對融媒體新聞直播的浪潮,不少廣電媒體都在積極應對,對新聞報道進行全方位創新。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品牌時政欄目《江蘇新時空》的改版創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江蘇新時空》是江蘇省最重要最權威的信息發布平台,也是江蘇本地關注度最高、受眾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時政新聞節目。2016年6月,節目進行了開播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版——搬進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開放式演播室,迎來制播方式的重要突破。讓“老牌”的“新時空”煥發新活力,讓聯播類節目不再照本宣科、正襟危坐,而是笑容可掬、“走”到觀眾身邊……這既是對新聞專業水准、技術支撐水平的考驗,也是對新聞報道創新勇氣和創造能力的檢驗。

  視覺跟蹤——心中有“竹”,意在筆先

  隨著技術的成熟完善,虛擬前景系統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比較常見的是用在綜藝節目,在電視新聞直播中加入虛擬場景,江蘇衛視可算是嘗試在先。從《新聞眼》節目初探到《江蘇新時空》廣泛應用,主播和節目團隊一直在不斷摸索。

  與傳統的新聞播音主持不同,加入虛擬新技術的新聞直播節目需要主播具備良好的空間定位和視覺跟蹤能力,在直播時能夠做到“無中生有”、意在筆先。簡而言之,盡管從主播的視角來看,新聞直播現場空無一物,但在電視屏幕的最終呈現中,卻有著豐富的數據圖形和靈活的動畫展示,新聞報道的關鍵要素因此更加清晰直觀。這就要求主播首先必須對節目流程及播報內容了然於心,對新聞要素本身有十足把握,成竹在胸,才能揮洒自如﹔其次,主播對於虛擬前景的屏幕呈現特點要充分了解,要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體表現能力,對於“長出來”的數據圖表和“飛出來”的動畫特效要有充分的駕馭感。隻有體態表達與播報主持配合默契、准確到位,才能將虛擬前景技術的成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以《江蘇新時空》“直通北京——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為例。在3月5日的“兩會特評”板塊,節目在表現形式上運用了大屏+虛擬前景的技術手段。在主播的示意配合下,虛擬前景中出現評論員的形象,展開視窗、開啟對話。雖然在直播場景中無法看到評論員的身影,但主播具有良好的空間感知力和調度虛擬前景所需的視覺跟蹤能力,呈現在最終的鏡頭中,可以看到主播從容轉身,等待評論員從大屏“飛”出,共同開啟連線的模式,視線、語態都宛如對方近在眼前。在“直通北京——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運用這樣的創新表達方式的段落有不少,新技術的運用使兩會報道更生動清新,別開生面。

  思維聯想——舉一反三,由此及彼

  隨著虛擬前景技術在節目中越來越多地應用,主播對節目的駕馭把控能力也越來越重要。要調試好自己的狀態,適應虛擬場景的新聞播報主持新要求,視覺跟蹤和空間感知能力不可或缺,它們可以讓主播“准確對位”、有的放矢﹔而要想靈活駕馭虛擬場景,變被動適應為主動表達,則需要主播不斷鍛煉自己的思維聯想能力,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以消息“高考考前提醒”為例。比較傳統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口播配背景畫面,而在新版的《江蘇新時空》中卻運用了虛擬前景技術,將考前的相關提示細節以動畫、圖示、表格的形式展現。這就要求主播在播報過程中,有能力隨時自如切換。如與時間相關的具體信息:“確保在每科開考前25分鐘進入考場﹔語文、外語開考前30分鐘進入考場﹔遲到15分鐘就不能進場了。”

  節目在虛擬前景中以表格形式強調說明,並且特別使用了紅色字體,主播在播報相關信息時放慢節奏、對於表格中的時間提示逐條清晰指出,有意識地突出重點。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虛擬表格並不能夠在主播的視線中出現,隻能在腦海中想象表格的大小、文字的位置甚至每一條時間信息之間的距離……要想准確無誤地互動,需要前期反復推演,當然更需要主播對於虛擬時空場景有較強的感受力,對於無實物的特定呈現方式有較好的表現力。隻有前期准備充分、心中有數,直播時才能舉重若輕、自信自如。

  讀圖講解——縱橫開闔,由點及面

  《江蘇新時空》改版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增加了站播,這在省級衛視聯播類節目中可算是頗為大膽的突破。眾所周知,傳統上新聞主播是面對鏡頭和提示器,通常是一個機位一鏡到底。主播隻要做到“眼中有物”就可以完成好播報任務。而在全新的直播場景中,由坐到站的轉變並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發生了改變。

  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端坐主播台前,是新聞主播最熟悉的工作場景。一旦脫離了主播台,需要站立甚至走動播報,無形中沒有了面前的“支撐”,也許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以慢慢培養新的習慣,調適好心理狀態。更為重要的是主播配合大屏讀圖講解的能力。直播中,各種各樣的信息經常是以圖表、數據、動畫等形式展現的,通過后台支撐軟件在大屏上切換,可以讓觀眾一目了然地抓取重要信息點,從而提高傳播效率。而主播對於大屏上核心信息的理解、表達和掌控,甚至直接決定了傳播是否成功。如果不能離開提示器只是照本宣科,無法將繁復的信息“掰開揉碎”為觀眾解釋清楚,那麼大屏站播互動的設計也就失去了意義。

  當然,全新新聞直播場景,對於主播實踐能力的拓展要求遠遠不止以上幾個方面。例如,出色的節奏掌控能力——不僅要求播報不同新聞的節奏要准確恰當,更要求站播主持人對新聞的全篇編排、段落勾連有節奏上的整體把握﹔有高超的稿件處理能力,除了能夠快速備稿,在面對“急稿”和“突發”時,還要具備速讀速記、資料解析、邏輯梳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另外,即興點評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開放演播室大屏技術的延展,使得時政聯播類節目不像以往那樣隻要求“四平八穩”播報到底,主播要根據節目需要隨時准備“開窗連線”、分享“網友觀點”、開啟“評論員對話模式”等,這就要求主播有敏銳的應變能力和即興採訪、點評功力……一言以蔽之,融媒體新聞直播場景中由“坐”到“站”的轉變,不僅僅是播報形式的變化,更是對過去播報稿件方式的“革命”。在全新的直播場景中,主播再也不能隻會照本宣科,要有能力較好地完成與現場嘉賓的訪談互動以及掌控突發情況。直播場景的變遷要求主播能夠在多種播報形式間自如轉換,適應全新的直播生態,具備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新媒體思維。

  融媒體新聞直播時代對主播的能力要求

  主播VS主編

  主播的職業發展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內進行的。國際國內文化環境、管理制度、技術環境以及相關專業規范要求等作為關鍵要素相互作用,影響新聞主播的職業發展。而在信息技術和融合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電視新聞直播場景的變化對主播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不要播音腔”“要和大屏多些互動”“站播的姿態手勢要更自然”……全新的開放演播場景中往往會聽到諸如此類對主播工作的要求。事實上真正的變化是直播流程的再造。如果主播依然只是完成節目的最后一環——播報,那麼他(她)必然無法勝任全新傳播格局下更多的職業要求。如果對節目沒有詳細的了解,主播不可能自如駕馭直播進程﹔如果對於新技術沒有全面的掌握,主播也沒有辦法在開放的直播空間運用先進的傳播手段呈現全新的傳播效果﹔如果對於內容沒有充分的理解,主播甚至不可能自信地播報主持,舉手投足也不可能自然流暢,表達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隻有深度介入節目運作、了解新聞採編流程甚至組織採訪報道、深諳新技術要領、熟悉鏡頭語言,才能將節目團隊創新實踐的成果在終端進行比較到位的傳播。融媒體新聞直播時代的主播隻有加強學習、不斷提升,才能夠具備主編思維,戰勝技術飛躍、媒體融合所帶來的挑戰。

  表現形式VS思維方式

  技術的變化永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當我們嘗試在電視新聞中加入互聯網元素時,隻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連線直播的全媒體時代已席卷而來﹔當我們探索在大屏上接進前方記者的圖文視頻時,色彩明亮的圖表模型、生動活潑的動畫展示早已通過虛擬場景讓人身臨其境……表面看這些是表達方法、表現形式的變化,實際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就像無論傳播方式怎樣迭代、媒體變局如何劇烈,人才和品牌永遠是核心競爭力一樣,受眾永遠需要新鮮獨特的資訊、深刻多元的思想和包容溫暖的情懷。當融媒體新聞直播場景對主播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要求﹔當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使主播不僅是新聞的播報主持者,更成為報道的組織者和節目的靈魂﹔當對主播採編播一體、發現思考表達一體、技術專業能力一體的要求越來越高……主播隊伍迎來新一輪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主播需要自我規劃職業生涯,除專業學習與訓練之外,對於新技術與融媒體時代新聞行業的發展變化都要了然於胸。同時在工作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節目運作流程中要更加努力地發揮好主播的獨立性、主體性作用。

  似乎所有的美事都伴隨著寒風——在新技術發展狂飆突進的背后,是對主播能力的拓展提升和專業智慧的挑戰﹔似乎所有的變化裡總有歷久彌新的堅守——那是“紅燈”亮起時,內心升騰的專業主義激情。身處被變化裹挾的主持人崗位,擁抱傳媒領域的氣象萬千,積極適應和創造新的改變,我們就可以在激蕩中走得更遠。

  (作者系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

  參考文獻:

  ①斯圖亞特·艾倫:《新聞文化》,方潔、陳亦南、牟玉涵、吳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吳聲:《場景革命》,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

  ③范翠萍:《全媒體語態下的媒體競合》,《聲屏世界》2011年第6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