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巧制作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 ,要使這雙“眼睛”放出奪目光彩, “討巧”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巧妙、有趣的新聞標題不僅引人注目,還會給文章增色不少。 “巧”從何來?要善於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和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如“借用諧音” “引用典故詩詞” “引用地名、姓名” “巧用反義詞、數字對比”等。
新聞標題 巧用諧音 典故詩詞 數字對比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准確生動、巧妙詼諧的標題,不僅能讓人過目不忘,給文章增色,而且還會勾起讀者點擊閱讀的欲望。因此,起標題對於新聞寫作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兒”。如何干好這一重要的“活兒”?“巧用地名、姓名”“巧用諧音”“巧用採訪對象原話”“引經據典、巧用典故詩詞”“巧用反義詞、數字對比”“巧用網上用語”等等都是不錯的思路。
巧用地名、姓名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期間,深入港口、企業、重點項目、創新示范基地和文化單位,重點了解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等情況,聽取基層干部群眾心聲,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4月23日,廣西的主要媒體重磅推出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周年成就報道。廣西日報的標題是《春風浩蕩滿目新 不負韶光萬裡程》﹔廣西人民廣播電台的標題是《習習暖風下的廣西答卷——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周年之際》﹔廣西電視台《廣西新聞》的標題是《領袖囑托指航程 八桂凝心抓發展》﹔廣西電視台新媒體小視頻的標題是《習聲回響 情暖八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周年》。
仔細分析,以上標題中廣播的標題起得更巧妙、有趣。“習習”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氣候,時值暮春,春意盎然,習習春風吹拂大地,萬物生長,南方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空氣中充滿了令人感動的暖意和甜蜜﹔另一方面,“習習”在這裡又暗指習近平總書記,不露痕跡卻又充分表達了廣西各族干部群眾不負總書記殷殷囑托,擼起袖子加油干,把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個個變成現實的作為。
廣西日報的標題,則顯“高大上”,中規中矩,不是很吸引人﹔電視新媒體小視頻的標題中,“習聲回響”雖然也是暗指總書記的聲音,但這樣的表述略顯生硬,隱喻不足。《廣西新聞》的標題跟廣西日報有相同之處,都是屬於“高大上”類型的,不夠貼地氣,和廣播標題比,這3個標題都少了點溫情與親切。
巧用諧音
巧用諧音起標題,可以使語言表達活潑而詼諧,新穎而別致,讓很平常的語言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2018年3月,廣西北部灣海域發現大型須鯨頻繁活動,經專家初步認定,這是我國近38年來發現的唯一一片仍有大型須鯨頻繁活動的近岸海域。廣西電視台記者據此採寫了一篇題為《“鯨”現廣西》的深度調查報道。這篇報道的標題起得很巧妙,“鯨”的發音同“驚”,既有鯨魚出現在廣西的表面意思,也有驚訝鯨魚竟然出現在廣西的暗意,產生獨特的表達效果。該報道經廣西新聞頻道微信公眾號轉發之后,網友紛紛據此標題仿制了《震“鯨”》《“鯨”喜》《讓北部灣 “鯨”久不息》等題目進行轉載,一時間成為坊間熱門談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廣西出現了公眾盲目搶購碘鹽的情況。廣西電視台第一時間採制新聞《謠“鹽”止於智者》,引導輿論。這則新聞的標題就是利用了“鹽”和“言”的相同發音,引用俗語“謠言止於智者”,一目了然,既言簡意賅地表明了立場,也通俗易懂,同樣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巧用採訪對象原話
用採訪對象的原話做新聞標題,充滿生活氣息,也更容易讓受眾理解新聞所要表達的主題。2017年2月28日,《廣西新聞》播出一則新聞《“評他是脫貧戶就是對不起他”》,這個標題就是這篇新聞中一個採訪對象——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龍場村村委會主任黎益亮的原話。報道講述的是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從當時達到自治區設定的貧困戶脫貧標准的7259戶30534人中剔除了缺乏持續脫貧能力的1881戶7405人的故事。
記者深入採訪被暫緩脫貧的兩個貧困戶,從中了解到他們都是因病致貧,如果僅從有關部門制定的標准評判上,他們當時確實已經達到脫貧標准,可以宣布脫貧了。但實際上,沉重的醫療負擔,或許會讓他們一夜之間返貧。因此,當地村委干部實事求是,讓他們暫緩脫貧,繼續享受相關的照顧。採訪中,村委會主任黎益亮動情地說“評他是脫貧戶就是對不起他”。《“評他是脫貧戶就是對不起他”》,標題鮮活生動、言簡意賅,還讓觀眾們看到了當地干部群眾務實、嚴謹、負責的態度。
2017年11月19日,廣西日報登載題為《一條小河溝中看見美麗中國》的稿件,這也是直接引用採訪對象的原話作為標題的新聞稿件。報道講述的是南寧用兩年時間成功地將那考河這條臭水溝打造成“現象級”生態休閑之河,而且獲得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獎范例獎的故事。作為南寧市內河生態治理的重點項目,那考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成功改造后的那考河不僅成為市民新的休閑養生游玩之所,還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摩洛哥多黨干部考察團成員勒吉瓦尼在參觀考察那考河后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從一條小河溝看見了美麗中國。
採訪中,記者敏銳感知到,從一條小河溝的治理能反映出重大時代命題,意識到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在廣西的生動實踐,於是,深入採訪剖析了“那考河模式”作為“美麗中國”范例的價值與意義,並以摩洛哥多黨干部考察團成員勒吉瓦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原話作為新聞標題。這個標題以小見大,立意高遠,大氣磅礡,既有哲學的理論高度,又通俗易懂,鮮活生動。
巧用典故詩詞
典故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裡的一顆璀璨明珠,引用典故詩詞作為新聞標題,可以增加新聞的文氣。
2018年6月7日,廣西日報以《力拔山兮氣蓋世》為標題,刊載了關於廣西首枚奧運舉重金牌獲得者吳數德的人物報道。大家知道,“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話出自項羽《垓下歌》,原意是用來描述項羽的英雄氣概,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用來描述那些具有英雄氣概的人物。吳數德是非常著名的舉重運動員,憑借勇於拼搏的大無畏氣概,他獲得九破世界紀錄的成績。這篇報道,記者借用描述項羽的詩句來描述他,讓讀者一下子就能想象出一位世界冠軍的英雄形象,恰當、形象。
巧用反義詞、數字對比
因為具有對比鮮明的特點,反義詞往往讓人印象深刻。數字具體形象,也讓人記得牢。因此,在新聞標題寫作中,巧用反義詞和數字對比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中國筆王貝發小筆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筆撬動高端市場》,這個標題就很巧妙地利用了反義詞“小”和“大”。此外,“加”與“減”、“多”與“少”等反義詞也被廣泛運用於標題中。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629戶人的藏鄉走出359名大學生》就是一個利用數字對比來起標題的例子。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求吉鄉是一個藏族鄉,全鄉隻有629戶人家。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村民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頭,痛定思痛,制定、出台各種措施,鼓勵孩子刻苦讀書。經過近10年努力,全鄉有235名孩子大學畢業,124名大學生在校就讀。629戶,出了359名大學生,多麼鮮明的對比!這個標題就巧妙地把這兩個數字融入其中,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新聞標題“討巧”是一門功夫,也是一門學問。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如果配上一個恰當的、巧妙的新聞標題,無異於錦上添花。不過,新聞標題“討巧”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搞標題和內容“兩張皮”,更不能做“標題黨”。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